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岐调根据时代的变迁,吸收时代精神,不断在剧目上推陈出新。现在,因演现代戏,根据剧情需要,有的唱腔改变为紧打慢唱。横岐调的扮演者1949年前没有女演员,都是男扮女装,念白和唱腔都用二音假嗓来代替女声;1949年后有了女演员,都用本功嗓,也多用于二单。其乐器,文场以板胡为主,和以三弦、墨笛、二胡、笙、琵琶;武场有大镲、战鼓、手锣、唢呐、大鼓等。并且有了新的发展,横歧调唱腔独特,地方特色十分浓郁。在角色方面,生旦净末丑样佯俱全;在用调方面,集中了河北梆子及其他地方小调的特点。
解放前,尤其是日伪时期,两个地方剧种都没有什么活动,建国后才真正得到了发展。1959年6月,涿县戏校专门招收了30多名学员,增设了一个横岐调班,为横岐调剧种培养年轻演员。他们不但恢复上演了过去的传统戏,还新编或者移植了一批现代戏。如阎锐等人自编自演了《改造懒汉》、《解放妇女》、《磨房产子》等,移植了《小女婿》、《刘巧儿》等;上四调排演了《夺印》、《审椅子》、《三丑会》、《论烟草的功能》、《三开收音机》、《唢呐新曲》等,并多次赴保定、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地演出。
十年动乱时期,上四调基本上停止了活动。横岐调则唱过'样板戏'。因该剧种便于演唱七字句的句式,所以有的唱段只好念半句唱半句。十年动乱后,剧种又恢复了一些传统戏,并有了一定的的发展,党和政府为了扶植此剧种,还把一批剧目录了音,在省电台播放,并做为文物资料进行收藏。贺敬之部长在涿调研时,观看了专场演出并称之为'戏苑奇葩',1998年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南横岐村再次组建了横岐调剧团,不仅将老一辈艺人又请了出来,还吸收了29名年轻的男女学员,现在全团达到了老、中、青、幼四代人,共六十余人的规模。自此,剧团平均每年都要到周边县市演出几十场。2004年,河北电视台专程来到该村做专题报道。并且还参与了民政部主办的《千年古县——涿州》的拍摄任务,2006年,横岐调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是这样一个在平凡的小村落里诞生的剧种与其他剧种相比毫不逊色。更加有意思的是横岐村现在分为南横歧和北横歧两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的剧团。每年的冬闲时节,两村都会唱对台戏,气氛热烈火爆。平时两村村民又不大说话,在生活中处处较高低,事事比上下。横歧调作为一个载体把南横歧人的这种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