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训②

  《恒斋文集》 李文炤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重要的了,所以邵雍说:「一天的计划在于早晨的决定,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的决定,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劳的决定。」话虽然说得浅近,意义却很深远啊!
  无奈一般人的习性,厌恶劳苦而喜好安乐,在食物方面贪图美味,在衣著方面讲究华丽,怠墯偷安,浪费光阴。使他去当农夫,就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使他去做工人,就不能计算日期来求工作的成效;使他去做商人,就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使他去做读书人,就不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白白生活在人间,好像一只蛀虫罢了!
  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会败坏。因此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实在是上天不想要万物常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样吗?劳苦了就会用心思考,安逸了就会迷惑昏乱,这是一般人的常情。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贤明的人,尚且爱惜每一分的光阴;又何况才能,智慧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李文炤】

  李文炤(1627——1735) 清经学家。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字元朗,号恒斋。年13为县学生员。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授谷城教谕,未赴任。从此潜心程朱之学,任岳麓书院山长,与同邑熊超、宁乡张鸣珂、邵阳车无咎、王元复等友善,相与切磋问难,湖湘理学兴盛一时。著《学庸讲义》,论篡宋五子书,解《春秋》,订《礼》正《诗》、《乐》,释《易》卦象,皆有创见。通经史百家,舆地象纬、内经、参同契诸书,被称为继王夫之而后的大学者。雍正初年,朝廷令湖北、湖南分闱乡试,湘抚魏廷珍有拖延意。李作《南闱赋》以讽之,并代拟解决办法,事遂定。其后两省又以名额分配问题互争,李向廷珍建议,两省平均分配,魏廷珍据其意疏请朝廷,遂成定制。卒祀乡贤祠。著述宏富,尚有《周礼集传》(《四库全书存目》)、《家礼拾遗》、《春秋集传》、《中庸讲义》、《恒斋文集》、《道德经释》等多种。

【〈勤训〉课文导读与写作手法分析】

  第一段:提出论点,指出「勤」是最重要的。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於晨,一岁之计在於春,一生之计在於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语译】
  谋生的道理,没有比勤劳更重要的了。
  所以北宋的邵雍先生曾说过:
  「一天行程的筹画,重点在于早晨(筹画一天的行程,当从早晨开始);
  一年工作的筹画,重点在于春天(筹画一年的工作,当从春天算起);
  一生事业的规划,重点在于勤劳的态度(规划一生的事业,则决定于勤劳的态度)。 」
  这话说得浅近,但是它的道理却很深远啊。
  【观念引导】
  1.直接破题,这叫做「开门见山法」。
  2.引用古人的话,这叫做「言例」。 修辞法为「引用」。 修辞法为「引用」。
  3.一天的开始是早晨,一年的开始是春天,但是,最后一句为什么不是「一生之计在于小时候」呢?
  4.这句引用的话,说得浅近,可以理解;但是说它「道理深远」,又深远在哪里呢?
  【讲解】
  1.使用古圣先贤的名言,是为了强化自己的论点,所以引用时,名言的内容,必须支持自己的论点。
  2.文章开头就标举「勤」为第一要义,认为人活着,就要认真过日子,要将「勤劳的态度」实践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为了强化这个论点,作者引用了邵雍的名言,证明自己的论点,连古圣先贤也认同。
  3.「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这两小句分别将重点放在「晨」与「春」,早晨是「一日之始」,春天是「一岁之始」,两句一起看,都有「慎始」的意思,就是说「从开始的时候就要谨慎用心」,才不会「一步错,步步错」、「一着之差,满盘皆输」。
  4.既然前两句都是讲「开始的时候」,为何最后一句不是「一生之计在于小时候」呢?
  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
  所以:一生之计在于小时候→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点上这样讲,道理也通啊! 这样跟「一生之计在于勤」的说法,差别在哪里?
  【因为……】
  一、这句话是邵雍说的,而邵雍原本就是这样讲的。
  (没错,但这样并不能回答上面的问题)
  二、因为「小时候胖不是胖」,有可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这个理由已经接触到「论说逻辑合理」的层次,但是仍然没有解决上面的问题)
  三、前两句的语意,重点在「开始」,第三句的重点在「态度」,这个「态度」,也可以回过头来涵盖前两句。 三句一起看,可以看出,第三句才是邵雍话里的主旨,这种表现方式,就叫做「好酒沉瓮底」,谜底最后揭晓,才能吸引人们看到最后。
  5.既然邵雍的话也是认同「勤劳的态度」,那么引用这句话,当然可以佐助作者开门见山的论点「莫尚乎勤」。
  6.说它「言近旨远」,「言近」可以理解,但「旨远」又深远在哪里呢?
  第一段只是建立论点,论点简单明白,很容易懂,但是论点只是概要叙述,是抽象原则,该怎么去实践,还没有提到。 说「旨远」,同时可以将语气和语意延伸到下一段去。
  7.题外话。 「一生之计在于勤」,除了强调「勤」的重要之外,还能不能推论出其他重要涵义?
  第二段:从人之常情,讲「好逸恶劳」的害处。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愒岁。 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语译】
  无可奈何的是一般人的习性,通常都是厌恶劳苦而喜爱安逸;
  在食物方面,贪图美味;在衣着方面,讲究华丽;怠惰偷安,浪费光阴。
  让这种人去当农夫,就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
  让他当个工人,就不能计算日期来求工作的成效;
  让他当个商人,就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
  让他做个读书人(用这种态度来读书),就不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
  像这样白活在世上,一点用处也没有,只能算是一只蛀虫罢了。
  【观念引导】
  1.接下来要阐述「言近旨远」的「旨远」。
  2.从「好逸恶劳」的人之常情发出感叹,指出一般人的通病。
  3.从「士农工商」来申论「好逸恶劳」的坏处,让论点遍及社会各层面,增加说服力。
  4.为何将「士」摆在最后?
  5.本段最后的小结论,具有「强烈价值批判」。
  【讲解】
  1.反面论述(从反面强调「勤」的重要),说明「好逸恶劳」将一事无成。
  2.论述方式:合→分→合合述:从「人之常情」说起。
  分述:分别论述「农、工、商、士」。
  合述:结论。
  3.为何将「士」摆在最后? 这牵涉到作者写作时,心中预设的主要读者,也就是说,这些道理主要是「要说给什么人听的」。 (这跟作者的身分也有关系)
  4.文章中的「强烈价值批判」,你觉得适不适合? 认不认同? 重要的是,如果是你写论说文,你觉得在什么情境下,需要使用「强烈价值批判」作结论?
  第三段:从自然现象,强调「勤」的重要;并举古圣先贤的事例,勉人珍惜光阴。
  。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 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 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 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语译】
  天地间变化的道理(或说:大自然化育万物的道理),每天更新就不会败坏。
  所以,门户的转轴不会被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
  实在是上天不要万物时常安逸啊! (大自然的定律) (大自然的定律)
  人的心思和体力,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人也是一样) (人也是一样)
  劳动就会用心去思考,安逸享乐就会放荡、昏乱,
  这也是人之常情啊!
  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一寸的光阴;
  像陶侃那样的贤人,尚且爱惜一分的光阴;
  又何况贤能与圣明都不及他们的人呢?
  【观念引导】
  1.从「大自然的定律」来正面申论主题。
  2.提出「日新则不敝」的论点,得到「不可以安逸太久」的小结论。
  3.将上面的推论,套用到人的身上。
  4.再推论出「劳则思,逸则淫」都是「人之常情」。 这个推论,对整篇文章很重要。 这个推论,对整篇文章很重要。
  5.举出古圣先贤爱惜光阴的例子。 这叫做「事例」。 这叫做「事例」。
  6.用反问作结语。
  【讲解】
  1.正面论述(从正面加强「勤」的重要)。
  2.先说「天地」,再讲「人」,这是一种逻辑上技巧。
  「天地」属于大范围,「人」包含在「天地」之间,
  如果「天地」的规则成立,那么,套用到「人」身上自然也成立。
  用「自然法则」来类比「人事」,这是论说文常见的技巧。
  3.作者如何推论「大自然的定律」(天地之化)呢?
  立论: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提出「日新则不敝」的论点。
  举例: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举出「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例证。
  结论:诚不欲其常安也→得到「上天不要万物时常安逸」的结论。
  4.将「大自然的定律」套到「人」身上。用反问来强调「人也不例外」。
  5.再推论出「劳则思,逸则淫」都是「人之常情」。
  为何说这个推论,对整篇文章很重要呢?
  因为,这样才能填补理论上的漏洞。
  【理论上的漏洞】
  ※上一段开头就说「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
  是的,人就是喜欢吃好的、穿好的,喜欢闲闲没事,不喜欢刻苦耐劳。 尽管作者在上一段强烈批判「好逸恶劳」的人,是浪费生命、不事生产的社会蛀虫,这种人将会一事无成。 但是──作者自己也承认这是「人之常情」啊!
  ※这里就留下一个让别人反驳的漏洞:
  一、「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我们都同意。
  二、违反「人之常情」,就是「不通人情」,甚至是「违背天理」。
  三、所以,当只蛀虫,符合人之常情。
  四、所以,勤奋认真,违反「人之常情」,甚至是「违背天理」。
  五、那么,请问当一只蛀虫,又有什么不对?
  ※根据这个漏洞,我们有理由向作者反驳:
  合乎人情与天理,所以我们应该当蛀虫。
  ※因此这里再推论出「劳则思,逸则淫」都是「人之常情」,就显得十分重要。
  →「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我们都同意。
  →「勤奋认真」也是人之常情,而且符合「大自然的定律」(天理)。
  ※根据这个论点,作者可以回答我们:
  合乎人情与天理,你有更好的选择,
  可以当个人,不必当蛀虫。
  6.举出「古圣先贤都珍惜光阴,勤奋认真」的例子;提醒我们这些「不是圣人」也「不是贤人」的「普通人」,更要珍惜时光,加倍勤奋认真了。
  7.作者的意思很明显,他就是提醒大家:
  连圣人、贤人都要符合「大自然的定律」,勤奋认真地过生活,
  我们这些「不是圣人」也「不是贤人」的「普通人」,
  如果不懂得「更珍惜时光,加倍勤奋认真」,那就不单是当只蛀虫的问题而已。
  当只蛀虫只是对不起社会,有道德公义上的缺陷,
  但是,「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那就太对不起自己了。

为您推荐

公安派②

  在晚的、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   本派代表人物是(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

翡冷翠的一夜②

  翡冷翠的一夜   作者:徐志摩   --------------------------------------------------------------------------------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迟早有那一天;   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

先秦散文②

  我国古代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时代,的 甲骨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上的,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时期,是我国古代散..

别了我爱的中国②

喜雨亭记②

作者简介  (1037~1101),字子瞻,号,人。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齐名..

徐志摩散文②

  【图书简介】 - 徐志摩散文(插图珍藏版)   插图珍藏版,徐志摩散文!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这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

梅雨潭②

  梅雨潭是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仙岩镇的一处名胜。   温州一带的山,都属于连绵不断的雁荡山脉。然而仙岩所属的大罗山却远离群山,巍然坐落在温瑞平原上。它东临大海,南北各距瑞安和温州三十多里。其山平地拔起,峻崖陡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