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何时传入永济,史无记载。据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从道后,常挟渔鼓、简板,游唱各地。据《永济县志》记载,吕是唐时永乐(原属永济)人,曾修道于中条山。据此可证,永济在唐代就有了道教和道情。经过历代艺人的制造、加工和发展,特别是到宋元时期的诸宫调,对永济道情的成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把原来的'哼哼调'发展成为能够表述故事情由的说唱艺术,逐渐离了道都,广泛流传,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
到清代中期,永济道情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不少乡村出现了道情戏班,在说唱技巧和思想内容上都有了充实和发展。在乡间庙会,红白喜事几乎都请道情班演唱。此时,这些道情戏班不仅能说唱历史剧目,而且还能自编自演时人时事的新剧目。
为您推荐
(一)主题鲜明。永济位于政治文化中心,农民生活安逸,民歌多反映农民日常生活景象以及对祖国的赞美之情。民歌《共产党恩情长又长》:“共产党恩情长又长哟,要说不知道先说哪桩,她好比鲜花千万朵,朵朵红来朵朵香,哎咳哎咳哟,朵..
永济地处山西省西南端,运城盆地西南角,位于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是山西省的南大门,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永济民歌历史悠久,题材丰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传统民歌的研究关注..
流行于河南东南部。道情戏源于道教乐歌。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鱼皮筒鼓伴奏,故古时称“鱼鼓道情”,俗称“道情筒子”。明清之际在皖北地区流行,和阜阳一带汉族民间小调“莺歌柳”融合后,形成曲艺说唱艺术。当时的演唱只限于..
陕北道情音乐为曲牌体,曲调有《平调》、《土字调》、《十字调》、《耍孩儿》、《终南调》、《高调》、《阳北调》、《二五锤》、《十字调》、《八字调》、《太平调》、《浪堂调》、《金丝疙瘩调〕等二十余种。每调又有..
舞台表演多学习秦腔、汉剧。音乐更加秦腔化。关中、商洛、陕南各路道情全部采用了秦腔的武场乐器,二胡、大锣、手锣、大钹、牙子等一起进入了道情乐队。长安县剧团还使用了中、西单管混合乐队。
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
民国年间,道情仍有发展。安康地区,仅旬阳、安康两县,就有二十余班。安康有李守金、王自成、王鹏举、郭荣华、杨朝洪、李清魁、冯成秀等领的班子,旬阳有庞世堂等领的班子,继续于安康县城、恒口镇、老君关及旬阳县城、赵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