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道情戏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民间艺术。1951年3月,由王永怀、张子仪、王廷文、尚战云四人组成的永济韩阳道情班,自编自演节目《上民校》参加了山西省第一次民间艺术观摩演出。他们以精湛的表演、通俗的唱法,获得好评。1953年,韩阳道情班又被山西省推荐,作为全省一个地方剧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他们献演的优秀节目是《尧访贤》和《熬娘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演出开始时,首先由艺人张子仪以'三叉板'独自打了一个《十样锦》曲牌,他击板节奏准确、上打下刃、左拉右碰,中间盛开五彩花,还有'卷天风'、'扫灯花'、'猴子摘桃'、'燕子捕水'、'凤凰三点头'等表演技巧,令人目不暇接,博得台下观众掌声阵阵;再加上王永怀的渔鼓、简板绝技'翻手花'节奏分明、闻之动听;尚战云的竹笛,清脆悠扬、声如铜铃;王廷文的四弦,音位准确、弓法稳健,快时犹如疾风骤雨,慢时好似闲庭信步。由于他们技巧娴熟,配合协调,唱腔优美,表演出色,受到大会专家的一致赞扬。会后张子仪还代表山西永济道情全体演职人员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敬酒,总理还赠给演职人员每人一件呢子上衣,一条绒毯和一个铜碗,以示关怀鼓励。

1960年,永济道情又到北京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文艺会演,献演的剧目是自编的《勤俭节约幸福长》。演出后,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永济道情剧组的全体人员并一起合影留念。参加这次演出的有李保德、任占胜、杨六合、尉振山、姬菊仙等同志,演出的形式是表演唱。

1963年,永济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排练的道情小戏《看展览》,参加了原晋南地区文艺调演,荣获优秀节目奖。

1979年,适值新中国诞生三十周年,永济县文化馆为了搞好国庆文艺活动,把全县民间闲散的道情艺人组织起来,按东、西两路流派,分别编成了两个道情说唱队,深入到全县各个乡村巡回演出,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繁荣农村文化生活,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1981年,永济县文化馆为了继承和发扬东、西两路道情各自的特点,各取所长,兼收并蓄,合二为一排练了传统道情小戏《小姑贤》。并有所创造性地把多少年来的座地演唱搬上舞台。该剧参加了运城地区文艺调演,荣获先进演出单位,并获得了优秀节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奖、优秀演员奖(全剧四个演员均获奖)。当时参加表演的省负责同志认为此剧有发展前途,列为地方剧种之一。从此,永济道情便由说唱艺术演变为表演艺术。这是一个创造和发展。

1982年,永济道情参加运城地区文艺汇演的剧目《开园时节》又荣获优秀节目奖。

现在,永济县已组织了一个有三十多人的自负盈亏的道情剧团,同时还有七社、曾家营等民间道情演出团在全县各村活动演出。

为您推荐

永济民歌的基本特征

  (一)主题鲜明。永济位于政治文化中心,农民生活安逸,民歌多反映农民日常生活景象以及对祖国的赞美之情。民歌《共产党恩情长又长》:“共产党恩情长又长哟,要说不知道先说哪桩,她好比鲜花千万朵,朵朵红来朵朵香,哎咳哎咳哟,朵..

永济民歌概况

  永济地处山西省西南端,运城盆地西南角,位于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是山西省的南大门,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永济民歌历史悠久,题材丰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传统民歌的研究关注..

河南道情简介

流行于河南东南部。道情戏源于道教乐歌。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鱼皮筒鼓伴奏,故古时称“鱼鼓道情”,俗称“道情筒子”。明清之际在皖北地区流行,和阜阳一带汉族民间小调“莺歌柳”融合后,形成曲艺说唱艺术。当时的演唱只限于..

陕西道情曲目内容

陕西道情音乐体裁

陕北道情音乐为曲牌体,曲调有《平调》、《土字调》、《十字调》、《耍孩儿》、《终南调》、《高调》、《阳北调》、《二五锤》、《十字调》、《八字调》、《太平调》、《浪堂调》、《金丝疙瘩调〕等二十余种。每调又有..

陕西道情表演形式

舞台表演多学习秦腔、汉剧。音乐更加秦腔化。关中、商洛、陕南各路道情全部采用了秦腔的武场乐器,二胡、大锣、手锣、大钹、牙子等一起进入了道情乐队。长安县剧团还使用了中、西单管混合乐队。 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

陕西道情发展

民国年间,道情仍有发展。安康地区,仅旬阳、安康两县,就有二十余班。安康有李守金、王自成、王鹏举、郭荣华、杨朝洪、李清魁、冯成秀等领的班子,旬阳有庞世堂等领的班子,继续于安康县城、恒口镇、老君关及旬阳县城、赵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