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中②
【朝代】:
【作者】:
【文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
莫言白雪①少人听, 高调都难称俗情②。
不是楚词③询, 巴歌④犹掩绕梁⑤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白雪:《》、《》是比较高级的音乐。
②高调都难称俗情:指。
③楚词:指楚襄王。
④巴歌:《下里》、《》是当时比较低级的音乐。
⑤绕梁:指比较高级的音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格律】: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汪遵(约年即公元877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均不详,约前后在世。初为小吏。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遵诗有集《唐才子传》传世。
他的诗绝大部分是怀古诗,有的是对历史上卓越人物的歌颂;有的是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的是用历史上的兴亡故事来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有的直接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都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录存其诗一卷(第602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的七言绝句。作者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为题材。说明了高深莫测的知识、正确明智的理论往往不能被低级的世俗所接受的道理。
——————————————————————————————————————————————
【相关资料】:
宋玉:战国楚国鄢人,辞赋家。传说他是的弟子,在、时做过文学侍从之类的官。著有《》等,叙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流露出抑郁不满的情绪。
原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 客有歌于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 故鸟有而鱼有。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沓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
“有个客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用商声,刻画羽声,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山脚下出发,中午在边的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
“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 ( qǔ gāo hè guǎ )
解 释:
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
又被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难于为人接受。
出 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 事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 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 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喂,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 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 我的所作所为呢?” 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