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江(1882—1969年),字子姜,滕庄子乡留老仁村人,著名。中国国术(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在任新军第二十镇八十标第三营队员期间,与成莫逆之交,经常抨击清王朝的腐败统治。时,组织。1912年投奔冯玉祥,后参加云南起义,讨伐洪宪帝制。1928年北伐革命结束后,建立了南京中央国术馆,并出任馆长。1933年,经国民政府批准,创办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一兼两职。1936年,中国国术馆选拔武术队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声名大震,执行主席特命为表演队摄制纪录片,并授赠一枚荣誉奖章。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9年病逝。
张之江(1882—1969),字子姜,号保罗,又号天行,亦名子岷。盐山县留老人庄(今属黄骅市)人。武术教育家,国民党陆军上将,曾任察哈尔都统西北边防督办代理国民党总司令、国民政府禁烟委员会主席、中央国术馆馆长,是原西北军系统的著名将领。
张之江1882年7月21日出生于盐山县留老人庄。他8岁由祖父发蒙读书,故有一定的文公基础。1901年他,进东北新军讲武堂,习骑科。1907年任新建北洋第一混成协哨官。1910年9月张之江所在第一混成协与另外两个团合编为北洋第二十镇,他任第四十协第八十标骑兵营的排长。辛亥革命爆发后,计划在滦州起义,但是等人提前在滦州起义并遭到失败,冯玉祥被捕后递解回籍。
之后,冯玉祥任命张之江为骑兵营长,追随冯玉祥建功立业。1918年6月,冯所部第十六混成旅进驻湖南常德,7月,张之江晋升陆军少将。9月任第十六混成旅第二团团长。1921年6月,第十六混成旅进驻陕西,8月5日,该旅扩编为第十一师,张之江任命为第二十二旅旅长。1922年10月,冯玉祥赴京担任陆军检阅使,所部一师三个混成旅,张之江任第七混成旅旅长。
1924年9月,爆发,9月21日,冯玉祥所部离京奔热河,去东北进攻奉系。10月19日,冯玉祥决心发动北京政变,下达了全军班师回京的命令。1924年10月25日,张之江到北京参加了有名的“北苑会议”。会后,张之江受命率部赴扬村,迎战直系沿京津铁路的反扑,将吴部击溃。1924年12月15日,第四混成旅三个营在张家口哗变,劫掠全市。12月26日,张之江在张家口诱杀了变兵300余人,内有团营长军官多人。1926年5月到8月,张之江指挥国民军在东起内蒙古多伦,西到晋北的千里战线,抵抗奉直晋三系军阀的联命进攻。国民军仅有15万人,并在艰苦条件下坚守4个月之久。多伦失守后张之江才下令向绥远退却。退到绥远之后,实力大损。张之江也积劳成疾,离开了冯玉祥所部西北军。国民党新军阀在名义上统一中国后,张之江先后任禁烟委员会主席,中国武术馆馆长等闲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爱国人士的身份,被特邀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担任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表演大会评判委员会主任。1966年5月21日,张之江在上海病逝,享年84岁 。
张之江与中央国术馆
张之江幼年上私塾,随祖父攻读诗书,并习练武术,先后毕业于东三省讲武堂、国民政府陆军大学将官班。1901年,张之江应征入清朝新军。起初为骑兵,先后参加辛亥革命时推翻清廷腐败帝制的滦州起义与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云南起义。在京郊南口大战中,任国民军总司令,缴讨军阀混战,有力地配合了北伐军胜利进军。后升至陆军上将。
张之江在统领西北军时期就非常重视武术,规定凡西北军均须通过练拳、劈刀、刺枪、体操四项主要科目。据说他在南口指挥作战时,因日夜操劳过度而患中风,中西医药治疗均不见效,他的警卫余国栋教他学练太极拳,身体竟很快恢复了健康,他于是更加笃定武术是中国的国粹,并向中央申请把武术改称为“国术”,以提高武术的重要性。
1927年,时局突变,张之江急流勇退,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军政部长而不就,毅然离开军队,脱离军界,只任国民政府委员,以全身心投入倡导国术运动。他认为:“国术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国粹,应将其由民间推向上层”,开始筹办国术研究馆。国术研究馆建馆的宗旨,除行政管理和编审教材书刊外,另设学生武术训练队(班),培养武术师资,以便推广武术教育。这种学术教育机构当向教育部申请备案,可是教育部百般刁难,不予支持,他们认为武术早已经被淘汰,并声称如果一定要提倡这种“旧玩意儿”,只能属于民众团体,不纳入教育系统。张之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找到当年辛亥革命云南起义的老朋友、时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李烈钧。李烈钧当即拍板:“教育部既然不承认,那么就由国民政府直接领导,经费由国库开支。”
中央国术馆最终在1928年3月成立,馆址位于南京西华门头条巷。馆长由张之江担任,最初的副馆长是李景林。在军阀混战时期,张之江和李景林曾两度在战场上对垒,是昔日的仇敌。但张之江深知李景林精通武当剑和内家拳术,遂不记前恨,一心以振兴国术、选贤任能为旨,三请李景林,终邀得他担任国术馆重要领导。
国术馆开始设少林、武当两个门派:少林门主要包括少林拳、查拳、弹腿、八极拳、劈挂拳等,门长是王子平;武当门主要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门长是高振东。
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国民政府即通令各级行政区设立相应机构。因此三十年代初,各省市均相继成立地方国术馆。
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就有雄厚师资:马英图担任训练科长。除了王子平、高振东外,还有朱国福(形意拳)、柳殷虎(杨氏太极拳)、杨法武(摔跤)、马王甫(摔跤)、朱国桢(搏击)、郭长生(劈挂)、孙玉铭(燕青拳、棍术)及孙禄堂、杨澄甫、陈子荣、张骧伍、米连科、李霖春、郭锡山、吴峻山、姜荣樵等等武术大家担任的武术教官。在培养师资方面,该国术馆的主要课程有国术源流、国术规则、拳术和器械套路、摔跤、武术短兵、武术长兵、散手、拳击等。前后一共办了6期,学生毕业后可应聘担任各地武术教师或教练。每期人数不多,少则十几人,多则百余人;培训期限有几个月、一年、三年不等。国术馆也办比赛,如1928年、1933年在南京举行了两届“国术国考”,进行了短兵、长兵、摔跤、散手(包括女子散手)等项的比赛。1936年曾组织“国术代表队”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表演。
1928年10月,中央国术馆举行了第一次国术考试。是次国考的目的在于选拔尖端武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进一步推动武术事业。考试内容相当全面,参赛者先要参加预考,内容是刀、枪、剑、棍、拳。通过预考后才能参加其后的对抗赛,对抗赛分摔跤、散打、长兵器和短兵器。对抗赛不分年龄体重,抽签配对参赛,拳脚击中对手算得分,打倒对手算全胜。最后还有一项口试内容:“三民主义”。从中可见当时的武术家相当注重技击,并非只会套路的花架子。但由于当时规则、护具等问题未能解决,对打比赛中常酿至头破血流、筋断骨折的场面。而套路比赛评分标准不明确、不统一,裁判常受门户之见和其他因素左右,致使出现不公情癋。
为提高学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张之江还聘请了前清翰林张洪之任国术馆《易经》教授。日军侵占我东三省后,为了适应战备的需要,又聘请齐友良讲解军事战术课。
国术馆成立之初,曾因王子平和高振东囿于门派之见,互相倾轧,于1928年底,矛盾激化,演至比武较量,互争高低。因此,张之江决定取消少林、武当门,改教务处代之。为了消除门户之见,中央国术馆把各门各户、各家各派融为一体,统称“国术”,这也正是“国术馆”名称的由来。张之江还特别在东渡日本参加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后,写了著名的《东游感想录》一书,大力倡导日本武风。他在该书中申言“国内宗派门户之见,为害学术进步,甚深且巨”,认为消除武林陋习,共振国术事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并强调指出:“如我不能自强,则举世将视我为俎上肉,咸思染指。”呼吁国人以道德文化为体,以国术运动为用,共相奋勉。张之江还以身作则,以逾不惑之年,坚持跟吴峻山学习八卦。
中央国术馆第一期只招收了一个班56名学员。这是因为对入馆学员要求十分严格。它要求学员必须有一定的武术基础,招考时,除对考生的枪、刀、剑、棍四大器械演练进行测试外,还要求学员能够通过口试说出各种器术的精要。
被录取的学员在国术馆学习不但不收任何学杂费用,其衣食所需全部由国术馆供给。入馆后的学员发穿校服,校服的前心和后背分别有“强种救国”和“自卫奋斗”八个大字。国术馆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强我宗族,壮我国魂,洗刷东亚病夫,振兴黄帝子孙。”馆训则是:“自强不息”。
中央国术馆门户之见日少,而习武风气焕然一新。各派武师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如孙玉铭大师虚心好问,诚心诚意向各家学习,先后向王云鹏学习地趟拳,向杨松山学习三才剑,还学八卦、劈挂、形意、太极等拳种,不仅自己的功夫技艺日趋精深,且使自己的教学更为得心应手。他还多次代表中国出去进行国际间的武术交流,为国术馆和国家争得了荣誉。再如通臂拳大师郭长生通过严格考试入国术馆任教后,不断进取创新,他创编了“二路苗刀”、“疯魔棍”、“劈挂刀”等等。最值得一叙的是马英图,自西北军大刀队扬威后,他始终把发扬国术事业当成己任。他的代表拳种八极为我国武林中的瑰宝。八极的核心是六大开,其中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招术连贯,能上、中、下三盘连击,劲足势猛,进步似电,见机变化,奥妙无穷。八极拳是攻防性很强的技击拳种,盖此拳出世后,一般不会轻意传人。但马英图通晓民族大义,以发扬国术事业为重,无私地把八极拳全部奉献,使八极成为国术馆的必修课之一。
中央国术馆建立之后,为使中华武术更为光大,还创办了《国术周刊》杂志,请武林名宿介绍自己门派的技艺。从武术源流到其功法的演练,从攻防招术到对拆破解,从拳法到拳理,从长兵到短兵等武术问题,无不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各派大师如贾氏青萍剑一代宗师贾耀亭、清末著名武术大师米连科等名流在周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大大弘扬了中华武术文化,在当时产生过很大影响。
1936年,第10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张之江发起并在上海主持选拔国术界国手,组织国术代表队前去参加表演。国手中的张文广、温敬铭、傅淑云、刘玉华等都是中央国术馆的学生,他们在德国的武术表演轰动了世界体坛。西方世界也开始向神秘而博大的中国武术投来注意的目光,当时当地的报纸称赞武术有三大价值:体育价值、攻防价值、艺术价值。舆论界更称:“中国国术具有艺术、舞蹈、奋斗三大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及尚武精神。”
为此,张之江获得了该届奥运会以“五环”为标志的纪念章,并被誉为“中国国术开始走向国际体坛的第一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之江应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邀,到第五战区担任高级顾问,协助李宗仁在台儿庄指挥作战,此时他无暇顾及馆务。而当时战况发展,南京恐迟早遭兵燹之灾,故中央国术馆由南京迁出,经长沙、桂林、昆明,1940年抵达重庆北碚。这段时期中央国术馆的经费来源已断绝,学员大部分离去,中央国术馆可说已名存实亡。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家百废待兴。中央国术馆亦忙于复馆,但南京馆址已毁于战火。当时教育部对于张之江的复校申请百般刁难,既不发复馆经费,又不拨给馆舍。
张之江四出奔走,终觅得天津河北体育场作馆址,并筹募经费,准备把国术馆改为私立。1946年教育部长朱家骅得知中央国术馆在天津复馆,并改为私立,随即提出教育部拨经费,把中央国术馆改回国立。1948年,中央国术馆从天津大资本家处募得十二万元作建馆之用,但在这笔捐款到手之前,天津已被解放军攻占,中央国术馆的历史亦于此告终。
中央国术馆自1928年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近十年间,共收了五期学生,总人数估计不超过五百人。抗战爆发后,不少学员都投入抗战事业,分配到各部队中任武术教官。抗战、内战结束后,分处海峡两岸的武术教师,有不少是出身于中央国术馆。中央国术馆对于近代中国武术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