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角色行当

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较简单,儒林班、平讲班行当由生、旦、丑三个角色构成'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增加到七个,曰'七子班',再到九个,称'九门数'。随着行当的细致化,又逐渐发展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相当齐全。

生行分老生、小生;旦行分花旦、彩旦、正旦、青衣、丑旦、泼旦、老旦、武旦,净行分大花、二花,丑行分文丑、武丑、短衣丑等。

为您推荐

闽剧历史沿革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在外从政多年,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参政,广西参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职的曹学佺,因拒绝皇室宗藩动用国库私建藩邸而遭削职遣返故里.他在闲居福州西郊洪塘乡时,组织府中僮婢办起了曹氏..

闽剧唱腔

19世纪末20年代初,'儒林','平讲','江湖'三种唱腔为求得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相互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使三者逐渐合一。以'儒林'唱腔逗腔为主体,综合'平讲'之扬歌,'江湖'之小调和昆曲,唠唠等多声腔的剧种开始形成。..

闽剧

闽剧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流行于福州方言语系的20多个县市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旅居地。闽剧历经数百年的变革,形成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艺术风格,是福建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 中文名称:闽剧..

花鼓灯角色的技术特点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