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闻笛②

  【原文】: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作者】:
  【作者小传】: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姑臧(今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有《李君虞诗集》。《唐才子传》卷4有传。
  【体裁】:
  【】: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五未;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
  【背景】:
  这首《》是诗人谪迁时的思归之作。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渡过,经过盱眙(今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赏析】:
  这首诗是写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话外音】:
  《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边塞诗,但它多怨望而少豪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这正是诗歌的时代特点。

为您推荐

征人怨②

  名称: 征人怨   作者:   简介   柳中庸   生卒年不详。名淡,以字行,河东(今西)人,为族人。曾授洪州户曹。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主题  ..

送上人②

  【原文】: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作者】:   【作者小传】: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河间)人。唐代诗人。年间,年间任,年间任鄂岳转运使留后,因被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陷而被贬为..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②

  【年代】:唐   【作者】: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内容】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赏析】:   谢朓北..

漫成一首②

燕歌行并序②

  燕歌行并序1   作者: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2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3。   摐金伐鼓下榆关,..

霜月②

  一、词语   拼音:shuāng yuè   释义:1.指农历七月。2.寒夜的月亮。3.。   二、诗词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全部注释   1.霜月:《·月..

再游玄都观②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注释》   1.庭:玄都观的庭院。   2.苔:生长在潮湿地上的苔藓。   3.种桃道士:传说玄都观中茂盛桃树,是一个道士用仙桃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