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年。同年7月,安徽省文化厅确定岳西高腔为省级首批申报项目。岳西的申报材料分别以文字和电视画面,全方位阐述和展示岳西高腔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与现状、现存艺术遗产和今后的保护规划。省专家组对岳西高腔这一申报项目及申报材料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同年12月国家文化部向全国公示。2006年6月,国务院正式公布岳西高腔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年10月,岳西县政府专设'岳西高腔艺术中心',作为保护工作的专门机构;2008年6月,国家文化部批准,蒋小送和王琦福两位老艺人为首批'非遗'项目(传统戏剧)岳西高腔代表性传承人。同年,县政府特批恢复岳西高腔剧团建制,与县黄梅戏剧团一个单位两块牌子。2010年,岳西县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中,为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将岳西高强艺术中心和岳西高腔剧团合并,成立岳西高腔传承中心。至此,岳西高腔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步入一个新阶段。
县高腔剧团作为专业保护单位重在舞台演出。近几年,县内在外省市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及送戏下乡,都安排有高腔戏的演出,'旅游节'、'民俗文化节'、'同乡会'等都见高腔古曲的倩影。在艺术上还选择部分剧目配置新型乐队,审慎的进行艺术改革,促其登上'大雅之堂'。2006年,改编《戏仪•夜试》应邀参加中国(安庆)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主题晚会展演,古老的高腔艺术首次登上央视荧屏。
岳西高腔已历300余年,其剧目、音乐和演唱形式、生存方式,均已烙上明清时代的文化印记,存储着明清戏曲的古老信息,是明清戏曲艺术的'活体'。此外,岳西高腔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深深融入岳西的民俗文化之中。因此,岳西高腔有着戏剧学、音乐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与开发利用价值。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