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 yī xī bié de shēn qíng
散文介绍
。作。1958年发表。写离开回国前夕,同朝鲜父老乡亲、人民军战友相互所表达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作品既有概括介绍,又有具体描写,情景交融,笔墨传情。散文全文
依依惜别的深情我在凯歌声里来到了朝鲜。我又看到了这里的人民,这里的山水。多明丽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冈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鹭在稻田里缓缓飞翔。在那山径上,碧水边,姑娘们飘着采色长裙,顶着竹篮、水罐,走回开满波斯菊的家园。看到这种种情景,回想起朝鲜人民的遭遇,真叫人说不尽的激动,说不尽的欢欣! 可是,在这些日子,在志愿军就要跟他们分手的日子,深深的离情却牵着他们的心。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可是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志愿军也是这样。他们在远离祖国的八年中,时时想着祖国,念着祖国,可是,当他们一旦要离开这结下生死之谊的人民,却是无限地依恋。 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呢,战士们又有什么呢,他们只有一双结着硬茧的手,一颗赤诚的心。在这离别以前的有限时刻里,我看见他们在日夜辛忙。人民军的战友们就要接防来了,他们把营房刷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墙上溅了几个泥点,也要重新刷过,就是一把水壶,也要把它擦亮。为了美化营地,他们简直成了传说中炼石补天的女神。他们从东山爬到西山,从北岭奔到南河,采来了红石、白石、黄石、绿石,还挖来了苔藓的青茸,给每座房舍的四围都镶了花边,给每座院心都修了花坛,说是花坛,实在是一幅幅绣在地上的采画。这里有龙、凤、狮、虎,有白兔、彩蝶,有水中青莲,有雪地红梅,还有白云绕绕的天安门和牡丹峰。如果你走近细看,就更会看出战士们的苦心:他们是用手电泡涂了红漆,做成小白兔的眼睛;把瓶口切下来,镶上花瓷碗片,做成了蝴蝶翅上的花点;就是在那嗽口池里,也砌了红日,雄鸡和'早晨好'的祝辞。正像战士诗里说的,'园地道路作锦绸,摆花好似坐',这里的一花一叶,都渗透着战士们的汗水和深情! 此外,战士们还把最心爱的东西,留赠给人民军的战友,在每一座礼品室里,都袒出了他们的一颗颗红心。就是我这在部队多年的人,也从没有赏识过战士们这么多的机密。这些赠品,都是他们从来不舍得用,从来不拿给人看,一直藏在小包袱的最里层的,都是包藏多年,跟他们跋山涉水,在水里火里就是牺牲生命也不肯丢的。这次,为了离开这块国土,为了最珍贵的友谊,他们的机密泄露了。这里有爱人分手时连夜做成的手帕,有一参军就背着的绣花袜底,有家传几代的,有姐妹的绣花荷包,有洞房花烛之夜的合欢杯,还有未婚妻用红毛线织成的腰带。这些爱物,就是他们本人,也只是在没人的时候,才取出来看一下,接着又匆匆藏起,可是,今天他们拿出来了,而且用红纸题了诗句,摆在这里。有一双做得异常精美的绣花袜底,上面附着一首这样的诗: 妻子做袜千针线,临别赠我在江边, 爱情绵绵如江水,永远常流水不断。 此袜爱在我心间,藏在包内整四年, 转送战友表心意,两心相盼永相连。 这些动人心弦的赠礼,使得另一些战士们难煞了。战士胡明富等三个同志,决定亲手做绣花手绢给人民军。他们没有布,就扯了包袱皮,又找来颜料,染了几束采线,染时候还放了碱,让它永不褪色。杀敌勇士就这样拿起了绣花针,变成了绣花姑娘。绣呵,绣呵,两条绣花手绢终于绣成了。他们还题了下面的诗: 粗手绣花夜更深,绣了一针又一针, 针针线线心相印,中朝友谊比海深。 在这有限的时刻里,战士们还多方寻思着,为当地的父老们尽一点力。他们思虑着,哪些溪涧在山洪到来时不好通过,就架起一座座石桥和板桥,哪些人家离河太远,就在散居的村舍边,挖下一口口水井,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又在水井上加了井盖。他们还挨家挨户去看,看谁家的房子漏雨,就缮上新草,谁家的屋台裂了缝,用灰泥把它抹好。他们还拾来美国的炸弹片,生起炉火,打成了镰刀,割下山藤编成筐篮,按照朝鲜式样做成活腿的小圆桌,然后把它分赠给朝鲜的阿爸基和阿妈妮。另一些心精手巧的战士们,他们还为孩子们制作了小手枪、万花筒和滑冰用的小冰车,为年迈的老人雕制了龙头拐杖。当这些饱经沧桑的老人把拐杖接到手里,他们昏花的老眼涌出泪水,他们感慨活过了几个时代,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军队,这制作万花筒和龙头拐杖的军队!他们称颂着,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教导得好,这些中国孩子的心,简直是金子一般的心,银子一般的心,水晶石一般晶莹玲珑的心! 在阳德郡日岩里,我看见战士们正急急忙忙赶修着一座朝鲜风味的房子。原来村里有一个驼背的孤苦的妇人,带着四个孩子,十年来没有一间住房,在这儿那儿借居着。这房子就是为她修的。战士们怀着深切的爱,把廊柱染成红的,还在飞檐下绘了鸟虫,绘了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的采画。直到出发前一天,他们才把房子刚刚烘干,用白纸裱好。搬家时热闹非常。部队出动了好几十名战士,有人端锅碗,有人抱坛罐,有人扛木头,有人背草袋,有人赶小猪,小猪吱吱叫着,锣鼓敲着,排成了一长队,热热闹闹,把这一家送进新居。接着,战士们手拉手,围着房子,围着这位朝鲜妈妈跳起舞来,朝鲜妈妈伏在战士肩上,倾流着自己的眼泪。这时候,他的老母亲也从阳德赶来了。这位头发斑白的老人,斟满一杯酒,捧到政委的唇边,说昨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她说她梦见一条天龙从天上下来了。这条天龙在空中悠悠冉冉,消失了,就听见一派乐声。乐声里,从四面八方涌来了不知道多少志愿军,向她的女儿走来,围着她的女儿跳舞,就像今天战士们围着她女儿跳舞的情景一样。她说,在梦境里,她的女儿用双手提起了裙子,志愿军就争着向她的怀里投着鲜花,投着珠宝。那些珠宝上,还写着'寿福',那些花朵,看来很轻,可是一落下来,每一朵都沉甸甸的,把裙子都坠沉下来。……深情的人民呵,你对我们的军队作了多末美丽的!可以想见,人们要离开这样的一支军队,怎末会不深深地依恋! 可是,志愿军的行期,仍然是一天天地迫近了。朝鲜父老们,他们白天做活也淡淡没有情趣,夜里也不能安静睡眠。他们再三探问志愿军的行期,唯恐人们悄悄离开,一听见汽车声响,就要推开门窗来,张望一回。如果哪个战士到了他们家里,阿妈妮们就会端出一铜碗一铜碗的栗子,再不就从鸡窝里慌张地抓出发热的鸡蛋,向你怀里乱塞。他们还把熟识的战士请到家里,杀鸡,买酒,眼看着你吃到肚里,仿佛才能宽舒一下他们的离情。温井里有二十二个老妈妈,他们集了钱,准备酒食,请了几十个战士去谈心,这一夜,她们向中国孩子们倾吐了自己的感情。有的说,你们走了,就像我掉了一扇膀子,有的说,你们走了,就像是吃饭时缺少了盐,有的说,要是背得动,妈妈要把你们背着送过鸭绿江!她们带着泪,把头上的银簪拔下来,把带了几十年的结婚戒指取下来,把传留几代的跳舞时带在身上的小铜铃拿出来,塞向战士的怀里,戴在战士的手指上。她们还把菜一口一口夹到战士们的嘴里,有的人含着热泪咽下去了,有的人背过身去,把阿妈妮喂到嘴里的栗子又悄悄吐出来,用纸包好,小心地放在衣袋里,作为对朝鲜母亲终生不忘的纪念。战士们激动地说:'如果美帝敢再动手,就是我活到八十岁,胡子三尺长,我也要带着儿孙们来抗美援朝!' 朝鲜人民的深情厚意,就是这样叫人终生难忘。温井里有一个瞎老妈妈,自她的女儿被日本人抢走,她的一双眼睛,就被那年年月月的泪水沤瞎了。当二十几个战士去向她告别的时候,老妈妈动情地说:'你们在这儿住了几年,我也没看见过你们的模样儿,你们帮我修好了房子,我也看不见修房子的是谁。天哪,要是叫我的眼睛睁开,看你们一眼,就是立刻死了我也甘心!'她拍拍自己的心,又摸摸战士们的胸口:'孩子,我看不见你们,让我摸摸你们吧!'说过,她把二十几个战士,从头到脚都摸了一遍。 在这惜别时刻,简直无一处不是友谊的诗,感人的诗。人们编成许多诗歌来赞颂这珍奇的友谊。在古阳德的枫林柴门中,住着一位满头白发的无名诗翁。我去访问了他。谈到志愿军的撤离,老人异常地叹了口气,拔笔写下几个汉字:'完似股肱,人民全部之言'。老人还递给我五六个自糊的白纸信封,信封上都写着:'平安南道阳德郡东阳里七十八岁翁朴仁俊谨奉'的字样,打开来,都是赠给志愿军的送行诗章。其中有一首是: 还乡千里路,雁叫三月秋, 两国兄弟谊,苍江不尽流。 还有一首: 夜霜红深千林树,可作明朝欢送情, 带白头髫车下满,连呼万岁动山城。 在这惜别时刻里,朝鲜人民对牺牲在这块国土上的烈士们,尤其怀有深深的感情。在修建东阳里九龙江桥的时候,流送的木头常常被石头堵住,为了排除阻塞,年轻的蔡定琪,奋身跳进急流,不幸被卷进而牺牲了。这也许是志愿军牺牲在朝鲜的最后一人。牺牲后,就葬埋在志愿军的烈士陵园。可是,东阳里的人民,坚持要把他葬在东阳里,并且选择一块最好的向阳墓地,按朝鲜礼节重新安葬。深情的人民呵,他们要东阳里的男女老幼,抬起头就能望见蔡定琪的坟墓,也让蔡定琪,能够望见他所献身的九龙江桥。志愿军答应了这个请求。移葬那天,东阳里的男男女女都参加了葬仪。下葬前本来是极好的天气,可是在下葬时,忽然间送来了一片乌云,下了一阵大雨,这时候,在墓地上空,现出了一弯美丽非凡的彩虹。下葬完了,彩虹又渐渐隐没,事后,在东阳里居民中,流传着一段神话式的解说,说这是中朝友谊感动了天地,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美丽的彩虹。 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离情来临了。行李装上了汽车。大车套上了骡马。大炮着好了炮衣。营门上已经换上了人民军的哨兵。战士们最后一次地扫净了院子,挑满了水缸,拍一拍身上的尘土,打好了行囊。 这一夜,有多少朝鲜人家没有合眼,有多少人家午夜三点就亮起了灯,他们再一次整理好花束,把礼物放进竹篮,坐等着集合号就要响起的拂晓。拂晓,这是深秋的拂晓呵,可是人们已经走出来了,穿着单薄的衣裳走出来了。老人们戴着高高的乌纱帽。妇女们顶着竹篮,背着孩子。人们都拿着枫叶。就是背上的孩子,小手里也拿着枫叶。他们站在大路边,站在寒气袭人的晓风中。 部队集合了。妇女们打开竹篮,分赠着礼物。孩子们爬上大炮,把红叶插上炮口。小吉普也被无数的彩纸条和成串的纸花缠成了花车。阿妈妮们,孩子们,姑娘们,她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昨天晚上,战士们就告诉他们说不要哭。里(村)干部们也告诉说,为了不使志愿军难过,让他们不要哭。他们很听话,他们真的制止住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 出发号响起了。战士们背起背包,挎上了枪,走向夹道欢迎的人群。'万岁'声响起来了,火红的枫叶举起来了,孩子们奋力地撒着纸屑的花雨,欢呼着:'荣光-伊斯达!''荣光-伊斯达!'(即'光荣啊!')志愿军的脚步移动了,人们的眼睛潮湿了,但谁也忍着,竭力喊着口号,仍然没有哭。 可是,当战士们握着老妈妈的手,叫了一声'阿妈妮,再见!'不知道是那个老妈妈忍不住了,捧着战士的手,第一个哭出了声。接着是姑娘们,孩子们哭出声来,然后是那些男人们无声的眼泪,低低的啜泣。这时候,战士们简直是在朝鲜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这不是哪一个人在哭,这是全朝鲜民族在捧着赤心送着他们至亲至爱的友人! 我的一滴泪,也止不住滴在这千行泪雨中。呵,亲爱的、可敬的朝鲜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你是那样刚强!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可是今天,当你的战友--中国战士们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倾洒了这样多的眼泪!仿佛要把你们每个人一生一世的眼泪,都倾洒在今天!你是多末刚强而又多情多义的人民! 请收起眼泪吧,亲爱的、可敬的人民!你的泪是这样倾流不止,已经洒湿了你们的国土。我知道,你是为中国战士的鲜血而痛惜,为中国战士的一点点工作而感怀。你今天的泪,是对中国战士的最崇高的评价,是给予中国战士的无上的光荣!我知道,这泪雨中的每一滴,都不是普通的眼泪,一颗,一颗,都是万金难买的友谊的珍珠! 在这送行的泪雨中,中国战士们也个个垂泪,一小时已经过去了,还没有走出二里路。这时候,在送行人的行列里,不知是谁在喊:'不要哭了,替他们背背包呵!'人们才像忽然醒转过来,擦擦泪,去夺战士们的背包,小孩子也抢过来背在肩上,妇女们把夺过的背包,高高顶在头上,飘行在战士的身边。这时的队伍,已经不分行列,不分军民,不分男女,错错落落,五光十色,互相搀着扶着,边说边哭,边哭边走。这是什么队伍呵!也许这不像队伍吧,可是这确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队伍,这是心连着心、肩并着肩的友谊的巨流!这支巨流,行进着,行进着,越过了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他们行进在枫林烧红的山野,行进在社会主义的东方”。
语文教案
语文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深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友谊是中朝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1958年10月,志愿军完成了祖国交给的光荣使命,奉命凯旋回国,在离别的时刻,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内容:《依依惜别的深情》
目标:
1、让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魏巍及作品。
2、了解时代背景,通过看电影《》、《》等,看报告文学《》、《》、《火线春节夜》、《依依惜别的深情》等,相互补充资料,并说出来源,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汇报朗读,读中理解词语。
战争:敌对双方开战到最终一方宣告投降为止的年限。
战役: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战斗:战役中的一次敌对双方的较量。
二、再读,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能力。
学生顺序,先讲道别路上的情景;再讲车开动时依依惜别的情景。
三、根据写作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B: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四、找出最喜欢的一段读出感情。
深入学习理解志愿军和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感人情景,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
文章是以志愿军对道别的超眼人民的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的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从中选举三个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是 、 和 。
这是因为这三个人代表着 、 、和 。
五、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把学习的时间、方法的选择交给学生,做到自主学习。)
1、理清大娘为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洗补衣服、送打糕、失去小孙子。
2、通过挖野菜一事说明大嫂对志愿军大深情厚谊。
六、朗读依依惜别一部分,读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胜似亲人,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以读代讲,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升华中心。)
七、实践体验,课堂练习。
1、按要求改写句子。
A、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大友谊?(改为本陈述句)
B、这难道不是雪中送炭吗?(改为陈述句)
C、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为陈述句)
2、本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来叙述的,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同样以《依依惜别的深情》为题,说说朝鲜人民的心声,先练说,再写下来,交流分享。
散文简析
《依依惜别的深情》是作家魏巍同志所写的十多篇朝鲜通讯中的名篇之一。它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历史镜头,热情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魏巍的朝鲜通讯以选材严、开掘深、主题鲜明、见解深刻著称,笔触饱含激情,传神地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伟情怀更是为读者所乐道。这篇文章教学时除引导学生领会上述特点外,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一番琢磨。
情思横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感人的佳作必然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思横溢,离情感人,是最显著的特点。在凯歌声里,志愿军要告别朝鲜父老踏上归途,由此而产生的离情是这篇通讯着力描写的内容。文章标题定得妙,既极其概括,撮内容之要,更是浓墨渲染,泼洒万般情。“惜别”,舍不得分别;“依依”,万般留恋,不忍分离;“情”前面还着一“深”字来修饰,层层增添,分量沉重。
难分难舍之情似乎触不及,摸不着,怎么才能充分展现,而又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呢?作者颇费心思。
首先是下笔点离情。分笔描绘,用比较衬托的手法。先写朝鲜父老,“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可是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众所周知,朝鲜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浩大”,何等的沉重,在焦土、废墟上重建家园又是何等的万苦干辛,而这些难以承受的困难,英雄的朝鲜人民承受下来了;如今,生死与共的志愿军要离开,他们对离情却“承担不了”。用两个“可以承担”来反衬离情的沉重,朝鲜父老没有这样的心理承受能力。然后写志愿军,远离祖国八年,对祖国时时想,时时念,但是一旦要离开,却又“无限地依恋”。话分两头说,通过一比一衬,离情的深度得到了表露;而离情之所以浓重是由于植根于“生死之谊”的土壤之中,所以“牵”动人心,难以承担。一个“牵”字刻画出情思的缭绕,含绵绵不尽之意。
其次是以事传情。文中记叙了志愿军临行前为朝鲜父老做的一件件一桩桩事,句句记事,事事传情。如布置营房,这本是极平常的事,但因为是人民军战友们要来接防,于是,布置得极为仔细。刷营房,擦水壶已十分精心,而营地的美化更是心血倾注。“从东山爬到西山,从北岭奔到南河”,一“爬”一“奔”,说明了采石奔波的辛劳;垒花坛,既注意色彩的调配,又着力于花纹的勾勒,所“绣”的图像也是精心安排的——如“水中青莲”,高洁明净品格的象征;“雪地红梅”,坚韧热烈性格的象征;而天安门和牡丹峰则分别是中朝两国显明的标志。远看,色彩绚丽;近看,更知其中精巧:“手电泡”、“花瓷碗片”、漱口池里的“祝辞”,无不渗透战士的深情。事仅一件,而经过色彩与图像的铺排,经过花坛整体与细部的不同角度的描写,志愿军战士的苦心,对人民军战友真挚的情意刻画得既具体又生动。
再次是借物寄情。物品本无情,情注其中,物也多情,为使赠物载深情,文章俯仰用笔、曲折以生姿。明明是赠品,不在“赠”上着力,却在“机密”上下功夫。“从来不舍得用,从来不拿给人看”;“藏”在小包袱的“最里层”,“包藏多年;跟他们跋山涉水,在水里火里就是牺牲生命也不肯丢的”。“机密”越写得足,越写得透,越能显示赠品的珍贵;这种珍贵并不在于物质的价值,而在于以感情浇铸,有夫妻之爱,有姐妹之情,有一家几代人的情谊。这种至亲至爱的物品用以赠人民军战友,深刻形象地表现了战友情深。
以梦境抒发真情也是渲染离情的特点之一,战士们为朝鲜一个驼背的孤苦妇女修房子,帮助她搬家,群众场面描绘得热热闹闹。就在大家跳舞庆新居时,妇女的老母亲从阳德赶来了,向政委诉说她梦境的优美、感人——天龙,乐声,鲜花,舞蹈,犹如天上,实是人间。用梦境托真景,似梦似真,而就在这梦与真的交错中纵情歌颂了友谊,渲染了浓重的依恋之情。投鲜花的细节用“看来很轻”而实则“每一朵都沉甸甸的,把裙子都坠下来”的强烈反差进行刻画,生动地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高尚情操的由衷赞扬。这样写法,比直书厚谊深情更能勾起人们的遐想,更富有诗意。
散文中为了表达特定的感情,常常采用景随情移。本文为了表现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永久的纪念,也采用了移景的方法。烈士蔡定琪移葬的仪式是在天空景色变幻中进行的。原先天气极好,忽然下了一阵大雨,现出一弯美丽非凡的彩虹,最后彩虹又渐渐隐没。阴晴顷刻之间的变幻,彩虹的隐与现,目的均在对烈士的赞颂。如果只停留在写晴朗的天气,就难以出现象征中朝友谊的彩虹;如果贸贸然写彩虹,没有极好的天气作为衬垫,彩虹就成为空穴来风;再说,重新安葬选择好天气也合乎人之常情。故而,这种转换景物的配置,既分量厚实,又倾注生者对牺牲者的无限情意,是真实,又蒙上神话的色彩。人间友谊,天地为之感动,表达情意增添了相当的深度。
志愿军和朝鲜父老离别情景的描写更是情满纸上。作者采用了几个方面交织起来叙写的方法倾吐心意。“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写朝鲜父老感情的潮水化作泪雨伴随志愿军前行前,先浓笔描绘朝鲜父老对离情的极度克制。“阿妈妮们,孩子们,姑娘们,她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他们听志愿军战士的话,听里干部们的话,“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统统没有哭”;志愿军的脚步移动了,人们的眼睛潮湿了,但“谁也忍着,竭力喊着口号,仍然没有哭”。正因为描摹了“统统没有哭”的态势,情蓄储得深,蓄储得满,千行泪雨的横洒就成为势在必行,充满了感染力。群众场面的描写以花的雨、泪的雨贯串,结构成中朝军民难分难舍的巨流,融汇成情的海洋。这个“全朝鲜人民在捧着赤心送着他们至亲至爱的友人”的感动人心的场面,单靠娓娓细说表达不了奔腾的感情,于是作者直抒胸臆,抒情,议论。先用排比句颂可敬的朝鲜人民的刚强,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敌人使生灵涂炭,使城镇变废墟,使家园烧成灰,沉重的灾难如石压顶,“你没有哭”,“你没有哭”,再用“可是”一转折,写眼泪倾洒,颂对战友的多情多义。这样的抒情议论,不是凭空的,客观的,而是情景交融,物我双会。“我的一滴泪,也止不住滴在这千行泪雨中”,感人的情景使作者不能自已,滴下了多情的泪,情由景生;而由衷的赞美,精辟的议论又揭示了送行场面的本质,寓含了时间的跨度,透露了胜利得来的血的昂贵的代价。
《.》中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确实如此。这篇作品之所以情思横溢,在于自己对朝鲜父老有精诚的深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魏巍曾经两次奔赴朝鲜前线,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们生活在一起,同“最可爱的人”的灵魂融合在一起,所以能以深刻的感受与无限的爱,娓娓地道出他们真诚的高尚的情怀;也正因为魏巍同志目睹了朝鲜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灾难,又在凯歌声里感受到了他们重建家园的欢乐,对他们的爱和恨,理解得深入,所以同样能细腻而逼真地道出了他们内心的情和意。作者写志愿军依依不舍之情,写朝鲜父老依依惜别之情,无不把自己的情倾注其中,你情,他情,我情,渗透交融,奏出了一曲扣人心弦的鲜血凝成的友谊的乐章。
繁而有序
一篇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材料丰富,涉及众多的人、事、景、物,如果开笔前不全局在胸,不作整体的构思,就难以使文章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变。这篇通讯材料繁多,但由于紧紧围绕“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个中心,以意运法,故繁而有序,多而不乱。
文章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叙写志愿军离别朝鲜前的情景,后一部分叙写离别时的场景。前一部分为后一部分作铺垫,后一部分感人肺腑的场景是前一部分人们离情的必然发展。在结构材料时,精心地作了安排:
开篇满怀欢欣勾画了劫后朝鲜国土分外美丽的景象。红松,白鹭,碧水,姑娘们飘着彩色长裙,绚丽的色彩绘出了凯歌声中山水的欢乐,人民的欢乐;汽笛欢腾,白鹭飞翔,与傲立在山岩上的红松应和,有动有静,有色有声。这幅明丽的秋景图墨势淋漓,为惜别的深情提供了抚今思昔的背景,寓含了离情有根的深意。文章要如马奔驰,必须“往而复还”,否则,气势就不易贯通。开笔写秋,离别的日子又写秋,深秋的拂晓,寒风袭人,朝鲜父老用红叶、用无数的彩纸条,用成串的纸花表达送别的情意;结尾处以“他们行进在枫林烧红的山野,行进在社会主义的东方”收煞。尾首呼应,文脉顺畅,浑然一体。画面用“红”作底色,既显示秋天的特征,又象征了友谊的火红。
通讯选取了多种多样有意义的材料,而要把这些材料连缀成文章,须讲究缝制的方法。从总体上说,用的是横式结构方法,美化营地、赠送珍品、修房架桥、诗章送行、花海泪雨等等,各自有较为集中的内容,一一排列,段落清晰。然而,横式排列时,又前后有序,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地领略依依惜别的深情。先从身边的刷营房、美化营地起,然后写动人心弦的赠礼,由珍藏的写到特制的,层次清晰。叙写身边的事以后,进而写为朝鲜父老做的好事,架桥、挖井、修屋、生火、制作小手枪、雕制龙头拐杖,一一列举,以表现事物的全貌。在这个基础上再细写修房、搬家事例,先“面”后“点”,点面结合。朝鲜父老对志愿军深情厚意的几组材料连缀得有章有法。先是一件件表达心意的事情的列数,再记瞎眼老妈妈和无名老诗翁的感人事例;先写对生者的离情,再记对死者的悼念,层次井然。文中丰富的材料能贯穿起来,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可是,在这些日子,在志愿军就要跟他们分手的日子,深深的离情却牵着他们的心。”“可是,志愿军的行期,仍然是一天天地迫近了。”“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离情来临了。”时间线索与相应的有关材料组成了个个镜头。
写依依惜别的深情自始至终从中朝两方面来写,故而经常转换笔锋。转换时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如从志愿军战士孤老修房、搬家转换到写朝鲜父老的诚挚心意时,先用抒情议论承接上文,“深情的人民啊,你对我们的军队作了多么美丽的歌颂!可以想见,人们要离开这样的一支军队,怎么会不深深地依恋”,再用“可是”一转折,由志愿军行期的迫近引出朝鲜父老们白天做活安不下心,夜晚不能安静睡眠,转得自然而妥帖。
辞采微婉
“情欲信,辞欲巧”,一篇佳作既要有情真意实的内容,又要有更精美的文辞。如果仅内容好,而文辞陋涩,不仅内容大为逊色,而且会使读者厌读。这篇通讯歌颂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情真、事真固然起决定作用,而文辞微妙委婉又是锦上添花。
选词严格,力求表达情意准确而丰厚。如在每一座礼品室里,战士们“都袒出了他们的一颗颗红心”。“袒”,响亮,给人们以见物如见心的感觉,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又如朝鲜老妈妈的一双眼睛,“就被那年年月月的泪水沤瞎了”,“沤瞎”的“沤”寓意丰厚,它揭示了日本侵略者加在朝鲜人民头上的灾难,反映了朝鲜老妈妈思念女儿的内心痛楚,寄寓了作者深沉的爱和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善用形象化的比喻对战士的品格、意志进行刻画,收深化认识、引起共鸣的效果。如:“这些中国孩子的心,简直是金子一般的心,银子一般的心,水晶一般晶莹玲珑的心”;又如:赞颂朝鲜人民时,写道:“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都是用几个比喻比一个对象,特征显明,是博喻手法的具体运用。
形式多样的排比句,长短错落,增添文章的气势,表达感情酣畅。有的语句短促,如“这里有爱人分手时连夜做成的手帕,有一参军就背着的绣花袜底,有……有……有……”似速吐为快,一口气把“机密”泄露;有的语势委婉,如“哪些溪涧在山洪到来时不好通过,就架起一座座石桥和板桥;哪些人离河太远,就在散居的村舍边,挖下一口口水井;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又在水井上加上井盖”,和句前的“思虑”配合得十分和谐;有的和比喻套用,增加形象性,增加感情的浓度。如“有的说,你们走了,就像我掉了一扇膀子;有的说,你们走了,就像是吃饭时缺少了盐;有的说,要是背得动,妈妈要把你们背着送过鸭绿江”,读起来分外感人。
文章结尾部分集中地、,、交错使用,有大段的直抒胸臆,有曲曲折折的描写:送别时光是强忍泪水肚里流,继而是一声哭声挑起千人泣,最终是送行者、被送者融合在一起,不分行列,不分军民,不分男女,错错落落,五光十色,不像队伍,胜似强有力的队伍。感情奔泻之际,以“这支巨流,行进着,行进着,越过了一道道水,一道道山,他们行进在枫林烧红的山野,行进在社会主义的东方”收束,如截奔马,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