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最早流行在波斯、伊拉克、土耳其等国,后遍布亚洲、东欧各国。公元十七世纪中,从海路传至中国广东省沿海,叫洋琴、蝴蝶琴和扇面琴,后广泛流传,约十八世纪传到哈密。与此同时从另一路中亚传到喀什。由于锵双手击弦演奏,能奏多样体裁的曲目,尤其是明快的舞曲,因此,很快流行天山南北。
锵
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锵为两个条马、三排音、七声音阶排列、二十一个音位,琴箱前长81.8厘米、后长99厘米、宽35.2厘米、中高9厘米。50年代末,乌鲁木齐维吾尔族老人阿西木改革制成第二代锵,两个条马、三排音、音位纵向小二度、横向五度排列,有三十四个音位,半音齐全,音域g—e3。此后,又在第二代锵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琴体增大、弦距加宽、保持两排马的改革锵,发音既清脆又洪亮。60年代以后,由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杨竞明等和北京民族乐器厂合作改革研制的、具有四个条马、六排音、四组音域的变音扬琴,已在新疆各艺术团体中广为使用,它的共鸣箱前长78厘米、后长118厘米、宽51厘米、中高8厘米。后来新疆制作的锵,琴体骨架采用金属结构,内腔装设齿形音梁、横衬条,面板上增置铝制滚轴及滚轴条等部件,克服了新疆气候干燥、温度变化急剧、琴体弯曲变形、易跑弦等缺陷,又使音色亮度增加、音量增大。目前常用的锵,其音位是在变音扬琴的锵音位排列图基础上,参考了70年代改革制成的广州十二平均律扬琴的音位而设制的,半音齐全,可以转调和演奏临时变化半音。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