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午荷②

  作者:洛夫
  原文: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其实我和你都不是好辩的人,因此我们的结论大多空洞而可笑,但这次却为你这句淡然的轻责所慑服,临别时,我除了赧然一笑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历史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懒懒散散地走过去,撅起嘴唇想吹一曲口哨,第一个音符尚未成为完整的调子,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抵达国家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但当时好像彼此都没有说什么,便沿着画廊墙壁一路看了过去。有一幅画设想与色彩都很特殊,经营得颇为大胆,整个气氛有梵谷的粗暴,一大片红色,触目惊心,有抗议与呼救的双重暗示。我们围观了约有五分钟之久,两人似乎都想表示点意见,但在这种场合,我们通常是沉默的,因为只要任何一方开口,争端必起,容忍不但成了我们之间的美德,也是互相默认的一种胜利者的表示。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笼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画廊的观众不多,大都面色呆滞,无奈地搓着手在室内兜圈子。雨,终于小了,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
  “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
  正如旧约《创世纪》第一章中所说:“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有光,便有了光。”我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
  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这种景象,徐志摩看了一定大呼过瘾,朱自清可能会吓得脸色发白;在荷塘边,在柔柔的月色下,他怎么样也无法联想起这种骚动。这时,一阵风吹过,全部的荷叶都朝一个方向翻了过去,犹如一群女子骤然同时撩起了裙子,我在想,朱自清看到会不会因而激起一阵腼腆的窃喜?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挥手告别,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另一个秋末的下午。
  十月的气温仍如江南的初夏,午后无风,更显得有点燠热。偶然想起该到植物园去走走,这次我是诚心去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十来分钟的路程居然走出一掌的汗。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廿五的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其实,当时我还真不明白它的脸为什么会顿然红了起来,也记不起扔那粒石子究竟暗示什么,当然更记不起我曾对它说了些什么,总不会说“你是君子,我很欣赏你那栉风沐雨,吃污泥而吐清香的高洁”之类的废话吧?人的心事往往是难以牢记的,勉强记住反而成了一种永久的负荷。现在它在何处,我不得而知,或下坠为烂泥,或上升为彩霞,纵然远不可及,但我仍坚持它是唯一曾经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朋友,这不正足以说明我决不是只喜欢欣赏他人孤寂的那类人吗?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白昼与黄昏,池里与池外,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心口感到很闷,有点想吐,寂寞真是一种病吗?绕着荷池走了一圈后,舒服多了,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放眼四顾,仍只见青荷田田,什么也没有看到。是迷惘?是殷切期盼中产生的幻觉?不甘心,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赏析
  “快过来看啊!”你靠着玻璃失神的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正如旧约《创世纪》第一章中所说:“神的灵运行在水上,神说有光,便有了光。”我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
  窗下满池的青荷在大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盖脸的洒将下来,鼓声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撼人。这时,一阵风吹来,全部的荷叶都朝一个方向翻了过去,犹如一群女子骤然同时撩起裙子。
  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少女,专注而矜持,显的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她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主滴溜溜的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摆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棱的手掌沁出汗水。悴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斜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虚了一口气。我点燃一枝烟,深深的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的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我非常喜欢上面的两段描写,一直以来拟人是我最喜欢的修辞手法,作者把荷比拟为少女,那细致,极尽动感的描写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最后一句作者本人的内敛,幽雅的特征也表露无遗!请闭了眼,尽情的想象吧。能想多美真的就有多美。这就是好文章的魅力所在。让人回味无穷。让人领略了一种惊心动魄与内敛含蓄结合的美。
  一朵无荷评论
  盲目
  ——读《一朵午荷》的感想
  “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是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在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美丽,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天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荷上面的雨声呀!”
  因为爱,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爱,欣赏对方的一切。因为爱,欣赏爱人的缺陷。盲目地爱人,赞赏爱人,夸大优点,蒙蔽缺点。我觉得分明是自欺欺人,自我陶醉在一个自我编制的美丽谎言中。其实人应该冷静理智认识好坏、分辨美丑、嗅闻香臭,还事物本来面目未尝不是一件坏事。一味地欣赏,把每一个点滴放置在光环下,用放大镜照见对方的每一个细节,愉悦的只是别人的感受,忽略了真实自我的认识,即使这种认识是善意的宽宏大量,却也是对现实的不公扭曲,也是对生活的不负责任,也会使自己渐渐成为一个没有原则的好好先生。
  一朵荷花固然可以折射出一个心灵的胸怀,一片爱情固然可以承受春夏秋冬的雨露。但是,爱它,便连污泥也一同接受,爱它,便觉残叶也凄惨动人。爱屋及乌,爱荷及污,合理吗?此样的爱情,两人世界一定会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吗?不敢苟同。
  牺牲自己,虽然光荣。但是美丽的光环必然禁锢一颗纯真求实的心,如此讨好的沉重包袱会压得一方没有真实鲜明的自我。不喜欢任意夸大缩小,不必昧心日日唱颂歌,不必虚伪阿谀奉承,看清对方是为了更好的相处,而不是一味地盲目欣赏。热爱对方的优点,自然也能包容对方的缺点,但绝不是随意纵容。
  日间读电视报,有一篇文章《刘若英:你敢不敢像我这样为爱痴狂》,叙说了刘若英与师父陈升的爱情。侯佩岑主持本来是为刘若英做节目的,而为人夫为人父的陈升只是一个嘉宾。可是最后变成了喧宾夺主的情形,据说在采访过程中,刘若英一直在哭,在陈升讲话时,她抬起泪眼一瞬不瞬注视他,千转百回。
  以下是陈升的话:
  “你不要把自己的专辑贸然送人,这不是名片,也不是你嫁入毫门的跳板。它是付出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在里面,不可以随便送给别人。”
  “当在亚太影展,刘若英成为影后之后,我就对她说,你可以离开了,不要再黏我。你有你的梦,我有我的事要做。我会是那种永远都让你找不到的爸爸,而不是每天问你是否回来吃饭的爸爸。你不会找到我的。”
  主持人侯佩岑问陈升:“你有没有喜欢过奶茶(刘若英的昵称)呢?”
  陈升说:“我不喜欢她,干吗帮她做这么多的事?你当我白痴吗?”
  陈升甚至当场质问刘若英:“你现在是怎么了呢?全世界的男人都死光了吗?”
  34岁的刘若英真是为爱痴狂,甘愿做一个单身悲情女人。陈升一方面非常看重他和刘若英的专辑,承认了他们之间不寻常的感情,另一方面大庭广众之下责备刘若英的轻率送掉了他们的心血。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不能给刘若英依靠安全感的人。但令人难过的是陈升又坚决否定了自己喜欢刘若英,并当众质问刘若英,使对方难堪泪如雨下。在公众面前棒喝徒弟,其目的也许是想警醒对方,可是方式态度不甚妥当,如此使刘若英的尊严何在?毕竟刘若英也是一个名人、才人,应该注意他话语所带来的副面影响。刘若英为情痴狂到这到地步,可见人一旦中了情毒,声誉金钱都会置之度外。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为情所误的人常常蒙着眼睛,大胆望前冲。不管是阳关大道,还是悬崖绝壁。女人被情套牢,弱智到白痴。尽管胸有锦绣文章名誉海峡两岸的刘若英,见了自己心中白马王子,也只有哗哗流泪的份了。
  盲目,其实就是目盲,目盲的结局是举步维艰,疯狂到底。

为您推荐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②

  【图书名称】谁掠夺了我们的脸   【图书作者】陈染   【图书简介】 -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   书中共分十一个篇章。讲述我与我,我与物,我与生存我与思考等话题。文字一如陈染以往的风格,精致细腻,独特悠长。从青..

和乌鸦做邻居②

基本资料  【书名】和乌鸦做邻居   【副标题】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文集   【作者】   【ISBN】9787534617492   【页数】242   【定价】8.50元   【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装帧】平装  ..

自记庐山诗②

  原文   自记庐山诗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日所未见,殆,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而哂前言之谬,复作两绝句云:“青山..

游兰溪②

兰幽馨香②

  【作家简介】   ★兰幽馨香,女,简称兰幽,又名兰馨。兰幽是诗艺网站编辑,是青春偶像派作家,是出色的网络音画作家。她的音画作品多与诗歌、散文结合,在她的音画作品中表现最多的是情感,音画作品极富诗情画意,深受广大文..

吴士②

  吴士   〔明〕方孝孺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

方丈记②

  方丈记 是平安末期鸭长明(1155~1216)写的随笔集。这部随笔成书于1212年。作者生于神官之家,以歌人知名,50岁时因失意出家。他的一生正值源平动乱的时代,经历了平氏一族的灭亡和古代天皇制的衰落,他在这部随笔集中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