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
lìnsè释义:
1 [piker]∶.保守,保住使不失去。相关文献:
《易·说卦》:“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 孔颖达 疏:“为吝啬,取其地生物不转移也。” 高亨 注:“地生养草木,草木固植于一处,不能自移,且离地即死,是地保守其财物也。”
2.[penny pincher;miser; niggard; shylock; skinflint]∶过分爱惜己之财物,当用而不用。俗称“小气”
相关文献:
《三国志·魏志·曹洪传》:“ 洪 家富而性吝啬。”《朱子语类》卷七一:“六五居尊位,却如此敦本尚俭,便似吝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 朱大兴 , 彰德 人。家富有而吝啬已甚。” 巴金 《寒夜》十一:“他不去,同事们会以为他穷或者吝啬,会更加看轻他。”
相关词语:
世界四大吝啬鬼
世界四大吝啬鬼为夏洛克(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
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
阿巴贡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
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几个世纪的社会生存,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欧洲四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进程。从创作的时间上说,泼溜希金出现最晚,果戈理的《死魂灵》写成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但从人物形象的阶级意识上说,泼留希金应列为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纪,即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阿巴贡算作老三,他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这四代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言之,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英国杰出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像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共性。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商人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的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这就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中学生阅读欣赏时,一定要把握其这个个性。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他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高中语文教材选文时只选其《家庭的苦难》一章中的一部分,并且被选文定名为《守财奴》,'守财奴',即看守财产的奴隶,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贪婪和吝啬是相辅相成的,吝啬鬼们聚敛财富时都是贪婪,在使用财富时都是吝啬。象其他吝啬鬼一样,葛朗台既贪婪成癖,又吝啬成鬼。
但巴尔扎克毕竟是大手笔,他笔下的葛朗台作为吝啬鬼的典型性是'执着狂',尤其是一个'狂'字,高度概括了葛朗台的个性特征。中学生欣赏这个人物形象时,只有抓住'狂'字这把钥匙,才能深刻领会其典型性。过了七十六岁的葛朗台老头在看到女儿把玩自己的定情之物金梳妆匣时,竟'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个'纵'和一个'扑'字将老葛朗台贪婪到发狂的形象活化到纸上。当独生女声明匣子是情人寄存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扑过去想抢回时,老头竟'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梳妆匣上镶嵌的金子异化了父女之情,使吝啬鬼发狂。但抢夺女儿的情物梳妆匣把太太气得晕死过去的现实使葛朗台从癫狂的漩涡中跳出,变得异常清醒,'孩子,咱们别为一个匣子生气啦,拿去吧',老箍桶匠马上把匣子扔到床上,并且到自己的密室拿一把金路易来也摔在床上,声称是送给欧也妮的。葛朗台的'大方',搞得太太和女儿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其中的隐秘只有吝啬鬼自己清楚。为一只梳妆匣气死了太太,女儿按律将继承家庭财产的一半,那等于要了葛朗台的命,狡诈的葛朗台知道以小失大划不来,便百般讨好自己的女儿,甚至常在她面前哆嗦,装模作样,以亲情为诱饵,骗女儿放弃对亡母财产的继承权,并且常利用女儿对情人的特有感情占便宜。这些都表现了吝啬鬼个性的另一个侧面——'狡诈'。但葛朗台毕竟是拜金狂。当他到弥留之际,生命力退守在眼睛里时,他能够睁开眼时,竟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金子,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为他做临终法事时,他竟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金十字架抓到手里,这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临终对女儿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一生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金钱已经使他异化成鬼,一个疯狂狡诈的吝啬鬼。
吝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专家点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皮埃尔·科希丘什是“价格主导”网站的创建者,这是一家出售二手文化商品和旅游商品的网站,它的网站口号就是“变成吝啬鬼”。皮埃尔在评价“吝啬一族”的时候说:“当消费者在这个缺少标志的全球化世界中感到不安的时候,吝啬倒不失为一剂良药,这个理论解释了‘大减价商店’的成功,消费者在两个方面获得了好处:廉价、省时。就像安娜一样,节省下来的钱可以花在旅游以及其他文化用品上:新手机、到意大利度周末,购买这些东西都是为了娱乐,进而感觉自己属于某一个群体。”
社会学家顾晓鸣说,“吝啬一族”正在上海慢慢形成,他认为这个人群的出现并非偶然,他们的出现和消费者理性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初期,我们一直用金钱来衡量生活,认为最贵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但一旦消费者成熟后,他们就会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是什么?”
在顾晓鸣看来,这样的吝啬是一个人的成熟,他们尝试着去追求生活的意义,用金钱之外的标准去衡量生活。顾晓鸣觉得,吝啬一族的消费观也预示着整体社会消费观的成熟,奢侈品有奢侈品的用处,廉价品也有廉价品的用处。
小处吝啬也是学问
吝啬被人们普遍视为人性的缺点,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小说中,吝啬的人一般都是反面角色,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应该可以当选吝啬鬼的代表。有人在南北文化的比较中,也把南方某些大城市人的吝啬当作不可饶恕的小辫子,抓住不放。但现在都市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活潮流,就是主动追求吝啬。小处吝啬,大处大方
“吝啬”一族有着共同的特征:小处吝啬,大处大方。他们的收入颇丰,但商场打折时总能见到这群人蜂拥而至,路边淘宝店里不乏他们的身影,讨价还价成了购物的乐趣,半个小时能磨10元钱就如一场战役的胜利;不过,衣橱里却也不难见到阿玛尼、宝姿等价值不菲的名牌;有时间坐公车的不会打车,可以自己做饭的不会下饭馆,宾馆里的免费用品一件不落地悉数收入囊中,饭店里的附赠纸巾也进入“用不完兜着走”的行列;但是,请客吃饭时会大方地买单,朋友聚会绝对最快出手;他们会掏四五百元看一场芭蕾舞剧,花五六千元报一个商务英语培训班。
看上去“吝啬一族”仿佛是个矛盾的结合体,这些自相矛盾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吝啬为了提高生活品位
在心理学上吝啬描述的是个人对自己的金钱、财物、力气、能力、时间、知识等过分爱惜的一种特殊态度,是一种极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吝啬一族”似乎改写了“吝啬”的内涵,“只选对的,不买贵的”成了新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的成熟。省小钱不可能发大财,吝啬小钱的过程本身其实是为了获得生活的乐趣,讨价还价是乐趣、公车上的市井闲话是乐趣、商场里的拥挤喧嚣带来了压力宣泄的乐趣、淘宝店里的小东西唤起了童年回忆中的乐趣……
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层次,金钱不再是衡量生活水平的惟一标准,也不再是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在“吝啬一族”这里有了新的诠释:钱是获得高水平生活的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省钱不是以牺牲生活为代价,而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和基础。每件物品、每件事对每个人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人们衡量价值的差异决定了他愿意投入的成本的多少,这是带有实用主义性质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比如,教育培训会带来长远收益;人际网络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它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和用心经营。在这些领域,金钱不能作为衡量价值的量尺。在另一些场合,人们对愉悦、快乐的期望很高,花钱是为了快乐。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幸福感在经济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现代人内心中对生活快乐幸福的追求,与表面上的新吝啬主义也就完美地统一起来了。
投资要量力而行
要真正做到合情合理的“吝啬”,也是一门学问。要以优质生活为目标,在大处投资、从小处节俭。要有详实、合理的理财计划,既要继承节俭、仔细的美德,也要为整个生活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在保证正常生活开支的同时,有意识地储备教育、医疗、住房、保险等资金,该花之处要肯花,该花之时不心疼。
对人际关系的投资要量力而行,不同的人际关系要求是不一样的,与客户是利益关系,与同事是利益的共同体和竞争体的结合,与好朋友是志趣相投,与亲人是血缘关系,每种关系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与交往范围,有时需要用钱,有时花很多钱却未必是好事。总之,合理、适度的“吝啬”与细致、有方向感的大方相结合,就会成就生活更多的意义和乐趣。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 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