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②

  ○后赤壁赋○
  ○作者○宋朝·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神宗时, 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诗 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 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巴,细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的下面游览。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注释

  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临皋:亭名。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黄泥之坂: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堂于后圃。”
  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行歌互答: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已而:过了一会儿。
  如此良夜何:怎样对付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的时候。薄,迫,逼近。
  松江之鲈: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
  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弄到酒呢?顾,但。安所,何所,哪里。
  谋诸妇:谋之于妻,跟妻商量。诸,之于。
  斗:古代的酒器。
  不时之须:意外的需用。“须”与“需”通。
  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断岸:壁立的崖岸。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
  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履巉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
  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
  栖鹘: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一种凶猛的鸟。
  俯冯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
  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
  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悄然:静默的样子。
  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留:停留。
  反:同“返”。返回。
  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中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掠:擦过。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
  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翩仙,一作“蹁跹”。
  揖予:向我拱手施礼。
  俛:同“俯”,低头。
  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
  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
  过我:从我这里经过。
  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
  顾:回头看。
  悟:觉,醒。

词作赏析

  
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后赤壁赋》是《》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自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 '、'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 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那我们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赋》中是如何将孤鹤的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在苏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 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的幽情,孤鹤的形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通观全文,在我们的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的图!
  作者复杂感情的探讨
  Q: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 (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此处简介作者生平,在理解了作者悲情的基础上散读第三节。总结作者“景中有情”的写作手法。
  Q:比较前后赤壁赋,我们会发现《前赤壁赋》中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情感变化是以乐始以乐终,那么《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绪在悲恐之后的发展是怎样的?
  (首先明确“我知之矣”中的“之”指的是鹤乃道士所化。道士笑而不答意味着什么)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
  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
  Q: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为您推荐

清掐丝珐琅赤壁图扁壶②

  【名称】清掐丝珐琅赤壁图扁壶   【类别】   【年代】十八世纪中後期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   【简介】   高:46.0公分,宽:38.0公分。   铜胎,筒颈,削肩,双耳,椭圆形卧足,腹扁圆。颈..

赤壁游故事笺②

  【名称】 赤壁游故事笺   【类别】中国传统名笺   【文物原属】宫廷御用   【文物现状】现藏   【简介】   长:130cm,宽:31.5cm。   为皮料印花纸,由数张褙厚,表层施粉,呈米色。纸面印宋代文学故事--“赤..

赤壁②

【一.旅游景点】  赤壁有和两处。其中文赤壁在省市境内,因苏轼《赤壁赋》而得名。武赤壁在湖北省境内。   湖北省赤壁市境内赤壁旅游区由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三山组成。〖1.1赤壁简介〗  遗址是由3座小山组成..

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②

金武元直赤壁图②

【名称】金武元直赤壁图   【类别】中国   【年代】金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   【简介】   图卷,纸本,水墨画。   纵:50.8 公分,横:136.4 公分。   本幅无名款,作者实为。武元直字善..

楷书后赤壁赋②

  此为明文徵明的《后赤壁赋》。   文徵明,初中璧,字徵明,后改字徵仲,自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人。学书刻苦,独临《干文》,日以十本。有'好古笃修,大雅君子,书名雄天下'之誉,书善行、草、真、隶诸体,尤以小楷,行书为..

青玉赤壁夜游玉山子②

  这件清乾隆青玉赤壁夜游玉山高15.1厘米,宽26.2厘米。玉山为青白色,质地内含冰花状。该玉山取材于苏轼《赤壁赋》,山崖之下水波之上,三位友人乘着蓬舟悠然赏景,还有一名小童在旁烹茶,人物的神情与大自然美妙风光都十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