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
武林绝学数咏春,
刚柔相济泣鬼神。
寸劲突发人难躲,
凤眼柳叶夺人魂。
南拳的一种,亦称为“咏春拳”或“泳春拳”。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转化而成,此地名为拳名。故名“永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泳春拳”者。此拳传至广州,称为咏春拳。近来在中国南安又有以为基础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
用“北有太极,南有永春”来形容永春拳流传之广,练习人之多,一点也不为过,永春拳为中一支武术奇葩,是国家发掘、保护的武术拳种之一。将永春拳推向全世界。广东佛山彭南老先生将永春拳发展到有形于无形之中,随心所欲之境地,永春拳为内家拳,一招一式都发之内力,以意形气,以气推力,以其达到意、气、力合一。具有极高的散打实用性。彭氏永春拳套路有小练头、彪指、寻桥、木人椿,器械套路有蝴蝶双刀,六点半棍,还有彭氏永春拳独有的木人椿练法,是学习散打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武术套路。
二十三年(1683年)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后,海峡两岸自由往来。这时「施(琅)将军平台湾,得一名师白戒叔,带入永(春)再教(寸劲)节力,亦是白练寺传授的,从此永(春)拳更增愈好[20]」,使白鹤拳技术更进一筹,功不可没。
白戒是在1683年台湾与祖国统一后,才到永春传授「寸劲节力」的,施琅本人也曾到过永春,并有诗题「百丈岩」,可见白鹤拳在此之前,就通过郑成功准备收复台湾,在福建招募兵丁时,由白戒等人随军传播到台湾了。《方七娘拳祖·白鹤仙祖拳法源流》古谱中就有「郑礼与白戒在永春传授,后至台湾,又传上淡水王沛兴,即将礼叔所著之术,分上中下三部,流传后世。」的记载。(见影印件5)而2004年我率团到台北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台湾武友交流时,台南89岁的老拳师就讲他们的拳是郑礼所传授的。
林添、郑宠等多人再跟白戒学习,后人称白戒为「后永春名师」,故其传人之中,又有以林添、郑宠、郑畔、辜初、辜荣五人最为杰出的「后五虎」的名号。
白戒是教练寺的早期弟子,又回到永春传授寸劲节力,进一步地完善了白鹤拳的技术内容,使白鹤拳弹抖震颤的寸劲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技艺臻于完善,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是白鹤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这时的白鹤拳就向高深层次发展了,虽然在功法上难以说清,但在表现的形式上就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如在《白鹤拳家正法》的拳套练习上就有「七步紧、两头战、半月局、十大全、上下战、凤凰山、二十八宿全局」(见影印件6)及列有40多个步名(动作名称),如「白鹤独力(立)、猫儿洗脸、洞滨负剑、鹊过飞蝗、天罗地纲、铁牛入石、鹊鸟过枝、半月沉江、双鲤朝天、猛虎过江、虎仔伸腰、美女梳妆、太师抱印、砧鞋出线、霸王开弓、扒水求鱼、蝴蝶双飞、龙虾戏水、童子拜忏、雷公爬树,电母闪烁、狗子竣水、小儿沾味(潜水)……」等等,而在(白鹤仙师祖传真法)中也则列有近50个动作名称,有「将军挂印、摄衣顿足、青龙出水、飞凤展翼、观音叠座、走马回鞭、螳螂炙(照)日、金刀出鞘、蜈蚣取珠、画眉上架、狮子开口、孩儿抱牌、虾蛄弹法、孩儿挑枪……」等等不同技手动作名称。白鹤拳的技手动作名称繁多,均冠以雅称,内容丰富,据传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一百零八个动作,如果详为统计,恐怕不止於此,确实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桃源拳术》及《方七娘拳祖》谱中,所列的「百翠连步法」套路粗略计算一下,则超过八十步,技手何止百个。而「十六步敌雪花盖顶」套路,则是身势步法,仅「五人能晓耳[21]!」
郑樵的《自述切要条文》中的「二十四闪法」,「遁避走闪,合则成套可练,分则每步敌人,盖是挨生闪死之法[22]。」「避凶趋吉,转配消除,柔能制刚[23]」,则是随人所好,高级、中级、初级套路系统而完整,各取其便。(见影印件7)
有了这些套路,拳师们外出授徒过程中,就像有了「教科书」一样,得心应手,无疑使白鹤拳更进一步得到推广与发展。后五虎中的郑宠技传大田
的陈铁寓,继传安溪县的陈娟、林灶,再传永福(现永泰县)嵩口的张承球。而在永春县内的传播,则更是轰轰烈烈。
这是白鹤拳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也奠定了永春白鹤拳的理论基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