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万紫千红总是春》
基本信息
电影名:万紫千红总是春
导演:
编剧 :沈浮 田念萱
演员 :
....刘大妈
....郑宝卿
....刘根发
....王彩凤
....蔡桂贞
汪漪 ....陆阿凤
陈立中 ....戴妈妈
原创音乐 :王云阶
摄影:朱静
美术设计:丁辰
录音 :苗振宇
上 映:1959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剧情片
剧情介绍
上海吉祥里的一群普通家庭妇女,积极参加了大跃进。她们纷纷要求走出厨房,走进工厂,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居民委员会主任戴妈妈理解她们的心情,全力支持她们。于是,街道上建起了托儿所、食堂和刺绣、缝纫、玩具生产组。但是,这群家庭妇女的行动却遭到了各种落后思想的阻挠。王彩凤的婆婆刘大妈就不同意儿媳妇参加。解放前,刘大妈受尽了苦难。解放后,儿子在工厂当了工人,一家大小有吃有穿,她要王彩凤好好守住这个家,不同意她参加生产组。王彩凤的丈夫刘根发与妈妈的意见不同,他支持妻子的主张。刘大妈认为王彩凤不顾家了,非常生气,她找到戴妈妈说理。戴妈妈批评她的落后思想,使刘大妈受到教育。她亲眼看到里弄里的托儿所、食堂办得非常好,就放心地把孙子送进了托儿所,她和媳妇王彩凤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在吉祥里的另外一家,丈夫郑宝卿是一个有浓厚大男子主义的人,他阻止妻子蔡桂贞参加生产组。但蔡桂贞不顾他的阻挠,把家务做得井井有条后,担任了缝纫组的组长。郑宝卿觉得妻子违背了他的意愿,竟然两次闭门,不让蔡桂贞进家门。蔡桂贞忍无可忍,要与丈夫离婚。戴妈妈劝阻了蔡桂贞,并和蔡桂贞一起帮助郑宝卿认识了自己旧思想的错误,改变了轻视妻子的态度,他们的家庭生活变得美满幸福了。缝纫能手陆阿凤虽然愿意参加缝纫组,但怕缝纫组借用她的缝纫机,就报名参加了刺绣组。当缝纫组为儿童教养院赶制棉衣时,陆阿凤心中惭愧,精神苦闷。王彩凤和蔡桂贞以为她身体不舒服,送她回家休息。陆阿凤深受感动,自觉转到了缝纫组,并要把自己的缝纫机拿出来支援生产。冲破旧思想的束缚,生产组蓬勃发展起来,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了。蔡桂贞第一次拿到工资,请回家一幅毛主席的画像,代表生产组的全体妇女将画像高高挂在生产组的墙上。妇女们深深感到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新社会才使她们走出了家门,有了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和义务,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影片以“大跃进”时期妇女参加社会生产活动为题材,反映了妇女在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走出家门,加入工人大军,由过去里弄里的普通主妇摇身一变成大步流星、身穿制服的工人的动人画面。影片用这个故事,批判了妇女不能与男子一样外出工作的传统封建观念,使人们认识到冲破旧观念的束缚、组织妇女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沈浮(1905-1994),导演,又名沈哀鹃,天津人。1924年考入天津渤海公司当演员,1933年进入联华影业公司,编辑《联华画报》,继而担任编导,先后编剧了影片《出路》、《狼山喋血记》、《天作之合》等并导演一批话剧。
二、诗歌名句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2)著名理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其父朱松,宋年间为政和,,侨寓(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其父,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孝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六年病逝。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三、图书《图说中国节:万紫千红总是春》
基本信息
作 者:大乔
出 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定 价:32元
ISBN:9787500473817
出版日期:2009-01
版 次:1
标 签:中国传统节日 民俗 社会学
所属分类:生活心理 佛教国学
该书简介
该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说明和介绍,是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民俗的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立春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个与传统年节最为接近的节气--不只在于时间接近,更在于去旧迎新意念的接近。由于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农业国,且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每当春天来临--立春的时候,礼俗活动就多了起来,节气之一的立春也就俨然成了一个节日。立春日的节俗活动,概括起来主要有迎春、鞭春、咬春等,表现的主要是欢庆春天到来、劝励农耕、祈求一年丰稔的主题。
1.幡胜迎春 2.鞭春劝农 3.咬春祈福
第二部分:春节
在中国历史上,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一直是叫元旦的。民国以来,中国实行公元纪年,元旦一词专用于公历新年,而传统的元旦则称春节。不过,两千多年的传统印痕毕竟难以遽然抹去,这里的叙述中,提到的更多是元旦;何况,在中国,还有一个与春之节令关系更为紧密的节日--立春。
1.元旦绎释 2.鸡日贴画鸡 3.椒酒颂新 4.拜年贺节
第三部分:破五
中国传统的年节,元旦之后,几乎每天都有相应的节俗,但又都是元旦的延续。到了初五,有了一些独立的节俗,如送穷、开市等等,这一天也就成了一个独特的节日。正月初五,也叫破五。之所以叫破五,是因为此前几天的禁忌,到今天全都可以破除。而这里的所谓禁忌,有不倒垃圾,有不出远门,有不动碾磨碓臼,有不事女工针黹,甚至有不汲新水……但最核心的,是这几天不向外倾倒垃圾。但到了破五,一切禁忌皆可破除,不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可以进行,商铺也开始营业了。
1.破五送穷 2.祭神开业 3.人日 4.十不动 5.老鼠嫁女日
第四部分:元宵节
元旦之后,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随着熙来攘往的贺年步迈,又一个大节日来到,那就是元宵节。泛而言之,元宵节是整个年节的一部分,是整个中国社会一年中最红火热闹的时节。
1.上元概说 2.节俗原始 3.食元宵 4.闹元宵 5.元宵俗信
第五部分:灯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最突出的节物是灯,在节日前后的几天里,整个中国大地都市、村镇就成了灯的海洋。人们流连于灯光月影间,观赏花灯,享受快乐,少男少女们或者还搬演着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一年之中,没有哪一天的夜晚比得上元宵节夜晚这般红火,这般逍遥,这般浪漫的了。
1.灯节由来 2.花灯与灯市 3.打灯谜 4.旖旎元夕 5.冰灯节 6.燕九节 7.填仓节 8.天穿节 9.中和节 10.龙抬头日 11.社日
第六部分:花朝节
花朝、月夕,这是中国岁节之中安排最妙的两个节日,由此,不难看出民众在此动用的心力。仲春百花盛开、繁花似锦的时候安排一个花朝,仲秋天高气爽、月朗星稀的时候点缀一个月夕,其间,人的心智的美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得淋漓尽致。
1.花朝与花神 2.赏红、种花、扑蝶会 3.挑菜节 4.寒食节
第七部分:清明节
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这个节日的传统节俗活动是上坟扫墓祭奠先人,还有插柳、踏青等。扫墓、插柳是清明独特的节俗,而踏青则是与上巳节等共有的节俗。
1.扫墓祭先 2.插柳戴柳 3.秋千风筝
第八部分:上巳节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再也没有哪些节日像上巳、寒食、清明、踏青这几个节日打得那么火热了--它们节期接近,节俗部分重叠,有些难解难分。但细细推敲起来,还是各有源头、各自独立的。
1.上巳溯源 2.曲水流觞 3.踏青节 4.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