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古笃
现代的苏古笃,形制与史书记载的火不思完全相同,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原来琴体全长90厘米,采用紫檀木制作;现琴体通长106厘米~116厘米、共鸣箱宽18厘米~20厘米,采用核桃木或红椿木制作。
琴头无饰,琴颈上窄下宽,表面指板无品,下部与共鸣箱成一整体。共鸣箱呈半葫芦形,中、上部蒙以薄木为面板,其上开有小出音孔,下部蒙以蟒皮或羊皮,在面板与皮膜相接处为一弯月形大出音孔。琴头左侧装置四个弦轴,弦槽设在琴头背面,四条丝弦从山口上的弦孔中穿出,通过置于皮面上的琴马,系在共鸣箱下部的缚弦上。琴背置有小环,系以布带供背挎。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苏古笃两面。其中一面为红椿木制,全长109厘米,共鸣箱呈半葫芦形,面宽19.3厘米,上半部掏空,其上开有两个水滴形小音孔,下半部蒙蟒皮,两者之间横有一个弯月形出音孔,琴头平顶、无饰,弦槽后开,左侧置四个木制瓜棱形弦轴,琴颈较长、上窄下宽、表面平滑无品,四条丝弦从骨制山口上的弦孔中穿出,皮面上置木制桥形马,音箱下部有金属丝编制的缚弦系于尾柱,琴背拴有布带。此琴因年代久远,音箱背部右侧已出现裂纹,山口处琴颈已断裂,后外包铜皮修复。此琴为清代制品,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中。另一面苏古笃,紫檀木制,共鸣箱下半部蒙以牛皮为面,全长106.5厘米、面宽18厘米,音箱上部开有四个水滴形小音孔,中间留弯月形大出音孔,琴头朝后微弯,左侧置四个方柱形弦轴,张四条丝弦,琴背系带。
新型火不思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很重视民族音乐遗产的继承和发掘工作,使古老的火不思重获新生。20世纪60年代初期,呼和浩特市民族乐器厂的制琴师们,与内蒙古歌舞团、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的音乐工作者拉苏荣、青格勒图等人合作,开展了对火不思的研制工作,在传统火不思的基础上制作成功新型火不思。
乐器造型设计符合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琴首顶端犹如箭筒,其上雕出一张搭箭的满弓,琴头左侧并列的四个琴轸,形如四根箭翎。共鸣箱呈扁葫芦状,内腔较传统的音箱增大近两倍,不再采用硬木为背、面部蒙皮的传统工艺,改为全木制的共鸣箱,选用质松纹细的桐木薄板作为面板,背板和框板则使用质地较硬的色木制作,面、背板中部都做拱形凸起,由于对背板木材采取了提琴制作工艺那样的径切、对拼,呈现出美丽的髓线纹理,犹如放射状光芒。在音箱的边缘部分,绘有蒙古族人民喜爱的花边饰缘。面板中下部两侧,开有民族图案云朵形的音孔。吸收某些弦乐器的设计,在音箱中增加了音梁,使发音集中,音响洪亮、浑厚,音色优美。为演奏和携带方便,缩短了琴杆,在琴颈上增设了红木指板。为发挥演奏、伴奏中的民族特色,在指板上粘有24个~26个骨制音品,品上嵌有铜制品峰,音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琴轸系弦的一端,采用可微调的齿轮铜轴,张四条尼龙钢丝弦。
已制成系列火不思,有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形制,四条琴弦都按五度关系定弦,低音火不思为:c、g、d1、a1,中音火不思比低音火不思高一个八度,高音又比中音火不思高一个八度,总音域c—c4,达四个八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