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②

简介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代表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一个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对河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黛西。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二十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众望所归,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

内容简介

  尼克从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本书主人公盖茨比的豪华宅第。这里每晚都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尼克和盖茨比相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尼克对盖茨比充满探究的兴趣。探究的结果是:尼克了解到盖茨比内心深处有一段不了之情。
  年轻时的盖茨比并不富有,他是一个少尉军官。他爱上了一位叫黛茜的姑娘,黛茜对他也情有所钟。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似是偶然却也是必然,黛茜因此和他分手,转而与一个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结了婚。黛茜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汤姆另有情妇。物欲的满足并不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盖茨比痛苦万分,他坚信是金钱让黛茜背叛了心灵的贞洁,于是立志要成为富翁。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他在黛茜府邸的对面建造起了一幢大厦。盖茨比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 尼克为盖茨比的痴情所感动,便去拜访久不联系的远房表妹黛茜,并向她转达盖茨比的心意。黛茜在与盖茨比相会中时时有意挑逗。盖茨比昏昏然听她随意摆布,并且天真地以为那段不了情有了如愿的结局。然而真正的悲剧却在此时悄悄启幕。黛茜早已不是旧日的黛茜。黛茜不过将她俩目前的暖昧关系,当做一种刺激。尼克终于有所察觉,但为时已晚。一次黛茜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开车,偏偏轧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戴西,承担了开车责任,但戴西已打定主意抛弃盖茨比。在汤姆的挑拨下,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了牺牲品。盖茨比至死都没有发现黛茜脸上嘲弄的微笑。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美丽梦想,而黛茜作为他理想的化身,却只徒有美丽的躯壳。尽管黛西早已移情别恋,尽管他清楚地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却仍不改初衷,固执地追求重温旧梦然。人们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黛茜和她丈夫此时却早已在欧洲旅行的路上。不了情终于有了了结。尼克目睹了人类现实的虚情寡义,深感厌恶,于是怀着一种悲剧的心情,远离喧嚣、冷漠、空洞、虚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故乡。

作者简介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 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属于迷惘的一代,是“浮躁的20年代”(the roaring 20s)的代言人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商人家庭。原名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兹杰拉德。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未毕业就退学。1917年入伍,次年升为中尉军官,1919年退伍,在一家商业公司当抄写员,业余致力于创作。他的创作倾向与“迷惘的一代”相似,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年轻的一代对美国所抱的理想的幻灭。
  192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一举成名,声名远播。小说出版后他与珊尔达·赛瑞结婚。珊尔达对他的生活与创作影响很大,他的小说里许多女主人公都有她的面影。以后又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姑娘们与哲学家们》(1921)和《爵土时代的故事》(1922)。1925年,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不起的盖茨比》表现了“美国梦”的幻灭。这部小说谴责以托姆为代表的美国特权阶级自私专横,为所欲为,以同情的态度描写了盖茨比的悲剧,并指出他的悲剧来自他对生活和爱情的幻想,对上层社会人物缺乏认识。1934年菲茨杰拉尔德出版了另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夜色温柔》,成功地表现了上层资产者的自私与腐化,对主人公的沉沦满怀同情。但评论界对它反应冷淡。1936年菲茨杰拉尔德在病中写了自传《崩溃》。后来以好莱坞一个电影导演为主人公创作长篇小说《最后的一个巨头》,没有完成,他就去世。遗稿由他的朋友、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整理出版(1941)。
  他也是美国著名编剧。1922年他的小说《美女和被诅咒的人》被拍成电影;1925年出版了《伟大的盖茨比》,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49、1974年两次被派拉蒙公司拍摄成电影。进入30年代,他在好莱坞担任编剧,1938年改编的《生死同心》是他唯一一部在片头上挂名的电影。其它创作或改编的主要作品有《女人》、《乱世佳人》、《居里夫人》、《我最后一次看到巴黎》、《绮梦初艳》等。1936年他开始写最后一部小说《最后一个大亨》,但未能完成。1940年12月去世,年仅44岁。他和专栏作家希拉的爱情,1959年被拍摄成电影《痴情恨》。

书摘1

  在我年轻心性未定之时,父亲曾给我一些忠告,他们后来一直在我心里翻腾着。 “当你批评人的时候,只要想一想,世上的人都没有你那么幸运呢! 他的话就说到这里,由于我们一向非常有默契,所以我明白,话的内涵远比表面深长,他的教诲使我养成事事含蓄的态度,因此,许多脾气古怪的人,乐于与我接近,可也就把我陷在一堆麻烦之中。 一个正常的人要是带有这么一点性情,一下子就能被人查觉出来,紧贴着你不放。所以我在大学的时候,常被冤枉成“小政客”,因为总有一些素昧平生者,向我倾诉他们的心声,想躲都躲不开。每当对方的暗示到了嘴边,要倾吐的时候,我就装睡、故作心不在焉或顾左右而言他,瞎掰几句俏皮话。因为年轻人所倾诉的秘密——至少他们自认为是秘密——老是那一套,而且故弄玄虚,说的闪闪躲躲的。 对这些现象,不轻率加以评断的态度,就代表着对事情本身还抱持了希望。父亲一再说明,人各自成长的过程,形成独特的天赋——我这么说,似乎显露出我自负的一面,所以,我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谦和待人,以免失了分寸。 我虽然这么突显自己,但不能不承认宽容是有限度的。一个人的行为基础,犹如坚硬的石头也罢,像烂湿的泥塘也罢,一但超过了限度,我也就不管它什么基础了。去年秋天,我从东部回来以后,我就觉得应该呼吁全世界的人,永远恪守道德观念。我再也不愿享有倾听别人内心秘密的特权,让别人视我为知己了。 可是我这种举动,对于盖茨比——这本书的主人翁却是例外,因为他代表了我们鄙视的一切。如果人的性格就是一连串迷人的姿势所造成的,那么,盖茨比确实与众不同。他对人生的期待、灵敏的像一具最精密的地震仪,万里之外的微颤也测得出来。这种感应力和所谓的“创造性的特质”完全是两回事。有这样的超凡能力,方有人生的“希望”。像他那种热狂、乐观、浪漫地期待人生的人,我从没见过,世上再也找不着第二个。盖茨比一生的最后结局颇为圆满,人们也祈祷他有那样的收场。至于他如梦境般一生中,所飘浮的一些尘污,就暂时不必理会了,因为生命里,所有的悲哀或得意都是那么短暂。 我们卡拉威家,祖孙三代都是中西部大城的望族,来自苏格兰伯克莱地区,家境富裕。我们这一血系,实际是由叔祖父传下来的,他于18引年移居美洲,南北战争时,找了一个替身参战,我父亲所承接下来的五金批发生意,就是他当时开创的。我从未见过叔祖父,据说我很像他,父亲办公室墙上挂着那幅容貌倔强的画像,已足以证实。1915年我毕业于耶鲁大学,晚我父亲25年。不久,我参加了因日耳曼民族企图大迁移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大战,可真够痛快淋漓,退伍返乡以后,我还一直不能安下心来。如今,中西部已不再是世界最温馨的地方,战后归来,它一变为宇宙的穷乡僻壤了。因此,我决定到东部发展,去学做股票生意,因为我认识的人,似乎都在做这一行,也不在乎多我一个。叔伯、婶母、伯母讨论良久,好像替我在找一所最好的中学似的那么认真,最后,他们才庄严而犹豫的说:“嗯!就这样吧!”父亲也答应资助我一年。几经耽搁,我终于在1922年春季到了东部——当时,我以为将永远定居这里了。 在城市居住,最实际的方法是租用公寓,可是那时候天气已很燠热,我又才从浓荫蔽天的家乡出来,所以当办公室里有一位青年人提议在近郊找个房子同住,我欣然接受。他找到一间饱经风霜吹打的平房,八十块钱一个月,可是在最后的一刻,公司调派他到华盛顿去,我只好一个人住下。跟我同住的有一只小狗——它没跑掉以前,跟我厮混过几天、一辆道奇牌的旧车,跟一位喜欢喋喋不休的芬兰籍女仆,她替我整理床铺,做早饭,还站在电炉前唠叨一些芬兰人的处世智慧。 头几天,我感到有些寂寞,直到有一天我在街上散步,一个外地人拦住我问路。 “到西蛋镇,怎么走?”他无助地问道。 我告诉了他,就从那一瞬间开始,我再也不觉得孤单了。像本地人一般,我有了替人向导的机会,因为能指点人家道路了。他无意中给了我做一个“邻居”的权利,成了道地的本地人。 ……

书摘2

  “你是说你爱上了贝克小姐吗?”
  “不是,老兄,我没有。可是承蒙贝克小姐答应我跟你谈这件事。”
  我一点儿也不知道“这件事”是指什么,但是我兴趣不大,倒觉得厌烦。我请贝克小姐喝茶,并不是为了谈论杰伊·盖茨比先生。我敢肯定他要求的一定是什么异想天开的事,有一会儿工夫我真后悔当初不该踏上他那客人过多的草坪。
   他一句话也不说了。我们离城越近他也越发矜持。我们经过罗斯福港,瞥见船身有一圈红漆的远洋轮船,又沿着一条贫民区的石子路急驰而过,路两旁排列着二十世纪初褪色的镀金时代的那些还有人光顾的阴暗酒吧。接着,灰烬之谷在我们两边伸展出去,我从车上瞥见威尔逊太太浑身是劲在加油机旁喘着气替人加油。
  汽车的挡泥板像翅膀一样张开。我们一路给半个阿斯托里亚带来了光明——只是半个,因为正当我们在高架铁路的支柱中间绕来绕去的时候,我听到了一辆机器脚踏车熟悉的“嘟——嘟——劈啪”的响声,随即看到一名气急败坏的警察在我们车旁行驶。
  “好了,老兄,”盖茨比喊道。我们放慢了速度。盖茨比从他的皮夹里掏出一张白色卡片,在警察的眼前晃了一下。
  “行了,您哪,”警察满口应承,并且轻轻碰一碰帽檐。“下次就认识您啦,盖茨比先生。请原谅我!”
  “那是什么?”我问道, “那张牛津的相片吗?”
  “我给警察局长帮过一次忙,因此他每年都给我寄一张圣诞贺片。”
  在大桥上,阳光从钢架中间透过来在川流不息的车辆上闪闪发光,河对岸城里的大楼高耸在眼前,像一堆一堆白糖块一样,尽是出于好心花了没有铜臭的钱盖起来的。从皇后区大桥看去,这座城市永远好像是初次看见一样,那样引人入胜,充满了世界上所有的神秘和瑰丽。 一辆装着死人的灵车从我们身旁经过,车上堆满了鲜花,后面跟着两辆马车,遮帘拉上了的,还有几辆比较轻松的马车载着亲友。这些亲友从车子里向我们张望,从他们忧伤的眼睛和短短的上唇看上去他们是东南欧那带的人。我很高兴在他们凄惨的出丧车队中还能看到盖茨比豪华的汽车。我们的车子从桥上过布莱克威尔岛的时候,一辆大型轿车超越了我们的车子,司机是个白人,车子里坐着三个时髦的黑人,两男一女。他们冲着我们翻翻白眼,一副傲慢争先的神气,我看了忍不住放声大笑。
  “我们现在一过这座桥,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了,”我心里想, “无论什么事都会有”
  因此,连盖茨比这种人物也是会出现的,这用不着大惊小怪。
  炎热的中午。在四十二号街一家电扇大开的地下餐厅里,我跟盖茨比碰头一起吃午饭。我先眨眨眼驱散外面马路上的亮光,然后才在休息室里模模糊糊认出了他,他正在跟一个人说话。
  “卡罗威先生,这是我的朋友沃尔夫山姆先生。”
  一个矮小的塌鼻子的犹太人抬起了他的大脑袋来打量我,他的鼻孔里面长着两撮很浓的毛。过了一会儿我才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发现了他的两只小眼睛。

媒体推荐

  ...his finest novel, sensitive and symbolic treatment of themes of contemporary life related with irony and pathos to the legendry of the American dream.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菲茨杰拉德)最好的小说,该书敏锐地抓住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并以象征手法展现了“美国梦”传奇之下的嘲讽及悲怅。
  ——《牛津美国文学词典》
  ...the first step that American fiction has taken since Henry James, because Fitzgerald depicted the extolled grandest and
  most boisterous, reckless and merry-making scene.
  ——T.S.Elliot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因为菲茨杰拉德在其中描写了宏大、熙攘、轻率和寻欢,凡此种种,曾风靡一时。
  ——T.S.艾略特
  F.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
  American short-story writer and novelist famous for his depictions of the Jazz Age (the 1920s), his most brilliant novel being The Great Gatsby (1925). His private life ... in both America and France, became almost as celebrated as his novel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
  美国小说家,以其对爵士时代(20世纪20年代)的描绘而著称。代表作为1925年问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他在美国和
  法国的私生活几乎与他的小说一样为人乐道。
  ——《大英百科全书》
  20世纪流传最广、最为人钦佩的美国小说。
  ——克罗蒂亚·皮埃罗庞:《纽约人》
  现在我们拥有了一部美国杰作:粗糙的水晶被磨成真正的钻石。
  ——詹姆斯·迪克
  篇章安排精巧至极,没人能想出比这更好的构思了。
  ——H.L.门肯
  当菲茨杰拉德处于他创作颠峰之际,他把对社会百态的了解化为了文字(他既是社会的批判者,也是社会的牺牲品),至少成就了一部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
  ——E.L.多克特罗:《民族》
  一本奇特的书。神秘而光辉闪耀的故事。他写得很美——他风格如此,因为他落笔自然,对形式的把握臻于极至。
  ——艾德文·克拉克:《纽约时报书评》

为您推荐

远大前程②

  一、书籍   《远大前程》(又名《》)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是他比较晚期的作品。狄更斯经历了丰富的人间生活后,对人,对周围环境,对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所有他成熟的思想认识都汇总在《远大前程》一书中。..

此去经年②

  【词语】:此去经年   【注音】:cǐ qù jīng nián   【释义】:去:离去;经:过。   【此去经年】: 就此离去过了一年又一年。比喻回味曾经的意味。   【出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温暖的弦②

【书 名】  《温暖的弦》【作 者】  笔名:安宁【内容简介】  【文案】   曾经的开始,曾经的结束   然后的重逢,然后的爱恨交织   他用尽了一切心机将她诱入一张网中   因为,他曾经指着她发誓   要让她自..

如果微笑②

李娃传②

【唐代传奇《李娃传》】  《李娃传》又称《汧国夫人传》,此小说为中的名篇,作者。   白行简,字退之,太原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之弟.〖故事简介〗  公子赴京应试,与名妓相爱,几乎被其父鞭挞至死。后流落街头,得李娃救护督..

点绛唇②

【词牌简介】  点绛唇,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词律》认为,上阕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声,“作平则不..

欧也妮·葛朗台②

  :(法)著,译   :10位[7500786425]13位[9787500786429]   :   出版日期:2007-8-1   定价:¥7.00元内容提要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过去在我国中小学生中大概是“耳熟能详”的。几十年前,它被认为是揭露资本主义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