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年间,蔚县秧歌已由伴奏的民歌阶段,添加了梆子、笛子伴奏乐器。清道光20年(1840年)后,从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剧种中吸取营养,又增加了板胡和三弦乐器,形成初具规模的地方剧种。清朝咸丰、同治年之后,蔚县秧歌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造就了一大批着名秧歌艺人。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蔚县秧歌又有新发展。
蔚县秧歌早期的班社是以村为单位的季节性组织,做为'社火'的组成部分,由村'神诞社会'统一筹管,人员也只限本村村民,属自娱式的纯业余团体。至今,蔚县仍有一百多个此类的'社火'秧歌班。其中历史最久的是蔚县北水泉镇南井头村的秧歌班,自清道光年间建班后,一直保留至今。
随着蔚县秧歌的不断发展,许多业余班社于清末开始涌向外村镇演出,逐渐出现了亦农亦艺的半职业戏班。这类班社称'档子班'、'抱股班'和'联村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此类班社在蔚县尚有二十多个。其中以鹿骨班(由蔚县西部和广灵、阳原两县艺人组成,善演文戏,以唱功赢人)和庄克永宁寨班(以蔚县东部艺人为主,除擅唱文戏外,还兼能武戏)影响最着,成为蔚县秧歌的两大中心。清末民初,以宝子、锁关、浪破碌碡、海珍红、徐义等组成的'档子班',曾进入张家口市,在大兴园演出,颇受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蔚县秧歌演出了配合戒烟运动的《烟鬼显魂》和反映蔚县农民革命斗争的《联庄会》,是为蔚县秧歌演出现代剧目之始。
1958年8月1日,成立了专业蔚县少年蔚剧团,使蔚县秧歌得到新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青少年演员,出现了屈登梅等第一代女演员。1978年该团解散。1979年中共蔚县煤矿党委,将散失的演职员请回,于1980年成立了蔚县煤矿剧团。此时农村的业余剧团也恢复了演出。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