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娘娘②

【简介】

  众神之中,掌管生子的神据说是“注生娘娘”,又称“送子娘娘”,旧时、东狱庙都有祭祀。神像安详端坐,怀抱娃娃 。求子的女子摆上香果供品,拈香跪拜祷告,请求“注生娘娘”赐子于她。然后“搏签”,求得“吉签”,表示“注生娘娘”已愿赐子于她,即起身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衣裳给“注生娘娘”怀中的娃娃穿上,然后再拜 。据说无不灵验的。这当然是。得子后,还要来拜谢,奉之以油饭、鸡、酒。因此,香火十分旺盛。
  旧时也认为是司人间子嗣的女神,故又称其为“送子娘娘”。那些婚后久不生育的妇女多向观音菩萨烧香求子。

【传说】

  古印度牧牛姑娘的传说
  

  王舍城外有位美丽动人的牧牛姑娘,天资聪颖,能歌善舞。当为庆祝独觉佛出世而举行盛大集会时,赴会的五百人明知牧牛女已身怀有孕,却偏偏要强迫她起舞。致使胎儿坠地而死,被丈夫遗弃。
  她满怀悲痛,发誓在来世一定要吃尽城中婴儿。遂自杀身亡。不久牧牛女变成了妖怪,与魔鬼半子迦结了婚,后有了五百个儿子。可她不忘誓言,每天定要去吃别人家的小孩。弄得王舍城内一片惊慌。此事惊动了,赶去劝她,但她根本听不进去,不愿改恶从善。释迦牟尼见劝化不成,心生一计。趁牧牛女外出之机,将她五百个儿子中最心爱的一个藏了起来。牧牛女回到家中,发现爱子不见,悲痛欲绝。此时,释迦出现在她面前,对她说:“你有五百个孩子,仅失一子,就如此痛苦,你每天去吃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就不痛心吗?”说完飘然而去。
  牧牛姑娘听后,将心比心,从此,便皈依佛门,改恶从善。不仅不再食小孩,还成了保护小孩的“诃利蒂母”。群众俗称她为“送子娘娘”。
  中国宋代花蕊夫人的传说
  (生卒年不详)女诗人。《花蕊夫人宫词》作者。五代时好“花蕊夫人”者,前后有两人。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花蕊夫人的美丽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后蜀国王孟后主的妃子花蕊夫人很喜欢芙蓉花,孟后主就为美丽的花蕊夫人在城里城外种满了芙蓉花。不久,宋朝军队打进后蜀国,孟后主投降了,花蕊夫人也被俘虏了。宋朝皇帝赵匡胤见花蕊夫人十分美丽,便收她作了自己的妃子,可花蕊夫人十分讨厌他。花蕊夫人被送宋宫但不忘故主,绘孟昶画像私挂奉祀。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拿出孟后主的画像流泪诉说思念之情。
  此事被入宫看见追问,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说“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幸未追究。送子之神,于是从宫中传到民间,到了晚清年代,把张仙男身像改花蕊女身像,花蕊夫人也又被尊为送子娘娘了。
  后来还是知道此事,逼迫花蕊夫人交出画像,花蕊夫人至死不从,赵匡胤一怒之下杀死了她。花蕊夫人倒下了,鲜血染红了院中的芙蓉花。人们敬仰花蕊夫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尊她为芙蓉花神。

【求子】

  求神赐子不拘时日,随时可以进行,但要虔诚恭敬。华灯初放之时,街上已是人海人潮,平时难得露脸的小媳妇们,穿上新衣,发髻上缀满美丽的鲜花,打扮得花团锦簇,由家中姑娘簇拥着到寺庙观灯 。人家观灯,不是远看就是近看,她们却一群群地往灯下挤,在一盏盏姿态万千、大放光明的花灯下挤来钻去,人面灯花相映,真叫观灯的不知是看灯好还是看人好 。
  年长的观者脸上露出了含蓄、赞许的微笑,顽皮的孩子们却随口喊道:“钻灯脚,生男芭!钻灯脚,生男芭!”一语道破天机,观者大笑,姑嫂大喜,簇拥着脸红心跳的小媳妇再往别处花灯脚下钻去 。这就是厦门的“钻灯脚”求子风俗。“灯”与“丁”在厦门话里是谐音,世俗认为钻灯脚就能添丁 。心中的愿望经由人们之口大声喊出,便具有了祝贺的意义和代己向灯神求子的“意义”,那是求之不得的大吉大喜。而已,喊的人越多,小媳妇和姑嫂们不仅不以为是非分的调戏,反而越高兴:没人喊,反而败兴 。大庭广众之下,不惜抛头露脸,为的就是这一句“钻灯脚,生男芭”啊!
  现在的新婚女子,也有求神拜佛、钻灯脚的,但更多的是求助于妇科大夫。注生娘娘神殿早已毁弃。大庭广众之中也没有了生男芭。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些求子的风俗,都表达了人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和憧憬,摒弃其中的迷信成分,余下的便是古老的美丽的故事了。

【习俗】

  近年来到求子嗣又出现了新的风俗,那就是压枝(压子)和全枝(拴子)。所谓压枝是指用石头压在树枝上,谐音“压子” 所谓拴枝是用红布条拴在树枝上,谐音“栓子”。 上山进香求子称作“拴娃娃”或“偷子”。
  进香的程序是“起程,沿路焚祠,冲火,落宿,登山,报号(到泰山娘娘殿前报到),朝顶,守架,进供,进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驾,谢山。”上山进焚的香纸主要有三种:一是黄草纸(当地称火纸);二是印有玉皇大帝为行长,东岳大帝为副行长的大面额冥币;三是元宝,用锡箔、裱糊、金银成对。碧霞祠有一方“碧霞之君玺”,有钱的可请道士在纸上加盖玺印,以期增加效力。进香之后,就可以“拴娃娃”了。
  据《寿春岁时纪》载,在碧霞元君祠,庙祝在神座前摆放着许多镀了金色的泥娃娃,供人抱取。如果求生男孩就拴一个金男娃;求生女孩,就拴一个金女娃。凡来“拴娃娃”的都必须向庙祝交钱,谓之“喜钱”。日后若赖以神助,如愿得子,就必须为泥娃娃披红挂彩,并送回原处,谓之“还子”,并要向泰山娘娘进香还愿。
  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关于“拴娃娃”的习俗写得十分清楚,称“拴来的泥娃娃照样要天天喂它吃东西”。并记载了北方民间这样一个传说:有个人家,主妇锁上门出去走亲戚,中午被留下吃饭没回来,邻居突然听到她屋里有小孩哭声,可这户人家并没有儿女,后来才知道是拴来的娃娃饿哭了。
  民间向来还有“心到神知”之说。也有些人在向泰山娘娘求子时,并不先进泰山朝拜,而是在当地举行虔诚而隆重的求子仪式。首先,由妻子出面,带上礼品去求当地的“神妈子”择定吉日,安排求子仪式。第二步,购置香烛、火纸、红布条、供品等。其中,必有枣和栗子两种食品,取其“早生贵子”的谐音,红布条上写有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第三步,求子妇女点燃九炷香,与“神妈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祈祷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后将红布条焚烧。求子妇女进香后各取一只枣和栗子吃下,与“神妈子”一起跪至香火全部燃尽。
  当然,日后一旦生儿育女,必定要到泰山碧霞元君祠还愿。若求子未成,则再来一次,但“求子不过三”。还愿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供奉献礼者,有挂袍送匾者,有捐资修庙者,也有植树造林者。现碧霞元君殿内有个黄铜大香炉,高一米多,三足两耳、雕龙、工艺精湛,就是台湾信士陈英杰先生求子如愿,答谢神恩所捐献的。

为您推荐

后土娘娘②

【简介】  之后第三位诞生的大神叫做后土。便是现在非常有名的土皇地祗,也叫后土娘娘。她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

天妃娘娘②

  天妃娘娘,亦称“天后娘娘”,简称“天妃”,俗称“妈祖”。关于天妃的来历和身世,据史书记载,生卒年就有六种说法,只是稍有差异而已,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宋太祖建隆(960-963年)元年(960年)至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四年(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