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调发展现状

目前,成武县保留了四平调专业剧团,该团曾于1964年演出现代戏《二把镰》,参加了山东省现代戏会演并享誉泉城。1984年又以现代戏《春暖梨花》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月演出,获得好评;新编的古装戏《玉桃恨》、《弯弯鸳鸯河》多次能加地区汇演和艺术节活动,并获得了多项奖励。同时,涌现出了刘雪云、王荷花、赵艳芹、王汝强、李华、王兰芹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

为您推荐

四平调发展现状

目前,成武县保留了四平调专业剧团,该团曾于1964年演出现代戏《二把镰》,参加了山东省现代戏会演并享誉泉城。1984年又以现代戏《春暖梨花》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月演出,获得好评;新编的古装戏《玉桃恨》、《弯弯鸳鸯河》..

四平调基本介绍

四平调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接壤地区的一个比较年轻的地方剧种,由民间演唱'花鼓'发展演变而成。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因以花鼓为主,并吸收了梆子、评剧、京剧的营养成分,故称'四拼调',后改名为'四平调'。另..

四平调传统剧目

四平调的剧目,以反映民间男女婚姻家庭伦理的'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多。解放后又移植和编写了部分现代戏剧目约百余个。经常上演的剧目有《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何文秀私访》、《三元会》、《金鞭记》..

四平调

战鼓历史发展

历史较为悠久,早在成吉思汗时代(1162年—1227年),战鼓已广泛用于宫廷和军旅之中。《蒙古秘史》载:'宿卫掌管旗纛、鼓乐、武器'。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又载:'祭我认望之纛矣,擂我黑牛皮幔,响声冬冬之鼓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

郧阳花鼓戏发展历史

根据艺人追溯和郧县《地方志》佐证,'郧阳二棚子戏'其源流与移民有关,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至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是流行最兴盛时期。先后流行于鄂西北的郧西县、上津县(现并入郧西县)、均县(现丹江口市)、竹..

襄武秧歌起源及发展

襄武秧歌开始为干板演唱,群众称为'干板秧歌'和'地圪圈秧歌',清乾隆、嘉庆年间有了半职业班社的活动。襄垣县韩家垴古庙台上即有'乾隆四十六年……庄沟村秧歌班在此唱戏一天'的记载。清道光至同治年间襄武秧歌得到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