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北邙山,又名北芒、、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东西横旦数百里,位于河南省市北,黄河南岸,是山脉的余脉,支脉。主峰翠云峰,峰上树木郁郁葱葱,苍翠若云,故称“翠云峰”。翠云峰风景秀丽,是消夏胜地。历史渊源
北邙山的西端有,这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北邙山山势雄伟,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洛阳城而过。立墓于此,即圆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而且在北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粘结性能良好、土壤紧硬密实, 因此邙山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自后汉建武十一年城阳王刘祉葬于北邙山,其后王侯公卿多选墓地于此,就连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国王在客死他乡后,也选择了邙山为自己的安葬之地。唐代诗人王建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则问“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俗语道:“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皆源于此北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现存有秦相、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的原陵、唐朝诗人、大书法家等历代名人之墓。
神话传说
传说公元前520年,老子离开周王城守藏室,悄悄来到北邙山之巅的翠云峰,彻夜砌起太极八卦炉,以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方位,调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之灵性,巧运内外相济之理,专心精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揭炉时,随着轰然一声,只见万道金光四射,直窜云霄。老子自尝一粒,瞬间面露紫气,脱却凡骨。于是,老子用仙丹点化他的青牛,跨上牛背,由北邙山远出“西游天竺教化胡人”去了。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喜游中原。一日,发现洛阳瘟疫四漫,城内死寂。他想到了牡丹根能驱此疫。为救民生,他急升天庭拜见王母娘娘,想求请她身边的牡丹仙子下凡治病救人。西王母挪谕:“什么替天行道,莫不是打牡丹姑娘的歪主意?私自下凡必遭天谴。”牡丹仙子感于吕洞宾的至善诚意,便偷偷溜出天宫,在北邙山上空飞撒漫播牡丹种子。王母娘娘知道后,贬她下凡种牡丹。因北邙山土地肥沃, 加上她时时化作和风细雨,那晚播撒的牡丹种子开始出芽、绽花。吕洞宾感恩牡丹仙子的义善,特在北邙山的官道上扎了个茶庵。没多久,经牡丹根煎汤灌服,瘟疫尽除。人们为感谢牡丹仙子就把北邙山改称“牡丹山”,并在茶庵处修了一座吕祖庵,敬奉仙人吕洞宾。
旅游名胜
黄风潭黄风潭景观
“四山夹围而成的蜗形河道,滔天黄浪至此便成了黄色旋风,水之风越旋越高,高出堤岸与天拥连却滴水不漫,一种奇妙的共鸣乐声代替了本来的狂嘶滥嚣,足以销魂化骨!我有了在黄山飞来石上俯视云雾中迷离群山的幻觉,身心已在仙境,生死化为一体。不是立于地面而是飘在其中……”(引自《最后一个自杀者》)可惜小浪底截流,奇景不复。
上清宫,道教名观,位于北邙山翠云峰上。相传为太上老君炼丹之处,始建于唐代,初称老君庙。
唐乾封元年(666年)追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诏令两京诸州置庙祭祀,因而上清宫又叫玄元皇帝庙,后因避玄宗讳,改称为元元皇帝庙,最后改为上清宫。当时上清宫规模宏伟,殿堂巍峨,门外有石狮石马,内有“画圣”所绘的《五圣千官像》,十分辉煌壮观。历代文人在上清宫中留下了不少墨宝。
诗人杜甫于公元749年登上玄元皇帝庙,一览洛阳的山河形势,写出“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的名句,宋代的也曾于此刻石题句。
金元遭废,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建,因为山高风大,改殿顶小瓦为大型釉瓦 (俗称),屋脊置铁瓦,故称大殿为铁瓦琉璃殿,今庙内尚存有当时的铁瓦数块。
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时,殿宇被震毁,其后历经康熙、雍正等朝重修,民国时亦曾整修。抗日战争期间惨遭日军炸弹破坏,仅翠云洞和洞上平台、三间五脊歇山顶老君殿幸存。
附近还有道教寺观吕祖庵、武则天避暑行宫、中清宫、下清宫等古建筑。
邙山晚眺
每当夕阳西下,万家灯火,如同天上繁星,登阜远望,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邙山晚眺”,被称为“”之一。
洛阳古墓博物馆
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北邙山陵墓群是目前中国面积较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为东汉(公元25年-220年)至三国(公元220年-280)时期的古墓。
东部曹魏、西晋帝陵依山为体,无封土;西部东汉、北魏陵区现存地面封土尚有300多座,呈覆斗形或圆锥形,最大者直径在100米以上,高50余米。已发掘的墓葬中,有用大砖黄肠石垒砌而成,形制巨大;也有规模较小的土洞。出土的大量墓志,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关系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