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
海螺的使用起源很早,最初用作古代战场上的军号,后被佛教所吸收成为法螺。据考,法螺在佛教中也有两千五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据佛典记载,世尊释迦牟尼在成佛前的一次潜心修行时,有一外道邪魔扰乱,恰在此时帝释天赶到,他吹响手中的法螺,外道闻声顿时落荒而逃。后来,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帝释天又向佛祖献上了一只白色右旋法螺。今天在藏传佛教寺院壁画和唐卡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手捧法螺的帝释天侍立于佛祖下方,这标示着法螺与佛教久远的历史渊源。
海螺源于印度、东南亚诸国,随佛教传入我国。
佛教经典多有记载,鸠摩罗什(343年—413年)译《妙法莲花经》卷一中提到'吹大法螺',方便品中有:'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求那跋陀罗(394年—468年)译《大法鼓经》上卷也有:'吹大法蠡。'佛教传入西藏后,在寺院中即使用了海螺。
南北朝时,海螺已在我国北方民间广泛流传。
北魏时期(386年—534年)云岗石窟雕刻中已有吹螺的伎乐形像。
隋唐时期,海螺用于九、十部乐的西凉、龟兹、天竺、扶南、高丽诸乐中。《旧唐书·音乐志》载:'贝,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
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南方骠国(今缅甸)所献乐器有玉螺,所献乐曲大都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骠国乐》诗中有:'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之句。宋代《乐书》'梵贝'条有:'贝,蠡之大者也。今之梵乐用之以和铜钹,释氏所谓法螺。'明代王圻《三才图会》:'即以螺之大者,吹作波之音,盖仿佛于笳而为之者。'
海螺除在佛教寺院用作法器外,还用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劳动和娱乐生活中。据西藏古代文献记载,当筒钦尚未出现以前,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是以法螺为主要吹奏乐器的,后来,筒钦便取代了法螺的地位。
近代,海螺在佛教寺院中,仅用于诵经间歇时演奏和羌姆表演。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