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宁化县城关中山乡首先组织业余采茶戏剧团。1956年,又创办温坊采茶剧园。1957年12月,福建省文化局编印《福建戏曲传统剧目清单》,列有采茶戏剧目44个,其中有《落马桥》、《割肉计》、《湖都江》、《车公传》等。1987年,全县共有业余采茶戏剧团13个。
据清康熙《龙岩县志》记载,龙岩采茶戏当地又称'茶灯戏',由茶婆2人,武小生和小丑各1人,茶姑8人组成。女角由男人扮演,以歌舞演唱小戏为主,因其在乡村演出时,摆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字样队形,故被视为吉祥戏,流传到永定、漳平、长汀等地。闽北光泽县的采茶戏,又称'茶灯戏',源于北乡。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县内广为流传,以采茶调为主,茶姑为主角,手提采茶篮,头戴花包巾,腰系围裙,表演采茶动作。为了便于晚上演出,经艺人加工,改制点灯茶篮。
永定县的采茶戏,据清道光十年(1830年)《永定县志》卷十六'风俗志'记载,系由广东省嘉应、大浦等邻县传入。'男扮女妆,三五成群,唱土腔和胡弦,流于乡村街市,就地明灯,彻夜奏技。'因被视为'淫亵'而常遭驱逐,戏班只好'远避'。
政和县的采茶戏,清中叶从江西传入,主要流行于东平、苏地等乡。每年正月是其主要活动时期,曲调不多,属于高腔系统,演唱用'土官话'。1979年,苏地茶灯戏《衲鞋底》等3个剧目,参加建阳地区首届'武夷之春'会演,受到好评。
将乐县的采茶戏,又称'花灯戏'、'跳花灯'。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长汀县花灯戏艺人传入,一时风靡各地。初期为一旦、一丑对歌对舞,后不断发展,多时演员有七八个。1982年,曾排演《杨八姐游春》参加三明地区文艺会演,获演出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