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坠子于1827年(清道光七年)诞生于安徽萧县一带,曾在河南全省和安徽的颍、亳两州以及河北等地传唱,1906年至建国初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戏剧形式,盛行于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中南部一带。
20世纪40年代初,河南坠子艺人沈冠英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豫边区曾做了分角色化妆演唱河南坠子的尝试。演出剧目有《夫妻参军》、《二流子转变》等。随后,南乐、台前等县艺人,也如法试行演出。
1948年冬,豫东有一班艺人到开封,也把河南坠子搬上舞台演唱。同年,内黄县坠子艺人张元法(又名大有子)等,自制服装道具,并邀请吹鼓班参加伴奏.登台演出,被称为。大有子化妆坠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内黄、南乐、清丰、濮阳等县.相继成立坠子剧团。
1955年,商丘市群声曲艺社改组为郸城县坠子实验剧团。淮阳县坠剧团也同年成立。在艺术实践中,坠剧不断健全脚色行当,向豫剧、曲剧、越调、京剧等剧种学习借鉴,搬用了豫剧的打击乐,并对坠剧唱腔和伴奏形式进行了改革充实,如增加伴奏乐器,改用鼓、板领奏的过门,提高唱腔调高.改变了'紧不上,烘不上来'的'打板'唱腔结构,逐渐形成了板腔体的唱腔结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坠剧团先后撤消。
1980年前后,又相继恢复了南乐、郸城等剧团。整理改编上演的古装戏有《小包公》、《大宋金鸠记》、《回龙传》、《少侠包公奇案》等,现代戏有《嫁母》、《婚后风波》、《保卫丰收》、《党的女儿》等。
1987年后,由于受电影、电视、歌舞冲击,坠剧发展举步维艰,该剧种濒临灭绝。
2008年,坠子戏作为传统戏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现全国仅有两家专业坠剧团体,河北深泽县深泽坠子戏剧团、安徽宿州市坠子戏剧团,另三省民间尚有不少私人团体。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