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律
纯律中任何两个音的频率都成整数比,这种音律源于号角,因为它可以吹出大调音阶中的三和弦(简谱中的135),它们的频率之比为4:5:6。大调音阶中的其它三和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例如简谱中的461和572。这种音律在演奏和声时很有优势,因为频率的整数比可以产生最好的结合。铜管乐器指法不变时遵循纯律,所以在演奏和声时,要尽可能地使用同样的指法。由于小调以小三和弦为主(简谱中的613),所以频率之比正好与大调相反,为1/6:1/5:1/4,即10:12:15,然而没有一种乐器是按照这种音律定音的。
'纯律'波长
五度相生律
事实上它是纯律的一部分,它规定五度音的频率之比为2:3,其他音程都由若干个五度产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简谱中的12356)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顺序是:宫→徵→商→羽→角。实践表明,按照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演奏的旋律是最优美的,弦乐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的乐器。五度相生律根据复合音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的纯五度关系,即由某一音开始向上推一纯五度,产生次一律,再由次一律向上推一纯五度,产生再次一律,如此继续相生年定出的音律叫做五度,产生再次一律,如此继续相生所定出的音律叫做五度相生律。例如五度相生律所订出的七个基本音级间的音高关系,和十二平均律中七个基本音级的音高关系是不同的。虽然EF、BC之间亦为半音,但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半音要小。其余相邻两音级之间虽然亦为全音,但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全音要大。这种音高的差异就是由于定律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
信阳编钟频谱
十二平均律
简称平均律,它是根据对数关系确定音的频率的,然而在八度上,频率的比值却是严格的1:2,所以更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八度的十二平均律'。计算频率时,只要对2开12次方根,就可以确定两个半音频率的比值了。十二平均律是由巴赫首先倡导在钢琴上使用的,钢琴上每个半音具有同等地位,因此这种音律在转调频繁的作品中很有优势。十二平均律是由明朝律学家朱载堉所提出,早于西方五百年出现。他将三分损益法所产生的五度相生律无法还原的问题解决了,其实五度相生律是纯律的物理和谐倍数关系,每个调性都会衍生不同的频率差异音阶,为了转调的实用性,平均律的出现虽然解决了转调问题,却也产生另一个和音不够完美的问题。十二平均律将八度间(倍频),刻划成平均的十二个音阶,以12个根号2为基数(1.059463094)为音阶间格,这样完整的十二个平均音阶就可以让12个调性圆满转换,每个音阶都可以吻合应用,钢琴是十二平均律的典型乐器,西洋音乐之父巴哈就以此十二平均律编写了十二种调性的古典乐曲,为十二平均律完整乐曲之始。
纯律
纯律与五度相生律不同的是,除了规定纯五度音程频率之比为2:3以外,同时规定构成大三度的两个音频率比为4:5,这样制定出各个音高。纯律的最大优点是因为各音的频率之比都是简单的分数,因而声音最为纯和,提琴族无品弦乐器使用纯律调音。但纯律转调不方便,转为远关系调时容易失准;而且不能演奏具有较多升降记号的调性,例如升C大、小调。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