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说《在人间》
1.1、经典名著
《在人间》是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高尔基《人生三部曲》之一。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去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在小说,作者不只是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们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体现劳动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广泛深刻地再现了广大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结,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1.2、作者风采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也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于1868年3月28日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即今高尔基城),父亲是细木工。他4岁丧父,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0岁时外祖父因遭火灾而破产,他便被抛到“人间”,开始了自谋生路的流浪生涯。16岁到喀山,原想上大学,结果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在那里,他接触了进步青年的革命团体,并阅读了《》、《资本论》等著作。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之歌》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1902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
他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在人间》、《》中。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从此登上文坛。1901年发表《》,标志着高尔基创作的新发展。主要作品还有《》、《》、《最后的一代》。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主席。1936年6月18日病逝。
1.3、荧屏再现
影片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由苏联电影制片厂1939年出品。
从这部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俄国十月革命前普通人民广阔而复杂的多面生活。银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既表现了生活的残酷,人们精神的压抑,小市民卑微愚昧的面貌,又表现了人的纯洁、质朴、善良的本性,以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影片曾获1941年度苏联国家奖金.
高尔基的名著,高尔基(1868-1936年),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文学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在人间》是这套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讲述的是少年高尔基走进社会,工作(实际上是童工)之后的种种丰富多彩的经历。高尔基十来岁就开始到鞋店做学徒,后来又到轮船上做洗碟工,到一个绘图员亲戚家做助手兼佣人,到圣品店做店员,在建筑包工头手下做助手,并相继接触了一些上层人物,看到了许许多多或美或丑、或奸或愚的社会现象。高尔基通过回忆他少年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的种种社会现象。
1.4、在人间 简介
《在人间》不仅是作者童年时代的自传,不仅是一个少年的生活史,而且也是一个时代艺术性的史册,反映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段手工业的瓦解过程。阿瘳沙的外祖父卡希林一家的破产,就是俄国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真实写照。 小说描述了普通人的困苦生活和他们日常的苦闷,显示出这个少年对这种生活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了。从而创造出一个能干、求知欲很强的少年的活生生的形象。书中真实地描写了人民下层的严峻的、阴暗的生活,也描述这个来自下层的少年建立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观。这部自传小说获得了进步的社会活动家的好评。亚美尼亚作家希尔万扎杰认为这部小说具有全人类的意义。1.5、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匠。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1895年发表的。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1902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1906年,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母亲》发表了。在世界文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的历史时期。同年,在美国写了描写工人暴动的剧本《》,它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剧作之一。1906―1913年,高尔基因沙皇政府的迫害,侨居意大利,成为一个政治流亡分子。1907年春,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从此,他和列宁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1911―1913年间,写了故事集《意大利童话》。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 1913年高尔基回到祖国,主持《真理报》文艺栏,从事文化组织工作和文学活动。1916年,发表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1922年发表第三部《我的大学》。十月革命胜利后,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1936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1934年,在高尔基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高尔基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2、电视剧《在人间》
2.1、基本资料
剧 名:《在人间》又 名:《》
集 数:32集
年 份:2007年
出品人: 娄晓曦
总监制:
制片人: 边晓军
发行人:马长瑜 伊钦华
编 剧:
导 演:
出品方:北京华谊兄弟娱乐投资有限公司
2.2、主要演员
饰黎小军饰甘 露
饰查建英
饰秦 倩
善 婷饰伊沙贝拉
饰邱 琼
饰黎 昂
饰边大妈
宗 平饰冯团长
饰徐健博
饰甘妈妈
2.3、剧情介绍
踏上北京,黎小军一眼见得来到面前的是父亲黎昂和妹妹晓伍,不祥的预感扑面而来。他问,妈妈呢?我妈呢!
晓伍失声哭出来。
这一夜,黎小军没回家。家,是甘家胡同?是部队大院?是八号院?是美国?
林子来了,这是他的发小,也是他的难友,更是他的兄弟。林子陪黎小军来到他母亲的墓碑前,林子知道,小军需要跟母亲倾诉。
坐在母亲墓碑旁的黎小军想到的是收养自己三年的甘妈妈;是在自己穷困潦倒时给自己饭吃的居委会边妈妈……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父亲,一个老军人,被一纸调令派往三线。母亲,一位工厂的厂长正在面临批斗。于是,她被母亲送到了工人甘梨花家,她叫甘梨花——甘妈妈。甘梨花的女儿——甘露,她比黎小军小一岁,甘露叫他小军哥。
送别父亲那天,父亲说:“男人这辈子要过很多坎儿,没有人替你扛,万事靠自己。”父亲的这句话,伴随黎小军走过了一个个沟沟坎坎……”
母亲送黎小军去当兵,于是他不得不和甘露天各一方。 随着甘露下乡到甘肃,不同的生活却在不知觉中将他们拉开距离,但那块甘露倾尽所有,走出四十里的山路给他买下的宝石花的手表,黎小军始终珍藏着。
黎小军复员了,甘露追回北京。但黎小军知道青年点有个叫安在良的男孩儿四年一直在追求甘露。男人的自尊、母亲的反对、他犹豫了,残剩的相思已经不足以使他们下定决心,将彼此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甘露选择了离开。
之后,黎小军有了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结识了一位相貌艳丽的女护士秦倩,但一场为了秦倩的械斗,他和林子被判三年劳改并失去了公职,家人和他断绝了亲属关系。
狱囚的黎小军病了,得了肝炎,狱医崔大夫给他出示了保外就医的证明。
无家可归,没有生活来源,黎小军住到了父亲单位分给他的一间平房里。在这里,他认识了居委会的边妈妈,边妈妈说:“从我做起,家里吃饭就给黎小军匀一碗,下饺子就给黎小军拨几个,烙饼就给黎小军剩一张,让他感觉到我们甘家口八号院居民委员会的温暖。”
这期间,黎小军遇到了查建英,部队文工团的歌唱演员。那是一个囚犯不能去爱一个革命军人的年代,黎小军为此再次被送回监狱。但随后的旧病复发,在崔大夫的帮助下,黎小军再次保外就医,查建英无微不致的关爱他,那是一段充满愧欠感的爱情,而这一切又让查建英感到莫名的不安,他们互相都活在了不安中……
生活难道注定就是这样的沟沟坎坎,周而复始吗?无望的黎小军永远带着的是那块宝石花的手表,茫然地漫步在北京的街头,直到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请求帮助的伊莎贝拉,一个患有慢性绝症的美国女人。
也许是他那善良信诺体贴忧郁的一系列品德打动了伊莎贝拉,她认定了这是一位能够陪伴自己走完生命最后岁月的伴侣,她对他不求回报,一往情深……
黎小军接受了伊莎贝拉,也许是为了摆脱,摆脱已经经历着的一切,他出国了。
父亲不能原谅他的这种行为,家,离他更远离了。
在与伊莎贝拉的接触中,他感受到了亲情,学会了关爱别人。他开始懂得了像甘妈妈和边妈妈她们的母爱。为满足伊莎贝拉的心愿他与她结合了,陪伴她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
当雨过天晴,黎小军和林子踏上回家的归途……他开始寻找善待生命的出口,他把自己余生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经常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