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历史

海螺

海螺的使用起源很早,最初用作古代战场上的军号,后被佛教所吸收成为法螺。据考,法螺在佛教中也有两千五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据佛典记载,世尊释迦牟尼在成佛前的一次潜心修行时,有一外道邪魔扰乱,恰在此时帝释天赶到,他吹响手中的法螺,外道闻声顿时落荒而逃。后来,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帝释天又向佛祖献上了一只白色右旋法螺。今天在藏传佛教寺院壁画和唐卡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手捧法螺的帝释天侍立于佛祖下方,这标示着法螺与佛教久远的历史渊源。

海螺源于印度、东南亚诸国,随佛教传入我国。

佛教经典多有记载,鸠摩罗什(343年—413年)译《妙法莲花经》卷一中提到'吹大法螺',方便品中有:'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求那跋陀罗(394年—468年)译《大法鼓经》上卷也有:'吹大法蠡。'佛教传入西藏后,在寺院中即使用了海螺。

南北朝时,海螺已在我国北方民间广泛流传。

北魏时期(386年—534年)云岗石窟雕刻中已有吹螺的伎乐形像。

隋唐时期,海螺用于九、十部乐的西凉、龟兹、天竺、扶南、高丽诸乐中。《旧唐书·音乐志》载:'贝,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

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南方骠国(今缅甸)所献乐器有玉螺,所献乐曲大都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骠国乐》诗中有:'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之句。宋代《乐书》'梵贝'条有:'贝,蠡之大者也。今之梵乐用之以和铜钹,释氏所谓法螺。'明代王圻《三才图会》:'即以螺之大者,吹作波之音,盖仿佛于笳而为之者。'

海螺除在佛教寺院用作法器外,还用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劳动和娱乐生活中。据西藏古代文献记载,当筒钦尚未出现以前,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是以法螺为主要吹奏乐器的,后来,筒钦便取代了法螺的地位。

近代,海螺在佛教寺院中,仅用于诵经间歇时演奏和羌姆表演。

为您推荐

海螺收藏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珍藏的一支银翅法螺,全长57.7厘米,翅长38.2厘米、翅宽23厘米,吹嘴长11厘米、直径4.2厘米、孔径1.8厘米,堪称法螺之最。 西藏萨迦县萨迦寺珍藏有一支完好的元代海螺,相传为元代皇帝钦赐。 北京中国艺术研..

海螺构造

现代海螺采用海水中天然长成的大海螺壳制作,螺壳呈螺旋状。大小不一,一般全长25厘米~33厘米。多选用颜色清白或有花条纹的海螺为佳,磨穿螺尖作吹嘴,并将吹嘴做成圆锥形或直筒形,外径2厘米~3厘米,中心吹孔较细,孔径只有1厘米,有..

海螺

海螺,古称贝、蠡,是藏、蒙古、满、纳西、傣、京、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藏语称董、措董、董嘎尔。蒙古族称冻思。傣语称海三。汉语称梵贝、法螺、螺号、玉螺、玉蠡等。海螺是佛教法器之一,流行于佛教寺院和全国各地,尤以西..

海螺历史

永济道情戏历史

道情何时传入永济,史无记载。据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从道后,常挟渔鼓、简板,游唱各地。据《永济县志》记载,吕是唐时永乐(原属永济)人,曾修道于中条山。据此可证,永济在唐代就有了道教和道情。经过历代艺人的制造、加工..

筒钦历史

筒钦 筒钦历史久远。现存古格王朝遗址壁画中,有描绘公元846年古格王国邀请着名印度佛教学者阿底侠来阿里传教的场面,画面里的仪仗队中有吹奏筒钦的图像。现藏西藏萨迦寺、由明代画师所作《八思巴唐卡画传》中,有一轴表..

西南偏南大会大会历史

1987年'SouthbySouthwest'Festival西南偏南大会简称SXSW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第一次举办,期盼150名参会者,实际上有超过700个参会者参与 标识 1988年SXSW出售SUXT恤衫 1989年超过200支乐队在奥斯汀的15个不同地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