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赵五娘吃糠
宋南戏存目5种,元南戏存目216种,明初南戏117种,合计339种。其中宋元戏文存传本15种,选本136种;明人改本戏文传本103种,选本30种。如有温州南戏之首称号的《王魁》、《赵贞女》,其中《王魁》被温州高腔改编为《活捉王魁》,活跃于民间舞台;《赵贞女》被高则诚改编为《琵琶记》之后,把南戏创作推向高峰,被称为'南戏之祖',成为永嘉昆剧团的看家戏,一直盛演不衰。现存《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系南宋中叶温州九山书会'才人'创作,不仅完好保存,近年仍由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轰动全国。有元代'四大南戏'之称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大多出自温州人之手,亦一直为温州昆剧的常演剧目。
为您推荐
《琵琶记》赵五娘吃糠
宋南戏存目5种,元南戏存目216种,明初南戏117种,合计339种。其中宋元戏文存传本15种,选本136种;明人改本戏文传本103种,选本30种。如有温州南戏之首称号的《王魁》、《赵贞女》,其中《王魁》被温州高腔..
结构
《杀狗记》演出照
以出为单位,可十几出至几十出。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
音乐
以南方歌曲为主,有入声。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据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统计,其曲调来源於..
南戏产生于宋代,繁荣于元代。它吸收宋词、诸宫调和宋杂剧的艺术成就而形成。
形成期
南戏的产生要早于杂剧,最早出现在北宋末南宋初的温州民间。
衰落期
元灭南宋之后,杂剧创作风靡一时,南戏一度衰落,但仍在民间流行。..
南戏,也称“戏文”,是元(公元1279——公元1368)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现浙江等地仍泛称戏曲为戏文)。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形式,综合发展而形成的。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在南方民间广为流传。..
用笔:《平安帖》用笔峻利,沉着潇洒,俊宕清健,体势丰满,尤其是尖笔的起讫牵带,丰富多变,饱满完整,实为行书楷则。王羲之的新体行书,除了摆布黑色点画之外,也照顾到白底的空间,把这两者安排适宜,悠游于二度和三度空间,使得点画荡漾空..
大型歌舞剧《南海长城》等。
惠东的节目《渔家乐》获得银奖。
惠东渔歌是从福建沿海传到惠东的,这种用'福佬话'(属闽南语系)演唱的渔歌,于宋朝年间流入惠东港口、平海、巽寮一带。传唱了千余年的渔歌,近些年来却因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