据和田人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所着《乐师史》以及《拜凯史》、《突厥—鞑靼史》等史籍记载,卡龙是着名的回鹘学者和音乐家艾布·纳斯尔·法拉比(约870—905)创制的。
起源
卡龙演奏
早在1300多年前,卡龙就在西亚的巴比伦、亚述等古国出现了。民间艺人中传说卡龙是由麦加人培尔节格创制的,培尔节格曾在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面前弹奏过它,由于演奏技艺卓绝,当时连天上的飞鸟也被吸引到教堂前聆听。卡龙在西亚、北非颇为流行,是阿拉伯地区的主要弹弦乐器之一。最初卡龙只有十条琴弦,后来不断发展。
公元10世纪初,引入阿拉伯的阿巴斯王朝(公元750年—1257年)。艾布·纳斯尔·法拉比(870年—950年)对卡龙进行改革,使卡龙的构造有了很大的变化,演奏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相传法拉比将一段粗大的杨木掏空,用兽骨做琴轴,用羊肠做琴弦,创造了第一个卡龙。后来用共鸣箱代替胡杨木壳,钢弦代替羊肠,铁轴代替兽骨,经过改进的卡龙琴,声音更加优美悦耳,深得人们喜爱。他曾用此乐器演奏过《十二木卡姆》中最古老的《拉克》、《乌夏克》等大曲和间奏曲。在他所着的《音乐全书》中称卡尤为'米兹阿夫',当时已有四十五条弦。
公元13世纪的波斯音乐家萨非·丁,曾称它为'努兹哈卜'。此后卡龙流传到阿拉伯广大地区和东、西方很多国家。
卡龙于元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公元1258年蒙古的旭烈兀西征,占领巴格达(中国史称'报达国'),将阿巴斯王朝灭亡,曾带回七十二弦琵琶。元代郭侃(郭宝玉之孙),曾随同旭烈兀西征,《元史·郭宝玉传》、元代刘郁《西使记》均记载此事。这种七十二弦琵琶可能就是卡龙传入中国后的名称。
清代列入宫廷回部乐(维吾尔族音乐)。清《钦定大清会典图》:'喀尔奈,钢丝弦十八,状如世俗洋琴。刳木中虚,左直右曲,前广后削,……以手冒拨指或以木拨弹之。'
发展
卡龙最早在新疆麦盖提流传使用,第一位制作者是麦盖提的毛拉曼,他使用空胡杨树干做琴框,上面蒙以薄木板,张以羊肠弦而成,当时还不知其名,只称作'有声音的木箱子'。
大约在20世纪初,民间的卡龙才使用一些金属弦。演奏时使用的揉弦器,传说是麦盖提毛拉曼的侄子乌拉依木·泼万受到鸟鸣的启发后,创造发明了揉弦器'阔西塔甫'最初是用一段羊的腿骨,后来才改用金属制作。
20世纪30年代,上海民族音乐社团大同乐会,曾制作中国古今民族乐器一套,共有143件,其中就有喀尔奈一件,但制作时只是照原样仿造,未作任何改进。1985年,中国着名音乐史学家阴法鲁先生,在《中国音乐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古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问题探讨》论文,认为卡龙和中国古代曾经流传的卧箜篌有密切关系。写道:'新疆至今还常用的‘卡龙’,就是卧箜篌一类的乐器。
现代阿拉伯地区流行的卡龙,琴弦多为70条左右,最少者63条,最多者达84条,三条琴弦为一组,音高同度,音域有三个八度左右。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