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寺石窟历史

法华寺始建于宋代,清雍正《云南通志》载:'法华寺在城东十里洛阳山,宋大理段氏建'。清咸丰年间,寺毁。八十年代后,安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加强了这一名胜古迹的保护工作,如修路、植树、筑台、加护栏杆等,并拟按原貌重建寺院。

为您推荐

法华寺石窟特点

东崖峭壁之上,右有石窟3个,左有石窟19个,共二十二龛。右二窟较大,位置略低、并列。内雕有菩萨法相,均头戴花冠,身披通肩袈裟,背后有二层光圈,上环呈桃形,压在下环之上。光环略高的一层尊为观音菩萨,结袈趺坐于莲花之上;另一尊为..

法华寺石窟介绍

今寺院已毁,岩壁上面石窟尚存。近年内于寺院原址上,建有阔60米、进深5米、外带走廊的平面屋宇一栋,供游人憩息。屋宇的右后侧是面对上山路径的陡削岩壁,人们习惯称呼为东崖;屋宇左后方,藏于丛中的叠崖,称之为南崖,均属红砂石..

法华寺石窟

法华寺石窟是我国最南端的石窟群,位于安宁城东5公里的小桃花村。在洛阳山西侧的红砂石陡壁石岩上,有大理国时代的石窟石刻群雕。山腰林间平坦处,有唐代建造的法华寺遗址。此地众多的石窟佛像及碑文刻等具有较高的艺术观..

法华寺石窟简介

丁都赛历史记载

宋代丁都赛砖雕 据南宋绍兴叫十七年(114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丁都赛为北宋政和、宣和年间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着名杂剧青年女演员,平时在瓦舍中演出。每逢元宵节,皇城正门前搭建露台演戏,丁都赛等民间艺人都要登..

丁都赛历史背景

宋代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盛,市民阶层对于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东京出现了集中演出各种伎艺的瓦肆、勾栏,为戏剧向综合艺术发展提供了条件。宋杂剧就是在继承前代歌舞戏、参军戏、说唱、词调、民间歌曲等艺术的基础上融合..

阜新蒙古剧历史条件

阜新蒙古剧是在阜新蒙古贞短调民歌(与草原长调民歌相区别)基础上产生的,是蒙古民族的歌、舞、扮、诗、骑、射的综合艺术。在解放初,阜新地区就形成了蒙古剧的雏型。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人口占85%的佛寺乡,是蒙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