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道情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因区域、语言和道具上的差别,逐渐形成了东、西两路流派。东路道情以卿头镇曾家营村为代表,包括卿头、王杆、高淮等村,人们把它惯称为曾家营道情。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先后属解县、虞乡等县管辖,艺人又多在运城、安邑、临晋、猗氏一带演出,受蒲州的影响较大。他们伴奏用铜器和鼓板,文武角色均都俱备,唐朝乐器较多,节奏紧凑,给人以高昂、激越之感,用词比较典雅,西路道情以韩阳为代表,包括辛店、王店、双店、盘底等村,群众又叫它为韩阳道情。这些艺人多在黄河两岸演出,吸收了当地的语言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秦曲、眉户的影响,伴奏以三叉板击拍为主,中音乐器较多,旋律缠绵,幽雅动听,具有抒情情味。永济道情两路流派的相似之处是:都有渔鼓、简板,演出剧本都属代言体,表演形式均属地摊演唱。
为您推荐
(一)主题鲜明。永济位于政治文化中心,农民生活安逸,民歌多反映农民日常生活景象以及对祖国的赞美之情。民歌《共产党恩情长又长》:“共产党恩情长又长哟,要说不知道先说哪桩,她好比鲜花千万朵,朵朵红来朵朵香,哎咳哎咳哟,朵..
永济地处山西省西南端,运城盆地西南角,位于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是山西省的南大门,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永济民歌历史悠久,题材丰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传统民歌的研究关注..
流行于河南东南部。道情戏源于道教乐歌。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鱼皮筒鼓伴奏,故古时称“鱼鼓道情”,俗称“道情筒子”。明清之际在皖北地区流行,和阜阳一带汉族民间小调“莺歌柳”融合后,形成曲艺说唱艺术。当时的演唱只限于..
陕北道情音乐为曲牌体,曲调有《平调》、《土字调》、《十字调》、《耍孩儿》、《终南调》、《高调》、《阳北调》、《二五锤》、《十字调》、《八字调》、《太平调》、《浪堂调》、《金丝疙瘩调〕等二十余种。每调又有..
舞台表演多学习秦腔、汉剧。音乐更加秦腔化。关中、商洛、陕南各路道情全部采用了秦腔的武场乐器,二胡、大锣、手锣、大钹、牙子等一起进入了道情乐队。长安县剧团还使用了中、西单管混合乐队。
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
民国年间,道情仍有发展。安康地区,仅旬阳、安康两县,就有二十余班。安康有李守金、王自成、王鹏举、郭荣华、杨朝洪、李清魁、冯成秀等领的班子,旬阳有庞世堂等领的班子,继续于安康县城、恒口镇、老君关及旬阳县城、赵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