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武秧歌起源及发展

襄武秧歌开始为干板演唱,群众称为'干板秧歌'和'地圪圈秧歌',清乾隆、嘉庆年间有了半职业班社的活动。襄垣县韩家垴古庙台上即有'乾隆四十六年……庄沟村秧歌班在此唱戏一天'的记载。清道光至同治年间襄武秧歌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自娱性质的家庭班社。据陌峪村《韩氏家谱》记载,为庆祝其族人连中进士,曾于道光十三年(1834)成立乐意班以供子弟自娱。后来,韩姓后人纷纷登场演戏,并相继涌现出韩具保、韩黑痣、韩三保、韩三孩等襄武秧歌名伶。清光绪三年(1877),河南沁阳县的铁匠张金川逃荒到襄垣的上良村(一说是武乡的下合村)落户,辗转于襄垣、武乡交界的下合、西营等村打铁谋生。此人嗓子好,酷爱唱戏,他将自己在长治县西火、荫城一带学到的西火秧歌调与襄武秧歌糅合,形成一种豪壮、苍凉的新腔,不论九字板、十字板、十五字板,均一气唱完。人们把这一新腔称为'一口腔'(也叫'一道腔'),这种新腔很快在襄垣、武乡流传开来。清光绪10年(1884),由上良村艺人王福锁发起,集中了襄垣、武乡两县18个村的秧歌名艺人,组成了十八村秧歌班,使襄武秧歌在音乐、服饰、剧目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光绪13年(1887),十八村秧歌班因掌班病故而解体。1926年,以改良新剧社为班底的富乐意班成立,该班开始招收女演员,这是上党地区第一代女演员。富乐意班当时在上党地区的名声极大,除晋东南各县外,还到晋中、晋南一些地方演出。1936年,因其戏箱被国民党军队劫去,富乐意班被迫解散。到1937年,襄武秧歌专业班社日渐增多,如武乡的鸣凤班、庆荣班、三元班,襄垣的天成班、改良班、富乐意班,沁县罗卜港村的德义会,屯留县的安乐班,长子县的安乐意班,潞城县石窑村的双乐意班等,达20余个,此外还有红牡丹、井峪班、韩庄班等科班。抗日战争爆发后,戏班全部解体,艺人四处流落。1938年后,襄垣、武乡两县及后来的晋冀鲁豫军区、太行行署均建立了襄武秧歌专业剧团。

宣统元年(1909)后,襄武秧歌从剧目、表演程式、伴奏乐器、音乐曲牌以至服装、舞台装置等方面都向上党梆子学习,甚至出现了秧歌夹上党梆子演唱的形式,即扮演官员的人唱梆子,扮演一般百姓的人唱秧歌,或花脸唱梆子,生、旦唱秧歌。人们把这种演出形式叫做风搅雪。

为您推荐

紫砂陶造型的艺术起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和习俗变化

  宜兴的制陶史,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古窑遗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七十年代考古就发现共发现了十六处古代文化遗址,一百四十多处古代窑址。其中,秦汉窑址十六处,六朝青瓷窑址五处,唐五代青瓷窑群和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三..

剪纸的起源

  中国的剪纸最初起源于东汉蔡伦的造纸术,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剪纸艺术到南北朝时期逐渐成熟并且直到清朝以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一开始的剪纸主要流行于宫廷并且被当时的侍女们所爱。直到唐宋之际,民间的剪纸已经流传..

唐卡艺术的起源

  关于唐卡的起源,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意大利藏学家图齐教授提出的,认为西藏唐卡起源于印度。其原形在印度叫做pata,是一种画在棉布面上的宗教画。这种绘画常常用在宗教仪式中,并且信教者也可以通过绘制..

攸县“唱章”的起源

壁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壁画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原始社会人们在墙壁上描绘出的一些符号,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是人类最早对绘画艺术的认知。从对壁画的历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壁画体系中,我国壁画文化传播最为广泛的途径为佛教建筑壁画,如北..

艺术与宗教起源的融合

  从开始的人类对于艺术的无概念到后期的主义流派,人类在一步步的向艺术靠拢,远古时代,人们把自己和物体的模样刻画下来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人类最早出现的雕刻艺术,也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有关。在各民族中,最早的人..

陶瓷艺术起源和发展的探讨

  陶瓷?l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瓷器的出现也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从商周时期的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再到东汉时期,造型和装饰风格上还是采用原始时期的模版,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盛行,釉的使用也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