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高腔简介

岳西高腔艺术遗产丰厚,其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基本活动形式都自成体系,风格独特。通过对岳西境内民间抄本的发掘、搜集、整理,已累积剧目一百二十余种,二百五十多出,可分为'正戏'和'喜曲'两类,其中'正戏'占绝大多数,包括《荆钗记》等南戏五大传奇剧目的精彩折子,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价值,其最大特征是继承了'滚调'艺术并发展成'畅滚';'喜曲'所唱均为吉庆之词,主要用于民俗活动,是岳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岳西高腔的音乐体制基本属曲牌联套体,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帮、打'三位一体,风格古朴。艺人以独有的'箍点'标记指导唱腔,传承艺业。岳西高腔,原称高腔,于1957年由国家统一定为今名。它是明代安徽青阳腔的后裔,传入岳西已有300余年。岳西高腔现存明清剧目200余出、不同唱腔100余种;大量明、清文化遗存与本土民俗文化紧密融汇,有着突出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岳西高腔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受到国家保护,是岳西引以自豪的一张精美文化'名片'。

岳西高腔在本土流行了近300年,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建国以后,所做的一系列高腔演出和保护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当年演出高腔的演员和群众还有一部分健在,为岳西高腔的传承奠定了一定基础。虽然岳西高腔舞台辍演达30余年,但我们对高腔的研究基本没有停止过,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现在,仍保留着200多出高腔剧目和100多出高腔的唱腔录音。《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书中留有大量关于岳西高腔的艺术音乐资料。

为您推荐

岳西高腔保护与传承

2005年,是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年。同年7月,安徽省文化厅确定岳西高腔为省级首批申报项目。岳西的申报材料分别以文字和电视画面,全方位阐述和展示岳西高腔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与现状、现存艺术遗产和今后..

岳西高腔简介

岳西高腔艺术遗产丰厚,其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基本活动形式都自成体系,风格独特。通过对岳西境内民间抄本的发掘、搜集、整理,已累积剧目一百二十余种,二百五十多出,可分为'正戏'和'喜曲'两类,其中'正戏'占绝大多..

岳西高腔表演特色

岳西高腔剧目的最大特点,便是大量运用'滚调'。它将传统曲牌结构破开,在曲词的曲前、曲中、曲尾、曲外,自由地增加不拘韵律、句式、字数的唱词和说白。'滚调'的大量运用,带有明显的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变化的印痕。从音乐方..

岳西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