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②

壮族始祖

  布洛陀是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 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神是人创造的,各民族树立的大神通常以神话的形式—代代传承下来。这些神话一般包括宇宙的形式,人类的诞生、文化的起源等内容,所有这些内容又是各民族用原始思维的方式,以幻想夸张的手法集中于某个大神身上,这个大神就是该民族公认的创世始祖。流传于壮族各地的布洛陀神话,就塑造了壮族创世大神布洛陀的形象,其功绩主要有:
  ●开天地:原来离得很近,人们上山顶就可摘到星星,太阳出来一照就烫死人,雷公打鼾谁也别想睡,布洛陀砍来老铁木,把天顶上去,把地压沉。
  ●定万物:从前人和鸟兽住在一起,经常争吵,布洛陀便令鸟讲语,兽讲兽话,鸟兽都由人管理。从前人们吃东西不论餐,吃多屙多,布洛陀限定三天吃—餐,但拱屎虫传令错为一天吃三餐,被罚去帮人埋屎。
  ●取火:大榕树被雷劈起火,布洛陀取回,筑灶保火,从此人们取暖熟食。
  ●开红水河:水淹大地,为开河引水入海,布洛陀制一条赶山鞭赶山,又用神牛拉神犁,犁出红水河。
  ●造谷物:洪水淹没了谷种,布洛陀派斑鸠、山鸡飞天去取,派老鼠游海去取,它们吃光了谷种不愿返回,布洛陀令它们吐出谷种。培育后谷种像柚子般大,就把谷种敲碎撒播各地。
  ●造牛:布洛陀用黄泥捏牛身,枫木做牛脚,奶果做乳房,弯木做牛角,干层皮做牛肚,蕉叶杆做肠,风化石做肝,红泥做肉,苏木水做血,做好后用嫩草来喂,变成活牛帮人犁田耙地。
  ●教养家禽:布洛陀叫人们从水里捉来野鸭,从树上捉来野鸡,关起来养,鸡鸭生蛋,蛋生小鸡小鸭,开弓射鹞鹰保鸡鸭。
  ●造屋:古人住在岩洞里,到田垌要走很远的路,布洛陀用木头在树桠间支撑架横条,上盖树叶茅草,请人们去住。
  ●射太阳:从前天上的公太阳和母月亮结婚生下10个太阳,把女人背在身背后的孩子晒死了,布洛陀叫特桄做弓箭射落那10个太阳,剩下的公太阳和母月亮不敢再出来,布洛陀派公鸡去请太阳,听到公鸡悦耳的歌声,公太阳和母月亮才姗姗升上天。
  ●造铜鼓:从前毒虫恶兽经常出来伤害人畜。布洛陀教人用青桐木烧冻孔雀石熔铸铜鼓,敲打铜鼓吓跑毒虫猛兽。
  壮族神话是壮族古代先民社会历史的,也是壮族社会原始信仰的产物。布洛陀是壮族先民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把自己的一切智慧、知识、气魄,都集中地概括在他的身上,使之成为寄托理想、人人拥戴、个个崇敬的民族祖先神。这与“布洛陀”这个名称在壮语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祖公”的含义正相吻合。

创世功绩

  布洛陀创世史诗叙述布洛陀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的艰难过程;歌颂布洛陀创世功绩歌谣,是布洛陀的子孙对始祖布洛陀丰功伟绩的由衷赞颂。传说布洛陀源自广西田阳县的敢壮山。传说,布洛陀与姆洛甲受玉帝的派遣,于农历二月初一启程,用箩筐挑着五个孩子及镰刀和锄头等用具,乘着玉皇大帝宫殿前摘下的两片树叶,飘飞到田阳上空。这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雷劈声中,布洛陀肩上的扁担断了,两只箩筐坠落大地,分别落在相距十里的那贯和三今两地,形成现在的敢壮山和五子山,锄头和镰刀坠落的地方划开了一道大沟,成为右江河。
  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初八、初九这三天,来自田阳及周边百色、田林、田东、平果、凌云、靖西、德保、巴马等县市的十多万壮族民众,都自发来到敢壮山举行隆重的朝拜布洛陀祭祀大典和歌圩盛会。祭祀活动由当地德高望重的壮族麽公主持,各村寨以糖、烟、果、饼、酒、猪、鸡、鸭、鹅、牛、羊等供品,按先来后到上香祭供,麽公带领众人高声念诵祭词,感谢祖公布洛陀赐给丰收、保佑百姓平安幸福。祭祀完毕,众人沿着通往山上的小路上山,-路燃香至祖公庙前还恩许愿,从山脚到山顶,形成一道烟雾缭绕的香火长龙。然后,众人分散到周围的山坡草地,对唱山歌,这种男女老少尽情欢歌的场面常常。

恩赐火种

  相传时期,由于没有火,人们猎取得来的动物都像乌鸦一样吃生肉,像水獭一样吃生鱼。每到寒冬腊月,人们穿着蓑衣或树叶草皮瑟瑟发抖,许多人都被冻死在荒郊野外,惨不忍睹。突然有一天,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地动山摇。在离敢壮山不远的一座山丘上,一棵大树在震耳欲聋的雷声中被闪电拦腰劈倒,那一道道刺目的白光过后,轰然倒下的大树顿时燃起冲天大火。传说这是玉帝灶皇爷派雷公把烟火送到人间来了。可是,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火是怎么回事,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吓得魂飞胆破,都像避邪一样慌不择路地跑回洞中躲藏起来,对大火避而远之,甚至连看都不敢看。可是,只有一个人镇定自若,他既不害怕,也不逃跑,他勇敢地朝燃烧着的大树走去,仔细地观看着这种奇怪的东西,这人就是无所不能的创世神布洛陀。火在噼噼剥剥地燃烧着,布洛陀好奇地站在火边,他觉得这种奇怪的东西比太阳还热,布洛陀灵机一动,人如果有了这东西,冬天来临就再不怕冷了,人们就再也不会被冻死。于是,他就折根树枝把火种夹着取回洞中,把一堆干柴收拢成堆点着,然后漫不经心地坐在火堆旁烘烘手,觉得很暖和,人们纷纷效仿着布洛陀围在火旁烤火,渐渐地就不怕火了。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后来,方圆百里的壮族子孙们都聚集到敢壮山上,向布洛陀求赐火种,烧起火堆。自从有了火,人们在冬天时都围坐在火堆旁烤火取暖。人们又试着把上山打来的野兽、挖来的山薯、采摘来的野果和在河里捕捞到的鱼虾螃蟹都拿到火堆上烤着吃,虽然当时还没有油盐酱料等,没想到这样烤着吃不但比生吃好吃多了,而且又香甜可口。于是,他们从此就改变了吃生肉的习性。由于人们白天打猎,晚上烧着火堆边烤边吃,吃饱后也就围在火堆旁睡觉,那些虎豹之类凶猛的野兽见火就怕,不敢再来袭击,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火对于他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甚至开始觉得人类离不开火了。
  有天夜里,突然下起大雨,雨水把火全部淋灭了,一夜醒来他们就没有了火,人们这才知道水火不相容,他们在不安中度过没有火的一段时间之后再也坐不住了。人们都冒雨下山到处去寻火。他们寻遍了敢壮山周围所有群居的岩洞,所到之处都寻不到一点星火。这时有人想到了会造天造地无所不能的创世神布洛陀,并把寻火的事告诉这位壮民族的天神。布洛陀决定亲自出门寻火,他腰挂大板神斧,站如松,行如风,搜遍了九十九座高山的荒郊野岭和洞穴,走过九十九道河湾寻遍所有的村村落落之后,还是失望而归。
  在返回敢壮山的途中,布洛陀来到一树大树下小憩,他突然想起上次雷公劈树赐火的事,他想,既然雷公能把大树劈出火来,我布洛陀难道就不能?况且我手中还有神斧呢!这样想着,他便择一棵干裂的老树,运足气力,举起神斧,用力在两个人都合不拢的树盘上砍了一斧,果然有许多像萤火虫一样的火星不断闪现。布洛陀又砍一斧,这回冒出来的火花就有火花蛇那么大,并且上下舞动,四处乱窜。布洛陀立刻刮来干草和树叶扰成一堆,很快就被冒出的火花引燃。布洛陀又在火堆里添上大把大把的干草和枯柴,火堆越烧越旺,越烧越大,很快就引来四面八方寻找火种的人们。从此,人们又重拥有了火。有了上次的教训,这回人们再也不敢胡乱在野外烧火了,他们把火种拿到岩洞中养起来,从此不论风雨多大,火种仍然不熄。直到后来发展到用木头搭架建房揉泥盖瓦,人们又把火拿到屋子里去烧水做饭和取暖。
  从此,火是能够保存沿续下来了,但也出现不少的问题。因为人们没有把火管好,让飞进屋里的蝴蝶和飞蛾拿翅膀作扇子乱扇火,连、鸭、鹅也纷纷效仿,使得火星四处飞散, 那些成群结队的萤火虫也拿火到处游玩。有的还让小孩拿火到屋檐下烧着玩,结果一失火,整个村村寨寨都烧个精光,甚至还烧死一些来不及逃命的老人和小孩。人们没有想到火竟会给人造成如此之大的灾难。那些幸存者只好前去请教布洛陀怎样才能安全用火。布洛陀二话不说,便叫人砍来木头,在屋子中间架着一个四四方方的灶堂,里面铺上泥沙,规定各家各户的火一定要在火灶里烧,不许随便玩火,这样一来,失火的事便渐渐减少了。原先那些淘气十足的萤火虫也被赶到野外,逃走时还在屁股上偷偷地沾点火,所以直到现在我们在夏夜还能看到萤火虫屁股上的火星。

两山传说

  相传布洛陀与母勒甲是上帝派到凡间造人造物,创造凡人世界的始祖。位于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的敢壮山,也是他创造的。这里曾经是他栖身生息,繁衍子孙后代的圣地。下面的故事,便是关于布洛陀与敢壮山的传说。
  很古很古以前,田阳这个地方和其它地方一样,没有草木,没有人类,没有生灵,广渺的大地空空无物。而早就有了生灵的苍天,上帝看到大地仍死气沉沉,很早就盘算着派人到凡间繁衍人类,创造人间世界。终于有一天,上帝决定派布洛陀与母勒甲下凡,创造新的世界。
  布洛陀与母勒甲受上帝的派遣,于二月初一启程。那天,布洛陀挑着一对大萝筐,萝筐的一头装着五个孩子,另一头装着被褥和衣物;母勒甲肩扛一把锄头,手拿一把开山镰,乘着大帝宫殿前摘下的两片树叶,缓缓地飘流而下。……一天,二天。到了第十九天,布洛陀和母勒甲飘到了田阳上空。这时乌云突变,大地上从没有过的电闪雷鸣伴随着大风大雨,震耳欲聋地炸响在大地上空。雷劈声中,布洛陀肩上的扁担断了。霎时,两只箩筐飞奔着向大地坠落。布洛陀和母勒甲一见慌了神,他们立即甩掉手中的断扁担、锄头和镰刀,没命地扑向孩子。但是迟了。仅仅一眨眼的功夫,两只箩筐便分别落在东西相距十里的那贯和三今两地。装被褥的箩筐掉在东面的那贯,被褥落地的地方,突然间耸起了一堆土,很快便形成了一座山,这就是壮家第一山“敢壮山”。那一孔一孔的被褥缝隙,后来成了山上的岩洞。
  布洛陀夫妇落在“敢壮山”上,双双搜索了半天也不见了孩子的踪影,他俩立即奔向敢壮山顶,站在西头的最高处遥望四周,仍然不见那只坠落的箩筐和五个孩子。于是又搬来石块垒成一个台子,这座台子后人叫“望子台”。布洛陀夫妻登上望子台往南一看,只见锄头镰刀坠落的地方挖开了一道弯弯的大缝沟,天上的雨水落下后都汇流进地沟里,形成了右江河。布洛陀和母勒甲无心留览河山,抬眼又朝西头望去。只见十里开外的平川上,有五个孩子在蠕动着。母勒甲一见激动地喊了一声“孩子”。喊声刚落五个孩子立即一动不动地坐在地上,一袋烟的功夫便变成了五座小山,人们叫做“五子山”。因为“子”和“指”谐音,后人都叫“五指山”。
  “哇……”
  突然间,活生生的五个儿子变成了五座山,再也听不见父母的呼唤,布洛陀夫妇失声地哭喊着,双手疯了似的刨起脚下的土块,“哗啦、哗啦”地往敢壮山四周抛去。该知这些土块所到之处,很快又成长了一座连着一座的山峰,与五子山连在一起,环绕在敢壮山的周围。 从此,壮乡的大地上便有了“敢壮山”为主山的敢壮山山脉。

营造凡间

  布洛陀与母勒甲来到凡间,五个孩子已经变成五座山,山不能再走了,那一股难以割舍的亲情,牵住了布洛陀夫妇的双脚。特别是母勒甲,那五座山就是她的孩子,做母亲的怎能忍心抛下孩子远去?于是,从山顶下来,他们便在一处朝南开的岩洞里住了下来,开始了营造凡间世界的使命。这座岩洞,后人称之为“母娘岩”。
  母娘岩位于敢壮山南面,其前面为连绵的丘陵,后面为环绕的群山。洞口朝南面开,洞里陕小潮湿,高低不平,洞外山石嶙峋。布洛陀扶着母勒甲走到这里,他打量了一番这洞里洞外,只觉得这地方前方开阔,视野宽广,是造就凡间的好地方。于是,他放下母勒甲,自己走进岩洞里,只见他定定地站着,突然间右手一挥打了个圆圈,洞内旋起一阵山风,把岩洞四周石壁钻开形成一个宽畅的大山洞。紧接着,他又转过身来走出洞口,左手朝洞外一挥又划转回洞里,那嶙峋的山石便连根拔起,飞进山洞,形成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把洞厅装点成恰似一座宫殿。完了,他又呼风唤雨,在敢壮山的西面开出了一条溪流,在连绵的坡丘山地播撒树籽,栽种百花,使光秃秃的敢壮山很快变成绿树掩映,花草满山的好地方,但是,这一切依然不能引起母勒甲的兴趣,她住进岩洞以后,依然愁容不展,终日郁郁不欢。她想孩子想得快疯了。特别是当布洛陀外出做工的时候,她经常独自一人盘腿而座,整天不吃不喝。一天,布洛陀又不在了,母勒甲又想起了孩子。她越想,思子越迫切。于是,她鬼使神差地在一堆黄泥巴上屙了一泡尿,跟着便坐了下来,抓起尿湿了的黄泥,捏了一个又一个的泥人。……不多不少,母勒甲整整捏了五个泥人,分别摆放在自己的面前。泥人没有头发和眉毛,她找来龙须草,给泥人安上眉毛和头发;没有肠子,又找来通心草给接成肠衣……母勒甲端祥着面前的泥人,开心地笑了。她好像又看到了五个孩子回到身边,不禁轻声地一个个地唤起先前五个孩子的名字。谁知这一唤,五个泥人竟然活起来了,会说话了,一个个都朝着母勒甲身边围过来了。母勒甲凝视着自己捏的泥人,五个泥人真的已经变成赤身裸体的活人。奇怪的是,这五个泥人都没有生殖器,不男不女的,这使得她又担忧了起来。正在这时候,布洛陀一手提着一串红辣椒,另一手拿着杨桃回来了。五个泥人转身一见,不等布洛陀开口便蜂拥而上,把红辣椒和杨桃抢来吃了。结果,吃到辣椒的泥人便长出了男人的生殖器,变成了男孩;吃到杨桃的泥人则长出了女人的东西。母勒甲高兴极了,岩洞里终于有了生气。不久,母勒甲便有了身孕,给布洛陀生下了一个接着一个的孩子,没有多少年便孩子成群。而布洛陀每天早出晚归,在敢壮山外造田造物,也开劈出了一片片的新天地。
  孩子长大以后,布洛陀制造的天地越来越宽,物种越来越多,于是,他把孩子们由近而远,分派到新天地的各个山头建家立业,繁育后代。而最早走下敢壮山的孩子,布洛陀安排他们在山脚下的那片田垌“贯淋种那”“造曼”(壮语,“贯淋”意即“戽水”,“种那”译汉为“种田”,“造曼”译汉为造村屯。)布洛陀给这个敢壮山下最早的村子取名叫“那贯”。接着,他又将孩子、孙子们先后送到了“那了、那宁(养小狗)、那大(做小孩背带)、那笔(养鸭)、塘布(织布村)、那务(养猪)、那骂(养狗)、那花、塘鹅(养鹅)、那咩(养羊)、那怀(养牛)、那割(青蛙)、那厚(稻米)、那菜、那豆、那楼、那鸡……”等等,自成村屯,生儿育女,繁衍万物。
  孩子们远去了,但是总忘不了养育他们的母娘岩。于是,每一年的二月十九布洛陀生日这一天,布洛陀与母勒甲的孩子们,便携带着自己的孩子、孙子,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回来,给布洛陀祖公和母勒甲姆娘拜寿。由于子子孙孙太多,路途近的先来,能进母娘岩给布洛陀、母勒甲拜寿,路远后到的子孙则从洞口挤到山脚排成长队等候。而这时,还在山脚等候的人待不住了,由于拜寿心切,他们纷纷就地引火烧香,香火一直从山脚插到母娘岩洞口,形成了一条香火长龙。等到拜寿结束时,已经是三月初七、初八这几天了。这是,子孙们看到自己老祖宗虽然子孙无数,都仍然那样精神健康,长寿不老,个个兴高采烈,山前山后欢欣鼓舞。
  布洛陀刚刚接受众子孙的拜寿,从母娘岩中走出来,朝台地前走去。他看到山前遍野的人都是自己的子子孙孙,山上山下一片欢腾,心情十分激动,禁不住开口唱起歌来:
  乖咧哎,儿孙们,
  今天好欢乐,
  欢乐唱,
  从前没有歌,
  今天我开唱,
  我唱你来和,
  唱得山歌流成河……
  唱罢,顺手脱下竹帽,朝山下抛去。
  子孙们看见老祖公开口成歌,顿时欢声四起。他们一个挽着一个的手,拉起难得一见的各种亲人,学着老祖公的样子,男男女女一面即兴哼唱山歌,一面将自己身上的衣物抛给对方表示庆贺。从此,每年的三月初七至初九,前来拜寿的布洛陀与母勒甲的子孙后代,都要在“敢壮”这里唱山歌,后来抛衣物又变成抛绣球,一闹就是三天三夜,形成了敢壮山歌圩。
  封洞岩位于敢壮山南面石山与土坡相衔接的山腰,其上部为刀削似的绝壁,相传这是布洛陀初到凡间劈石取火留下的痕迹。绝壁下是一个岩洞口,但是被封住了,这里有一个故事。

岩壁封洞

  话说布洛陀与母勒甲来到凡间世界,转眼间已过了数百年。几百年间,他们所生的孩子已经不计其数,而孩子所生的孙子、孙子的孙子就更数不清了。布洛陀也老了,他的子子孙孙已经遍布各个山寨部落,现在已变成了高高祖。他想走出去,看看他布洛陀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到底变得怎么样,子孙们又怎么样生活,孝不教顺?他这么想着,十月初十这一天,秋收以后人们都忙着做糍粑庆丰收,布洛陀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衣衫褴褛、长胡子、长头发,满身脏兮兮的老乞丐,来到远离敢壮山的一个小山寨。一进村子,人们见了这位满身臭气的乞丐老人,大人们有的象逃瘟疫似的远远躲开,小娃仔们则围着他逗乐取笑。可是布洛陀完全不把人们的冷遇当一回事。他走进一家正在桩糍粑的人家里,试探地问主妇:“你们在桩什么?”主妇瞅见布洛陀这一身乞丐相,没好气地轻声骂了一声脏话,拿起一簸箕糍粑便走开。布洛陀又走进另一家,又讨了没趣,全屯没有一个人给他递过一只糍粑。只有一对牧牛孤儿少年,好心地请他到家里吃饭,那大一点的男孩子还给布洛陀补衣服,小一点的给他梳头发抓虱子。
  布洛陀见到这种情况心凉了。但是他还不服气,不相信自己的后人竟有这等不孝的孽种。第二天大清早,他拿着一个破碗装着去讨饭,只见那些人还是一个个闭门不让他进;有的甚至在悄悄商议,将他杀了吃。还是那一对少年兄弟真诚地接纳了他。他失望了,决心惩治这些不孝的孽种。于是,他交待那对小兄弟,这几天如果遇着大风大雨,一定要尽快跑到就近的大树下面去,紧紧地抱住树干不放,千万不要乱跑。说着便离去了。
  不几天,老天爷可真刮起大风下起大雨。孤儿兄弟俩遵照布洛陀的嘱咐,跑到古树下面去抱住树干,平安地避过了风雨。而屯子里的其他人,特别是那些心存不善的人,全部被大风刮进岩洞里,洞口也被随后刮来的大石头严严实实地堵上了。过后,邻近屯的人请来能工巧匠想凿开洞口救人,但是三天三夜仅凿了个表皮,三年了也未能打开洞口。这就是封洞岩的故事。
  由于字数太多,详细见资料鸳鸯泉 圣水池与母勒甲

始祖特征

  首先是的创世性。自然界对初民虽然是严酷的,但原始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的环境中,不仅逃脱了毁灭,而且在自下而上竞争中逐渐积累着文化创造,在与自然的搞争中逐渐取得了主动权。那些在这场斗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从此步入了过去自然神一统天下的万神殿,成为神话舞台上生气勃勃的主人公。布洛陀就是这样一位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具有创世性文化创造的英雄,他是初民集体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原始文化成果的集中代表。布洛陀神话叙说的是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火、造干栏、造稻谷、造牛等,集中反映了壮族先民的物质文化创造。在史诗《布洛陀》中,叙述了种植的粮食作物包括粳米、灿米、糯米、旱谷、黑糯谷、小米、高粱等,还叙述开田造地、犁田、耙田、播种、插秧、灌溉、耘田、施肥、收割等一整套的耕作方法。在《麽经布洛陀》中,特别叙述了布洛陀教人们到山上找野生稻种,加工山石做犁、制作木耙来耕作等,反映了原始时代人类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创造了稻作农业以及人类最早使用石犁这些重大的发明创造。在精神文化方面,布洛陀神话叙述布洛陀创造了氏族部落社会的制度和习俗、伦理道德观念、原始宗教观念等,其中有议事、风俗习惯、爱情和如何处理好父子、婆媳、兄弟关系等生动的描写。所有这些,都表现出浓郁的创世性的特征。
  其次是始祖性。在布洛陀神话中,是布洛陀与姆六甲一起造出人类,所以人们尊他为人类的始祖。在壮族语中,“布洛陀”的“布”读“保”或“报”,是受人尊敬的地位很高的老祖公的意思,也可以引伸为“始祖公”。从历史上看,人们自觉认同布洛陀是自己的始祖和始祖神。从现实看,布洛陀神话仍在红水河及其上游南北盘江流域、左江流域、右江及其上游驮娘江、西洋江流域、柳江上游龙江流域、红河上游普梅河流域流传,民间仍把布洛陀当作始祖神加以崇拜,每年农历三月各地仍举行祭祀布洛陀活动,其中尤其是传说为布洛陀居住过的田阳县敢壮山,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日,仍有周边各县的数万群众汇集这里举行祭祀布洛陀和歌圩盛会。在人们的观念中,布洛陀是自己的始祖,是一位始祖神。这就是布洛陀文化的始祖性。

布洛陀诗

  《布洛陀经诗》是壮族的经文,它唱诵壮族祖神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追求幸福生活。这部经诗贯穿着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布洛陀经诗》各篇都可以独立成篇。因其相当多的内容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可以说是壮族的创世史诗;因其唱词是民歌,又是在祭祀时喃唱的,故又可以说是壮族宗教文学。 《布洛陀》以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这部史诗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壮族祖先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全诗长达万行,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一带传承。
  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布洛陀》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布洛陀经诗》原手抄本全部是用古壮字书写,诗是壮族民歌五言体、。在内容上,融壮族的、、、为一体,思想深奥、字义艰涩;在形式上,由于千百年来的传唱加工,语言精炼工整,有韵律,朗朗上口,其中保留了好多古壮语、宗教语,为当今所无。
  《布洛陀经诗》的内容从性质上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创世神话伦理道德宗教禁忌。它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
  根据已整理的版本,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共十九章。第一部分是开头歌,包括第一章礼貌、第二章回答歌、第三章石蛋歌。第二部分是创造歌,包括第四章初造天地、第五章造人、第六章造太阳、第七章造火、第八章造米、第九章造牛。第三部分是治理歌,包括第十章再造天地,第十一章分姓氏等。

艺术特色

  一、总体格局的审美思维趋势
  在壮族的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以《嘹歌》为代表的长诗繁荣,其它文学品类全面发展的时代。但如果我们从发展角度来考察这个时代的文学,特别是韵文类的长篇巨著,就不难发现,它们的艺术轨迹及所达到的审美高度并不是荒原中的一枝奇葩,而是在壮族这块以歌唱文化著称的丰沃土地上结出的硕果。其中,《布洛陀》在总体格局上的审美思维典范不可低估。
  1、总体格局的崇高之美
  《布洛陀》以序歌作为全篇的开端,在总体结构上起到定势定点的作用,如经过严格的沐浴斋戒后对着神案唱的请神歌,主要内容是祈祷神灵降临神堂,赞颂神灵的伟大,表明自己是神的代言人,神职的正统传承者。其气魄宏大,格调庄严,为整部经诗的展开作了环境及气氛上的渲染和铺垫。接着每一篇章的开端和收尾,又与序歌遥相呼应,通过三届三王制,四届四王造、那都是古人的事,那都是前人的经历等固定句式的开启转承,形成首尾相衔接的框架式结构。这种结构使《布洛陀》在时间进程和总体特征上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缩短了听者与故事情节本身的距离。同时又自然地把广泛多样,各有来龙去脉的神话、传说、故事等一一契入一个固定的意识范畴之中,形成一种起落开阖都严严正正的总体格局。
  总体格局的设置有利于协调主体结构与各关联结构的关系。首先,序歌的开放性结构,无开端、正文和尾声之分,也无情节和高潮,行文特征就如散文一样自由伸展。这种结构具有巨大的涵盖功能和辐射功能,可以把上至众神,下至凡间的纷繁世事;从宇宙的形成到万物的来源;从蒙昧时代到阶级社会;从宗教到哲学、伦理道德等复杂内容,都一一涵盖到以布洛陀为中心的神灵世界中,从而中心神布洛陀的智慧、恩泽、训诫就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在这根红线的串缀下,各个篇章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大海,在相辅相成中构成气势非凡的宏篇巨著。其次,《布洛陀》虽内容浩大,可以连唱几天几夜,但无需巫师提示,听众便可以从三届三王制,四届四王造这类固定的句式,知道又一篇章的开始;从那都是从前的事,那都是古人的经历知道故事已进入尾声;从不说那么远,不说别家姓,就说这一家,就说这姓氏,感恩布洛陀,感谢布洛陀知道故事转入了宗教仪式上的训诫、祈祷,也预示着又一篇章内容的即将开始。这种周而复始,无限延伸的结构形式,使洋洋一万多行的《布洛陀》节奏鲜明,既避免了长篇巨著可能出现的呆板、沉闷,又消除了咏唱者和听众的疲劳感。这样,序歌的开放性结构及咏唱上的绵延性,就如奔涌浩荡的江河,后浪推前浪地奔涌向前。这种结构方式正好与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大地的雄浑气魄相吻合,又与总体格局上的堂堂皇皇相呼应,给人一种庄严神圣,力量无穷的崇高之美的感受。
  《布洛陀》的这种格局结构及所达到的审美高度对后来壮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嘹歌》长达一万六千多行,分有许多套长歌、短歌。各套长、短歌虽不像《布洛陀》那样以固定的句式起落开阖,但却凭着非常有规律、有条理的重叠、对仗、排比等固定格式的配套运用,而使得一万多行的《嘹歌》得以有规律地无限延伸,这与《布洛陀》开启转承的篇章结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嘹歌》的各套长歌、短歌是凭着一根情线而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这根情线的神奇作用下,相隔千山万水的男女情人可以如面对面地交谈传情,这不但打破了章节界线,也打破了情歌活动的时空界线。此外,《嘹歌》中的所有诗句都有固定的嘹嘹调子来收尾,通过一男一女对唱时嘹嘹之声的交替起伏,形成首尾响应,周而复始,以致绵延不绝的整体旋律。这整体旋律和那根贯穿始终的情线交叉运行,构成整部长诗统一有序、清新明快的审美格调。这种审美格调与《布洛陀》堂堂皇皇、严正开阔的总体格局相辅相成。
  2、艺术思维的升华之美
  《布洛陀》是壮民族攀缘升腾的文化心理历程的真实反映,是历史上壮族人民用艺术的手法反映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虽然这些认识有很多是非科学的、虚幻的,但它的艺术思维及审美高度,却已初步显露出壮族人民在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上的独具匠心。
  其一,不断转递,不断升华的思维方式。
  关于这一点,可以把《祝寿经》作为典型。《祝寿经》由四个章节组成,内容上都是反映壮族人民对人生长寿、富足和美满的真诚追求,形式上虽相对独立,但在逻辑思维上则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如《寿歌》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地点破主题,祈求什么是长寿就给儿子那样长寿,哪样坚硬长久就给儿子那样刚毅长久,刚毅得像坚硬的,长寿得像下面汉宫的城墙。在直观思维、类比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属性坚硬、长久的优化选择,把长寿与柱子、城墙联系了起来,并通过这种联系,使主题在坚硬、长久的内涵、外延中找到自己的基点。但坚硬的柱子埋在土里也会腐朽,汉宫坚固的城墙也会被盗贼攻陷,这就是在否定中对长寿中的密码进行了一次判断选择。要求长寿的密码不但求优,而且汰劣,要经得起时间、社会风浪的考验,要能劫后余生,更加顽强,更加坚韧,即:城墙倒了还可以再筑起来,柱子腐朽了再给儿子换新的。这就在否定之否定中把主题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意境上的一次盘旋和升华。然后沿着这一大幅度的旋转回环,艺术思维在思想的天空中飞翔,遍采人间大地一切坚硬、长久以至永恒的事物作为喻体,在长寿的链条上不断纺织着理想的密码。要儿子像三宝佛一样长寿,越长寿脸越红;像鸟粪石一样长寿,掉落下地也不会崩缺;韧如芦苇草,会断不断弯,会老不会死;寿如那穿山洞的流水,亮似十六的月光,寿如杜鹃鸟,寿如那柳枝,寿如观音娘,长寿九辈十代,寿如寨马山,茂盛如那寨乎山,寿如六庙坡……。这就使得主题、旋律都在一种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中得到高度的集中,在一种环环相扣的复沓中得到螺旋式的升华。
  紧接着,通过长寿莫给空寿的启承转合,便把长寿的主题自然地回旋到追求美满人生的主题上。通过长寿要有女有儿,子孙满堂,牛羊奴仆成群的瑰丽描绘,展示一幅令人无限向往的人生乐园,并在肯定中实现了主题、意境的递转和升华。这既是壮族人民向往的人生理想,又是他们人生哲学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长寿与生活,长寿与人生都是同一密码上发出的电波,这电波还可以无限延伸,无限转递。这样,后面三章的绞钱粮满柜,绞牛羊奴仆成群的《绞歌》;祈求大海扶持江河、众人扶持土官、四根柱扶持水车的《扶持歌》;祈求棕粑叶庇护芋叶头、大榕树庇护社王、彩云拥护太阳的《佑护歌》,都是对长寿电波的接收,对长寿密码的诠解,也就是对人生的期盼。至此,长寿的密码经过这样环环相扣,层层转递,不断延伸,不断升华的诠解、编织中,在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中,得到了无限的延伸,无限的丰富。
  从以上可以看出,《祝寿经》的逻辑思维是一种链条式的思维方式,并在这一思维的环环相扣,层层转递,不断升华的过程中,利用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实现了主题、意境、旋律的螺旋式上升。这一艺术形式纤巧又不失庄严,细腻不失宏大,不仅与壮族人民生活环境的层峦叠嶂、山环水复的自然景致相一致,而且与壮族传统艺术的思维方式相一致。如壮族一首著名情歌--望:望月月沉落,望鸟鸟飞脱,月落星子在,鸟飞笼空着;望到发根枯,望到喉管断,死去几十日,想你又生还。也是一种层层转递,步步升华的艺术形式,与《祝寿歌》具有相映成趣的艺术境界。可见,《祝寿歌》不仅是《布洛陀》经诗中一个构思巧妙,精雕细刻的精品,而且也是壮族人民艺术思维和传统审美的一个典范。
  其二,两段式的思维方式。
  除了《祝寿经》外,《布洛陀》的其它篇章基本上是采用了两段式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情节与主题的关系。一方面,通过一善一恶、一勤一懒、一美一丑的相互对立与转化来肯定真、善、美,肯定布洛陀的训导、恩德和智慧,从而满足听众的道德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诅咒和应验的方式,使隐蔽的真理昭然于世,来引发人们的思考;或者通过是否遵从、恪守传统的礼法、禁忌及反面结果来宣扬神灵的威严,传统礼法的不可动摇。
  如《解婆媳冤经》,就是通过婆媳的矛盾关系及转化来阐明家庭的伦理关系,达到调顺媳妇与家婆、家公、叔伯等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的目的。在艺术构思上基本采用两段式的情节,通过媳妇无规矩的举动来阐明建立一套礼法来约束媳妇行为的必要性。然后再经过具体的事例,生动叙述这一场婆媳矛盾:媳妇把打得的大鱼挑回娘家,父母回赠一担糯米饭,可女儿不拿糯米饭来分送家公家婆,而是锁进柜子独享。家公家婆趁媳妇下地干活,撬开柜子把糯米饭全偷吃光了。媳妇大发雷霆,肆意辱骂公婆,公婆于是对天诅咒,结果三年后咒语应验,媳妇无生育,样样不顺意。后来,媳妇得到长老指点迷津,才翻然悔悟,办道场、献供品向公婆赎罪,立志以后要孝顺公婆。结果换回王家就变得好端端,王家和顺如糍粑软和,王家好如初,女孩就兴旺,男孩也发达的报答。
  从这一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壮族的伦理道德最早是建立在诅咒与应验及其背后真理揭示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思维方式在《解父子冤经》、《解母子冤经》、《唱罕王》等篇章中,如出一辙。可见,诅咒和应验的两段式思维方式,在《布洛陀》经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来壮族逻辑思维的发展及艺术思维的形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壮族许多表现人的社会关系的传说、故事,如《一幅壮锦》、《渔夫和皇帝》、《达加和达仑》等正是对这种艺术思维的运用和发展,也是壮民族道德审美的艺术再现。
  二、风格、技巧的审美特点
  《布洛陀》经诗虽然是一部带着神巫气息的宗教文学书,但它并不像一些宗教文学那样古奥难懂,或充满着神秘和恐惧。而是到处洋溢着一种世俗人间的浓郁风情,到处涌动着人间大地悠远深长的生活激情。并以它古朴典雅的艺术韵味,浪漫夸张的艺术风格,趣味横生的艺术情调,为壮族民间文学,特别是诗歌文学的审美发展奠定了基础。
   1极为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
  《布洛陀》经诗具有令人品味不尽的艺术魅力。其中,最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手法是在细节描写上的极为细腻生动。
  首先,极善于利用事件造成情境的紧张动势来渲染环境,气势不寻常。如在第三章《造万物》一章中,描写天和地还没有完全分开之前,人们磕磕撞撞过日子所形成的烦躁压抑的社会环境,仅仅通过媳妇舂米碰着天,公公劈柴撞着云,公公顿脚呼叫,婆婆顿脚呐喊,几个极富于生动性、形象性的细节描写,便把当时沉闷无序的社会现实描绘了出来,给人如亲临其境,亲闻其声的感觉。又如《寻水经》对三年天大旱的描写:那时三年大旱,四年烈日晒人,马蜂在石头缝造窝,黄蜂在滩头筑巢,女婿见岳父不下拜,岳母见女婿不招呼;石椎三年不舂米,竹筛四年不筛糠,田垌里不长野菜,森林里山薯不结块,……莫六鱼干死在水车沟里,青竹鲤旱死在溪沟里,媳妇渴死河边,婆婆干死在家里。把干旱造成的大地干涸,万物凋零,人间大地毫无生气,一片死寂的悲惨景象,仅仅通过几个富于特征性情景的描绘,便生动形象地烘托了出来。
  2、经常利用极富于内涵的情节启发人的联想
  如《唱罕王》利用罕王不记前嫌,为探望病中的父王而赶回久别之故乡时自然感情的流露,便把罕王心如枯井,善良宽厚的个性,及祖王心狠手毒,富于心计的性格特征,在鲜明的对比中描绘了出来。其中,罕王回到村口,回到栅栏边,回到家中的三个层次的细节描写尤为精彩。当家乡传来父王生病睡眠不醒,父王生病不好转的消息,传到因财产纠纷而被迫远走他乡,羁旅在外多年的罕王耳中的时候,他二话没说,即刻下令三万军马,传令五万骑兵日夜兼程赶赴家乡。罕王到村口河边,不顾七天七夜马上颠簸的疲劳而一头朴进小河凫游。从风尘仆仆赶路,到情不自禁地朴进家乡小河,便可以看出罕王那颗未泯的童心和久别后无法控制的浓浓乡情。这种浪迹天涯的赤子之情令人神思飞扬,产生出无限美好的联想和追忆。紧接着,写罕王回到栅栏边,触景生情后的无限伤感:只见父王的栅栏完全松散,只见王府已经塌坏,罕王落了泪。几笔白描勾勒,把王府的败落景象和罕王又惊又喜,又悲又痛的复杂心情真实而又含蓄的表现了出来。然后再通过:罕王赶到栅门边,罕王跨到屋门前,罕王轻步到牛栏,手搭凉篷细张望:父亲,你的病可好转?你身体可转安?你病可痊愈?一个有家不能归的流浪儿,突然回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家,曾经拥有过的最熟悉的一切景物又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那份激动,那份深情是难以言喻的。但这里通过罕王的一赶,一跨,一轻步,一张望,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罕王真挚的个性和浓得无法化开的亲情。这是用艺术的手法表现的人情美、人心美。然而,令人深思的是,罕王的至真至诚竟然感动不了祖王的铁石心肠,换来的竟然是祖王一次又一次的谋杀和暗算,这种人性的强烈反差和对比,不能不唤起人们对正义、道德的呼唤,产生出震撼人心的道德训谕效果和久久回荡的美和力。
  三、极为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布洛陀》经诗经常通过异彩纷呈的想象,奇妙大胆的夸张,生动贴切的比喻,神奇有趣的情节等,把生活中具有本质特征的情感、动作、事物或环境、场面、意境等,进行十分微妙有趣的描绘,从而给人十分浪漫豪迈、趣味横生的艺术享受。
  1异彩纷呈的想象创造出迷人的意境
  如在《赎谷魂》和《寻水经》中,描写天地混沌未开,天压得很低:从前山不高,天和地相连,田和云合在一起,可拾星星放进篮子,可扯云彩来玩耍。能摘星星来玩耍,能见星星会星星的描写,就是在一种奇妙的想象中,创造出如童话般瑰丽迷人的意境。这既是人类童年的真实心态,又是成年人永不褪色的梦境。还有在《唱罕王》中,描写罕王想通过:做个箱子关住满天星,造个柜子锁住红太阳,使天下黑魉魉来惩罚祖王的绝情无义。在想象上则完全摆脱了现实的束缚,是在想象的王国中升腾的一种信念、一种精神,给人以强烈的激情和豪迈的气概,意境相当高远宏大。再有,造火经中壮族先民从发明创造火种到对火的认识和利用也充满非常天真浪漫的想象:叫来萤火虫,给它拿火种,叫来花蝴蝶,请它来扇风,火虫拿火前面走,蝴蝶拿扇后面跟,边走边打扇,生怕火灭了。拿到家里面,大伙觉新鲜,先是狗去舔,烧黑了舌尖;后是猴子玩,拿它来垫坐,烧红了屁股,从此跑上山;还剩一小抓,公鸡又来扒,吃它冠发红,头上开芦花。当最后只剩下一点火星的时候,为了保存火种,拿去挂廊檐,挂在草屋下,谁知这火种,见草就发疯,见风就发狂,烧得满天红。就通过神话、童话、现实的立体交叉的描绘,创造出如诗如梦的意境,展现出一幅幅充满童趣、充满神奇的迷人画面。
   2大胆奇妙的夸张令人回味无穷
  如在《赎谷魂经》中,对稻穗的描写就运用了大胆奇妙的夸张手法:七月禾含胎,谷粒饱满才收割,谷粒大得像柚子,挑一穗也挑不起,夫妻俩吵架,两夫妻顶嘴;七月谷穗长,八月割稻谷,九月拿扁担去挑,谷粒像柚子那么大,谷穗像马尾那么长,用梯子去抬抬不动,用扁担去挑挑不起,三人同吃一粒米,七人同吃一穗谷。现实中肯定没有人见过像柚子那么大,七人吃不完的稻穗,但这里的大胆夸张和带有戏剧性的风趣描绘,不但没有给人以失实的感觉,相反,透过这种风趣夸张的描绘,使我们分享到壮族先民丰收的喜悦,看到了他们劳动成果的辉煌,最早农耕带来的伟大。在艺术上则令人回味无穷,享受到不尽的乐趣。
   3情节的神奇浪漫
  如《唱罕王》中,祖王为了求得兄长罕王的宽恕,派特使乌鸦、老鹰四次上天说情的情节就充满了神话般的浪漫色彩。这表现在对小生灵的人格化描写,引人入胜,非常精彩有趣。 可见,《布洛陀》经诗以异彩纷呈的想象,大胆奇妙的夸张,神奇浪漫的情节等,奠定了它极为浪漫有趣的艺术风采,这无疑是壮族诗歌文学的重大收获,也是《布洛陀》这棵文学大树上的丰硕果实。

文化瑰宝

  《布洛陀》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壮族时期的基本面貌,她显示了当时的壮族已是农业民族。如在造谷一章中,记述了犁田、耙田、耘田等情景。史诗中有关种植、饲养、射箭以及风俗习惯等描述,对于当今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布洛陀口传诗体创世神话在内容上具有原生性特点,在漫长的口头传承过程中,经过一代代的不断加工和锤炼,艺术性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具有教化的作用。
  敢壮山是传说中布洛陀的栖息地,由于人们对布洛陀的虔诚崇奉,这里便成为人们朝拜、祭祀始祖布洛陀,寄托人们幽幽情思的文化圣地;由于朝拜和祭祀活动的延续,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人们聚众酬唱的歌圩,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成为孕育布洛陀创世史诗、布洛陀文化的摇篮和传承布洛陀创世史诗、传播布洛陀文化的场所。始祖布洛陀(作品信息源)--布洛陀创世史诗(口承文学作品)--敢壮山(作品传播场)--敢壮山歌圩(作品传播活动),这四大元素共同构成了包含宗教信仰、口承文学、民俗活动等多种内容的独具特色的布洛陀文化。
  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可以说是壮族先民的一部原生形态的百科全书,其中保存着壮族先民对客观世界、对自然环境的幼稚认识,保存着壮族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凝聚着壮族先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这些,无论对文学、哲学、语言学,或者对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对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对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的搜集、整理、壮文转写、汉语翻译等工作,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启动,至今仍在继续。而对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以及相关的民俗活动的研究,直至目前,只能说是刚刚开始。因此,无论是对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以及相关的民俗事项、民俗活动的资料搜集,或者是对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以及相关的民俗事项、民俗活动的科学研究,均仍有很大的活动空间。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布洛陀口头文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您推荐

戈巴族②

  戈巴族:位于达瓦努错村还要往南,不通公路,在海拔7千多米的高峰,是最深入无人区的。解放前,还处于、群居的原始部落。戈巴族人  他们留守着最后一片高原原始森林,是与狼同居的部族。他们勇猛彪悍,是高原森林里最优秀的..

五斗星君②

  【五斗星君简介】   五斗星君是道教敬奉的五位尊神,即、、东斗星君、西斗星君和中斗星君的合称。值年、值月神和东、南、西、北、中五斗星君。   道经称,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东斗主冥,西斗记名,中斗大魁,总监众灵。世..

鲛人泣珠②

  “沧海月明珠有泪”说的是“鲛人泣珠”的故事:   晋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   南朝梁任昉..

媚娃②

鱼凫②

  【解释】   ①传说中古蜀国帝王名。   ②鱼凫即鱼老鸹,本是一种捕鱼的水鸟。   【蜀人的祖先】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

三官大帝②

【简介】  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和。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东汉..

七十二变②

  七十二变   《》第七回:“佛祖道:‘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斤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按的七十二变,应是仿自之七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