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9867600257
出版社: 大块
出版年: 20031208
内容简介
我是个三十多岁的单身女性,生活在台北。我的朋友也多半如此。我们人生的困扰很多,多半与婚姻无关。除了忧国忧民之外,我们的困扰大概可以分成三类:体重,工作,钱,或者花钱。
◎本书集结了作者在《联合报》的专栏《文化胭脂》的多数文章与其他新作,从女性与消费生活的角度提出观察。本书呈现出一位具现代感的读书女子对於单身生活的种种意见,或论理或抒情,或反省或嘲讽,或提醒或感动。
◎作者的文字时而犀利泼辣,如:「过了三十岁,一切的起伏都趋於稳定,即使遭逢打击也不至搥胸顿足,顶多自暴自弃化悲愤为食量,托希望于工作。」
时而清亮飒爽:「如果品酒的规则适用于小孩,那麼,一九六几年出产的小孩大概都带了风雨的种子,那几年世界上发生很多事,发生了许多知名的暴动和示威,那是风起云涌的年份。这些孩子长大以後,就有了惹事生非的能耐。」
时而灵秀深情:「久远以前,年少气盛禁不起抛甩的时候,那时候说放手都是随口说说赌气罢了,其实真是放不开。这几年来,也许长了经验和包容力,对人事渐渐不太有锥心之感,代之的是比较绵密的念天地之悠悠,认为一切皆有定时。」
作者简介
柯裕棻,彰化人,1968年生于台东。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博士。现任教於政治大学新闻系。写过几个专栏: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三少四壮」、联合报副刊「文化胭脂」、联合文学「逃逸路线」。29岁时拿过两个文学奖,不算早。因为太热爱自由所以有点散漫。
阅读是生活里的重要内容,比较喜欢小说。
可以喝点酒,不过更爱喝茶。
喜欢摇滚乐。
对不经意的小事物非常敏感。
恍惚的时候常常闪现奇特的领悟。
从前常常东奔西跑,可是现在非常安土重迁。
如今写作变成很重要的出路,和世界联系的方式。
之类的,等等。
没有太多其他的事情了。
作品赏析
三十代女子的伤感柯裕棻曾经替几个专栏写稿,此书是她第一本的作品,结集了她对生活的各种观察。柯裕棻的散文读起来有她独特的节奏,有点像诗,有点点伤感,有点点幽默。
她说:「我是个三十多岁的单身女性,生活在台北。我的朋友也多半如此。我们人生的困扰很多,多半与婚姻无关。」
还好,困扰和伤感跟单身或婚姻状况无关.伤感的源头可能来自金钱、身材、健康...还有流逝了的青春。
年轻的时候,总以为可以永远长不大,青春期好像永远花不完,成年后,很多好的坏的回忆,总是跟青春期有关.那个时候,大学生没有参加过抗议游行,就彷佛没 有做过真正的大学生似的。在青春期我们终于初尝到没有父母管辖的自由,甚么都跃跃欲试,因此不免做出很多现在回想起来脸仍会泛红的荒唐事。
对于青春--
「因此你说,那个年代好亮,我们曾经有过无限的可能,来改造这个社会。」「因此我说,那年代是拆除是清洗是推翻是掏空是解放,它的光芒犀利如闪电,可是它也重组建构,以一种迅雷的速度和密云的势态,严严地在我们为电光所盲之际进行修补。」
这是作者对自己的青葱岁月的一种归纳。作者在回忆她的成长期,她是六、七十年代数以亿计的「电视儿童」之一,陪着她成长的,是「张俐敏」、「楚留香」,然后她走过了随身听的年代,开始买《姊妹》杂志,再来,她经历了八九民运,另一边厢朋友圈子间也发生复杂的爱情关系...
「有人说那个年代是好的,因为它发光它燃烧,它照亮许多黑暗沉寂的畸角...时代会过去,年少青春也会,何况火焰,何况意见。」
对于爱情--
谈爱情,自古到今,全世界、全人类都在无休止、热烈地讨论中。在城市中发生的爱情,好像或多或少带点唏嘘,因为人来人往,关系虽未至朝花夕拾,但的确变化万千。你还记得初恋情人的脸吗?十秒、三十秒...噢,忘了。
爱情是「不论它之后所伴随的是怎样石破天惊的变化,我始终笃信它封存记忆的能力,以及它超越人世铁则的可能。它力量如此巨大使人在瞬间变心或者一见钟情,它打破承诺,凌驾道德与规范...它如此无边,可是我仍相信我可以为它命名。」
在完美和不完的爱情中,无可避免地总会有「残缺」的存在,作者认为夏目漱石、村上春树、海明威和费兹杰罗特别喜欢写这种残缺。也许只有这样的爱情,才可使人证明它的确曾存在过。作者对爱情一咬定为「即使它是残缺,我想那其实就是爱情。我说它是。」
二十岁,我们在试验生活、读书、爱情、工作...三十岁,离开青春已好一段日子,可以有足够「资历」替上一个十年写下点心得。
无法分类的,岂只青春,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不清不楚的关口要过。还好,柯裕棻说:「生命对我们留了一手,不再赶尽杀绝」。我们几经辛苦熬过了残酷的青春期,希望能再接再厉顺利过渡每一个人生的阶段,更会玩社会设计给我们的游戏,但愿你我都成为游戏中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