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献璧②

  和氏献璧

原文

  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和氏》)

译文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又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3天3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
  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说明

  这个寓言故事中,以和氏喻法术之士,以玉璞喻法术,以玉人喻群臣士民,以刖足喻法术之士的不幸遭遇,从中可知韩非的原意是以和氏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为他的国君所采纳,反而受到排斥,对此,他是很痛惜的。但是,从这故事中,也还可以领悟到更深一层的寓意,那就是:玉匠应积玉;国君要知人;献宝者要准备为宝而作出牺牲。
  这个故事意在说明的道理是:和氏璧,开拓被埋没,其价值世人不认可,到后来人们才为之惊叹。揭露世风的败坏,对世人不良思想行为进行了嘲讽。

相关链接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同意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子本韩国王族,他很爱国,多次出谏而不纳,后被秦始皇赏识,却受同学李斯的嫉妒,李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韩非子遭毒死。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的著作。他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政策,成为封建专制统治者的统治参考

为您推荐

买鸭捉兔②

  本文选自《艾子杂说》,本文又名《鸭子捉兔》,作者:苏轼原文  昔有人将猎(1)而不识鹘(2),买一凫(3)而去。原(4)上兔起,掷之使击(5)。凫不能飞,投(6)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7)而人语(8)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9),奈何加我..

和氏璧②

【其他称谓】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名] 和氏璧刚开采出来时的名称,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

挂牛头卖马肉②

  释义 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   近义词 悬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   反义词 名副其实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一》: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

阁楼上的光②

浑沌凿窍②

浑沌凿窍  【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饨。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先秦·庄..

坎井之蛙②

词目:  坎井之蛙发音:  kǎn jǐng zhī wā释义:  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出处:  《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原文:  子独不闻乎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

酸葡萄效应②

酸葡萄效应  在中有个《》的故事,说的是那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未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是一个劲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