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的歌舞艺术。1976年,在汉中市城固县苏村出土的青铜面具,证明早在商时,已经有了类似戏剧人物面部化妆的专用道具。西周以后,民间歌舞广泛发展,诗歌说唱相应繁荣。至汉代,已出现了'百戏'。在百戏的孕育中,戏曲集歌舞、诗歌、说唱的要素,并加入了情节故事,则形成戏曲独特的综合艺术。到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又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并为后来的宋元杂剧奠定了基础。也催生了以秦腔为主的陕西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并在西秦旧地(即以凤翔为中心的西府地区)形成了'西秦腔'。
据《陕西省剧种概观》记载,'西秦腔'于1465~1487年(明成化年间)、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先后传入洋县、南郑等地,在吸收当地口语,配以说唱歌调及其它民间音乐的基础上,逐步衍化为地方声腔,再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创造,唱腔有了鲜明的乡土特色,表演和伴奏亦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形成了以洋县、城固为中心的东路桄桄和以南郑、汉台为中心的西路桄桄。新中国建立后正名为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在其自身发展的漫长历程中,由于汉中毗连四川,水路直通湖北武汉,又与川剧和汉调二黄进行了艺术上的不断交流,致使汉调桄桄既保持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川剧和汉调二黄柔和婉转等长处,使其特点也显得更为突出。
如对汉调桄桄历史沿革作以简要分期,大致可视为:
1、萌芽期:1465~1521年(明成化至正德年间),'西秦腔'传入汉中,与当地语言及音乐结合,孕育出汉调桄桄之萌芽。
2、形成期:1573~1620年(明万历年间),汉调桄桄已相当繁盛,班社和名角众多。此为汉调桄桄形成之期。
3、成熟期:1736~1785年(清乾隆年间),汉调桄桄已形成独立风格的剧种。
4、鼎盛期:1851~1908年(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当时汉中、洋县、城固、南郑等地相继出现科班20多个,演出班社达40多个,足迹遍及甘、川、鄂等地。
5、衰落期: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致使多数汉调桄桄戏班处于衰微状态。至40年代末,所剩5个班社相继倒闭。
6、曲折发展期:1950年洋县成立'新民社',1951年南郑成立'新民剧社',恢复演出;'文革'停滞,1978年后复兴,1992年后渐入萧条。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