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二人台的传统剧(曲)目,从题材、唱词到形式都具有典型的晋陕民歌特点。二人台从打玩艺儿衍变而来,打玩艺儿的特点是载歌载舞,即学习借鉴民间社火扭秧歌的表演与音乐因素。在新中国成立后广泛汲取了二人转、花鼓戏、蒙古舞、芭蕾舞的因素,形成了以古典舞为主、戏曲舞蹈、芭蕾舞为辅的特点。
二人台的音乐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唱腔,一是牌子曲。二人台牌子曲可作为丝竹乐单独演奏,也可结合到戏剧具体故事情节中演奏,其曲目来源有民间鼓吹、宗教音乐、晋陕汉族民歌特别是蒙古族民歌等,其原始曲调多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晋陕民歌,蒙古族民歌等,其曲式结构以'四句头'(俗称'豆腐块音乐')为典型,其唱腔有高打低唱、低打高唱、对儿字行腔、扑梆子、闪梆子等法,伴奏乐器以枚(即笛)、四胡、扬琴为主。东路二人台早在20年代即已有打击乐,且有锣鼓经;西路二人台只有四块瓦,解放初期因学演古装戏,套用京、晋剧的打击乐器与锣鼓经;二人台(西路)称串话、呱嘴,东路二人台称揪烂席片、戳古董。二人台的呱嘴、串话合辙押韵、流畅上口,许多艺人都有即兴编创、出口成诵的能力。二人台的呱嘴用方言咏诵,自打四块瓦或梆子击节相助,具有易学易记,便于普及流行的特点。
二人台的化妆、道具及舞台设置形式简单。化妆丑作三花脸,着甩裆裤、大襟袄,戴高筒毡帽;旦角描眉插花,彩衣、彩裤、彩鞋。道具为丑持霸王霸、四块瓦或扇子;旦持扇子或手绢。舞台布景画地为台,观众四周坐定即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