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作者】: 【朝代】: 【体裁】:
--------------------------------------------------------------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谷口春残黄鸟稀,
●●○○○●○
辛夷花尽杏花飞。
○○○●●○△
始怜幽竹山窗下,
●○○●○○●
不改清阴待我归。
⊙●○○●●△
--------------------------------------------------------------
【注释】:
1. 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2. 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
--------------------------------------------------------------
【赏析】:
诗的第一句中的“谷口”二字,暗示了“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云云皆称“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可以想见,春到谷口,当更具一番景色。然而,此番归来却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景象,才使得诗人欣喜地发现了另一种可贵的美──窗前幽竹,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这就使诗人以压抑不住的激情吟诵出:“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怜”者,爱也。爱的就是它“不改清阴”。“不改清阴”,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的内美与外美和谐统一的特征。钱起正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诗也可以说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染,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令人回味无穷。
此诗记诗人在暮春时节返回故山草堂的所见所感。钱起的故山草堂在蓝田的谷口,故以“谷口”开篇点明故山草堂的所在。“春残”紧扣诗题“暮春”,也为下面的叙写打下铺垫。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虽都是在写春残景色,但又是在为后二句的出场作为陪衬。正是在暮春时节,鸟语已稀,花香将尽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感觉到幽竹以清阴迎我归来的可爱。这里诗人用了对比与拟人的两种手法来突出幽竹的使人怜爱。对比是以鸟声稀等春光将舍我而去的凋零景象与幽竹撑一伞绿葱葱的清阴来迎我而构成的,“稀”、“尽”、“飞”三字一串而下,写出了春将逝去的感伤,而“幽竹”、“清阴”与“待我”则写出了尚有幽清之境迎我的欣喜。拟人则是诗人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不改清阴”是说幽竹具备始终如一忠于朋友与主人的品性。“待我归”是说幽竹保持着一竿绿阴等待我归来的亲情,“不改”与“待我”四字让人顿感一股真气扑面而来。钱起正是以我的“怜”和竹的“待”将物我之情贯通起来,创造了一种物我相亲的画意诗境。
竹在中国文学中一直是被士大夫当作朋友来看待的。魏晋时期的名士造园而求清名,总要栽上翠竹来作为清逸的象征。《世说新语》载王子猷暂寄居别人的空宅里,也下令种竹,有人问说:“你不过暂住而已,还那么劳神费心干什么?”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王子猷是将竹当作朋友来看的,故直呼竹为“君”。
宋代大诗人苏轼也有诗说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之所以有高洁、清逸、淡泊之名,是因为它有坚贞孤傲之意。早在南朝梁时,诗人江淹就有诗赞松竹的傲霜凌雪仍持凌云之志,其《效古》诗中道:“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以后松、竹、梅就逐渐成为不畏严寒、不为俗屈而保持贞刚之气的象征,而被文人称为“岁寒三友”。《红楼梦》中清雅脱俗、孤标傲世的林妹妹在大观园里住的就是千百竿翠竹遮映的潇湘馆。此诗中钱起将竹拟人化、亲情化,亦是将竹视为知己朋友甚至家中亲人的。
幽竹作为真正的朋友总是默默地守候在我们身边,它没有浓艳的色彩,也没有往你耳边灌虚情假意迷魂汤的高调,但它却不管你是荣华富贵还是退守清贫,都以一身清阴等待着你,守护着你,为你忧而忧,为你乐而乐。正是这“不改清阴”真情永在的幽竹,才会成为人生的真正知己。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考察朋友、结交知己又何尝不会有这番经历呢?
--------------------------------------------------------------
【话外音】:
“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知道雪霜终不变,永留寒色在庭前”(唐求《庭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都是在讴歌它“不改清阴”的品格!
清人郑板桥的“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一诗,表现出来的情趣与意境,和钱诗倒十分相似,恰可共吟同赏。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