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皮影派生的'辽剧'是辽宁省唯一的地方剧种。但除了明末清初张振令、贾老四、鞠宝山、史安生、董世明、徐金和、姜兴旺等为代表的四大传人外,后来谱系均已不清。近二十年来,盖州影班纷纷解散,多无传承。如原有的太平庄乡的三盛班、沙岗镇转山村王竹山影班、太阳升何屯村韩二愣影班等都已解散,无人传承。
90年代以来,市政府先后4次共投放资金8万元,组织皮影艺人参加了辽宁省第一、二、三、四届皮影汇演并获奖。本世纪初,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目标中,又把皮影列为六大特色文化品牌之一。2005年,又将盖州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报省文化厅。年底,又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即从2006年开始,对艺人特别是老艺人进行个别访谈,全面记录口碑资料,挖掘影班成员的传承谱系并搜集、整理、展出保护成果。将发掘的文字专着、音像、实物等搜集整理归档并成立皮影研究会;将全市有关专家和研究人员组织起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培养一批年轻的皮影艺术人才,包括雕刻、音乐、剧本创作、耍影人等各类人才,促进皮影演出活动的繁荣。
2007年3月公布盖州皮影为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您推荐
在创作上采用地方口语化,念白多为乡音俚语,唱词格式风格独特,有着自己的独特词牌。音乐唱腔主要分为影调、外调、杂牌三种。虽经改革创新,但较多的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品位,具有明显的辽南地方特色。其民间音乐对当..
解放初期盖州皮影戏颇为兴盛,演出多为古曲传统剧目。如《全家福》、《五锋会》、《杨家将》、《施公案》、《保龙山》、《降龙镇》、《锁牧羊》等。皮影活动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即:愿影、寿影、喜影、乐影、丧影。盖州皮影..
盖州皮影戏的演出,一般每个影班由5至9人组成,演出时分文、武场两大部分,文场为吹拉,武场为敲打。唯盖州皮影戏以木板四胡为主乐件。演出中以拉、打、贴、拿四人为主。盖州皮影戏的演出要搭一高台,三面遮好后,正面要置一大约..
盖州皮影戏在用料上采用当年生幼龄毛驴,活杀放血,选用上乘部位,刻出的影件通透艳丽。其雕刻工艺十分考究,多种线条巧妙结合,流畅生动。运用不同的'刀口线',结合齐、尖、圆、断各种刀口的运用,使影件生动逼真、变化无穷。着色..
盖州皮影,起源于明末清初,后逐渐形成以盖州为中心的新关东影戏——'辽南影',到清末民初己趋完美。
民国年间及解放初期,盖州皮影艺术兴盛,有30余个影班,艺人达300余人。盖州影人以刮薄透明的驴皮为原料进行雕刻,涂以矿物色,..
盖州皮影又称辽南皮影,起源于明末清初,后逐渐形成以盖州为中心的新关东影戏——'辽南影',在岫岩、海城、大石桥、瓦房店、庄河等地流传,到清末民初已趋完美。盖州何屯的张洪书首创用梧桐版四胡为影戏伴奏,系国内皮影乐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