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历史

百戏一词,出于汉代。汉代张衡的《西京赋》、李尤的《平乐观赋》中都提到百戏,而且有大段的文字描写百戏的表演情况。


明宪宗观看百戏

从汉代到隋、唐的百戏表演,一般是由国家组织,规模相当大。李尤描写的平乐观前那一次百戏表演,先是武术(角抵、举鼎等)和杂耍(弄丸、走索等)表演,然后是歌舞马戏。舞台上马上搭起巍峨的高山,冈峦重叠,山上草木葱茏,长满了朱草灵芝。演员们化妆成各路神仙,也有的化妆成虎豹熊罴,嬉戏歌舞,鼓瑟吹篪。化妆成娥皇女英的女演员坐在山上歌唱,声音纾徐清亮;化妆成仙人洪涯的演员身穿羽毛织成的衣裳站在那里指挥。一曲未完,朵朵白云飘过,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在重楼上,有人滚动大石,就像轰轰隆隆的雷声。这时,一只由演员装扮的长八十丈的巨兽跑进场中,表演鱼龙曼衍之戏,还有演员装扮的熊虎搏攫,猿猴登攀,怪兽大鸟在场中跑来跑去,白象舞动着长鼻,大鱼变化成龙。此外,还有水人弄蛇、吞刀吐火的表演。然后,表演了带有戏剧情节的杀虎不成,反而被虎所食的《东海黄公》。最后,由百匹骏马拖着的戏车进场,车上插着高高的木竿,少年演员在百尺竿上上下翻飞,表演着各种惊险的动作。

南北朝时期,这种百戏表演以寺院最盛。

隋代的百戏规模也非常大。每年正月万国来朝,正月十五日于长安端门外、建国门内置戏场,绵亘八里,表演从早到晚不停,参加表演的艺人达三万余人。大业六年(610),各国国主亲自来朝,贡献文物,又'于天津街盛陈百戏,自海内凡有奇伎无不总萃'。'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弹弦擫管者一万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隋书·音乐志》)。以后每年都要举行这样规模的演出。

唐代百戏的最大特点,一是增加了许多来自西域的内容,一是出现了许多有很强戏剧成分的节目,如《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子》《苏幕遮》《兰陵王》《苏中郎》《神白马》《凤归云》《麦秀两歧》《钵头》《参军戏》等。

宋代百戏的最大特点是走向民间,转入勾栏瓦肆中表演,内容和形式又有很大发展,表演细目有一百多种,包括音乐性很强的吹弹、讴唱、唱赚、叫声、嘌唱、诸宫调、小唱、鼓子词、陶真、杂剧等。

元代以后,各种节目多有自己的名目,百戏的称呼就很少用到了。

为您推荐

诗剧历史

莎士比亚 诗剧源自西方,自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西方戏剧基本以诗体写成,并被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别林斯基等人分别称为'诗的类型'之一、'戏剧体诗'、'戏剧诗歌'。直到易卜生创作散文剧后,诗剧的名称才得以确立,以示与'散..

八河川皮影戏历史起源

皮影戏最早诞生于2000年前的西汉(又称人头戏、羊皮戏、驴皮影),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期的秦、晋、豫,盛极于清代的河北。'与辽西皮影相比,八河川皮影还有差距。'张吉武的话语里,多少有些'幸运'的意味,'不过,在讨论宽甸八..

太平箫历史

太平箫 历史上并没有对太平箫的记载,但其流传低于相距千里之遥,名称相近又均含'展',可见其历史悠久。 关于太平箫,在保山苗族人中也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芒宽居住的两个苗族部落,因为利益的纷争..

泉州北管历史溯源

鸭头丸帖历史背景

此帖原藏宋太宗秘阁,经宋徽宗宣和内府,宋亡后为元文宗藏,后赐柯九思,明重入内府,后又从内府散出,万历年间归私人收藏家吴用卿,崇祯时入吴新宇家,清光绪时为徐叔鸿所得,民国时归叶恭绰收藏。 此帖帖前,有明代进士王肯堂题签:'晋..

鸭头丸帖历史记录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 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

铜梁龙舞晚会历史发展

铜梁龙舞 铜梁龙舞起于唐宋,盛于明清,誉于当今。其发展经过了火龙、正龙、肉龙三个阶段。 火龙 早期的火龙用绳索、竹篓连接头尾,舞龙时龙身施放烟火,气氛热烈,场面活跃。但火龙有躯无肉,龙形象欠佳。 中期的正龙头大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