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
,出自《百喻经》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了很远亲戚的家里去。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并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这位客人,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这位客人对主人说:你今天烧的菜都是很名贵,可是淡了一点所以不太好吃,主人说:啊!我忘了放一样东西,于是到厨房拿了些盐,放进每一道菜,搅拌了一会儿再请客人尝尝,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问主人说:你放了些什么,菜就那么好吃?
主人说:放盐呀!盐是百味之源,所以能使每样菜都好吃。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回到家里急急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口里!哇!苦涩不堪!以为是被那位亲戚骗了。
各位大众,世间各人有各人的智识,智识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别。智识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若是智识用之不当!也可能毁灭自己、和违害社会。更是要用得不偏不倚,才能发挥效用。否则良药也会变成毒品。
比喻贪吃好玩,与断食偏食都不适中。过分的享乐与吃苦主义都有偏。世间万事必须适中,过与不及都可能坏事。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负责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无成,过分的热衷名利,也会造成争夺计较而造恶业,或劳碌一生,与烦恼纠缠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轮回不息。
世间万事做得适中,即成功立业。物用之得适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适即人尽其才。时、地、人、都恰到好处,即事事皆通,否则事事都障碍。世间事事物物皆须靠我们的智慧去运用。然则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从闻思修去证得,而且生生世世受用无尽。
释迦牟尼佛过去生,在修行的时候,有一天闻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半句偈。便舍身去求法。如获至宝,故而成佛。现在的人却将三藏经典当作学问研究,贪多而不求实用,不依法去修行。故如说食数宝,没有得到佛法的好处。
禅宗的祖师,往往一言半句即开启人的智慧—开悟。有人一生埋在禅堂里,埋在经典里参研,都不能开悟何故?机缘也、善根也、智慧也、对机对法,遇缘即应。否则多费工夫也没有受用,所以佛法一点点都很能受用,无善根无缘分的人再多亦没有用。
有些不法的人说:‘德行一斤值多少钱?’他们视道德良善一文不值!可是对于修行的人来说,德行乃是无上的至宝。一样一种东西,有的人如宝贝一样,有的人视如粪土,这就得看人的用途了。就好像有某些信仰佛教的人说:我现在没有空念佛,也没有空用功修行,待儿女长大以后,才来好好用功。
我们一天廿四小时,真的一点空都没有吗?我想不是的,都是名和利填藏满了脑子里,那里有空呢?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作至宝,没有信心的人把佛法当作闲时的消遣品!能不能受用佛法就是在这里。能受用的人,就是一点一滴也当作宝贝,而受持奉行。不能受用的人,就是听多了,反而变成‘所知障’。所以学佛要能转法轮,不要被法轮所转,本则故事意义就在这里。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矣,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注释:
昔;以前闻已:听罢
益:增加
更:改变
空:空口
口爽:口味败坏
文中返为其患的反是通假字,同返,反而的意思。
复:再
所以:……的原因
食:食物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更:改变
空:空口
口爽:口味败坏
复:再
所以:……的原因
惟:最终
怪;奇怪
译文:
简易版: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菜。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十分愚笨,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具体版:
从前,有一个愚不可及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都觉得味道太淡.
主人听罢,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这些菜加了盐之后,味道十分鲜美。于是,愚人在私下里暗自琢磨:“这些菜在没放盐时,淡而无味;后来只是因为加了一点点盐,就变得这么可口耐嚼。如果我能多吃些盐,那味道不就会更好了吗?”
于是,这个愚蠢的人在回到家里以后,就什么东西也不吃,一天到晚总是空着肚子拼命地吃盐。这样一来,他不仅没能吃出鲜美的味道,反而把正常的味口也吃败坏了。美味的盐最终竟成了他的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