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②

小说毁灭

  作者:法捷耶夫
  ·内容提要·
  夏秋之间,员莱奋生领导的一支游击队活动在西伯利亚滨海苏昌地区。
  一天,莱奋生派矿工出身的传令兵莫罗兹卡去送信。莫罗兹卡本想去军医院看望妻子瓦丽亚,因而有些不乐意。但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意执行。送信途中,莫罗兹卡救了一个被白匪军打伤的年轻人密契克,将他送往军医院。归途中,莫罗兹卡偷了田里的瓜。莱奋生召开大会对他进行教育。
  不久,莱奋生接到游击队的信,得知游击队主力在城里受到日军袭击,伤亡惨重。后来派往城里的队员又带回上级的指示: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必须保存部队的实力,“因为将来要以它们为核心”。莱奋生明白,他们应尽一切力量把这支部队作为战斗单位保存下来,于是他向队员们发出准备转移的命令。
  密契克在医院时,瓦丽亚对这个“”产生了,密契克也爱上了她,但又不敢向她表白。莫罗兹卡为此事同妻子吵架。他要求调回杜鲍夫的矿工排,决心今后做一名好战士。密契克伤愈出院后被分配到库勃拉克排,队员们他的习气。他在外表上虽然逐渐变得跟大伙一样,但思想深处仍和大家。
  莱奋生眼见形势日益严重,组织一次夜间紧急集合,以检查战备的情况。这时,乌苏里江一带已被敌人占领,日军的侦察兵多次同莱奋生的巡逻队遭遇,莱奋生只好把部队撤到森林里隐蔽。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且战且退,由150人减员到120人。英勇的游击队员麦杰里察外出侦察时不幸被俘,惨遭杀害。莱奋生率领部队赶来,击退了哥萨克骑兵连,占领了村子。半夜,集中优势兵力前来袭击,游击队仓皇撤回,但敌人跟踪追击,沼泽地又挡住了游击队的去路,情况十分危急。这时,莱奋生高举火把走在队伍的前面,指挥队员们砍下柳条树枝,在沼泽地上铺路,使部队突围脱险。
  在通往士陀一瓦卡的大道上,已疲惫不堪的游击队又一次遇到敌人的伏击。被派担任巡逻任务的密契克在发现敌人后私自逃跑了,紧跟在他后边的莫罗兹卡发现敌情后却鸣枪报警,当即被敌人打死。莱奋生率领队员们奋力战斗,终于摆脱了敌人,来到大路边的打麦场旁。这时,全队只剩下19个人了。
  莱奋生默默地扫视了一下远处打麦场上的人们,他想,他应该很快地把打麦场上的这些人变成自己人,就像默默地跟在他身后的18个人一样。他想:他必须活着,并且尽自己的责任。
  ·作品赏析·
  《毁灭》不仅描述了游击队的战斗,而且着重描绘了游击队员精神上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曾这样概括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在国内战争中进行着人材的精选,一切敌对分子都被革命扫除掉,一切不能从事真正革命斗争的人和偶然落到革命阵营里来的人,都要被淘汰,而一切从真正的革命根基里、从千百万人民群众里生长起来的人,都要在这个斗争中得到锻炼、成长和发展”,在革命中进行着“人的最巨大的改造”①。作者对小说的人物形象体系和情节结构的安排,都为揭示这一主题思想服务。
  ①法捷耶夫:《和初学写作者谈谈我的文学经验》,见《三十年间》第90页,苏联作家出版社。侦察时落入敌人手中,始终保持着大无畏的精神。他受尽折磨,但只字未吐,牺牲前还赤手空拳地同敌人作拼死的搏斗。这些形象表明:正是革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着历史,他们不惜流血牺牲以保证革命取得胜利,同时他们也在斗争中受到锻炼,获得新生。
  《毁灭》描写了为革命所唤醒的人民大众——矿工和农民出身的游击队员,塑造了许多感人的艺术形象。他们是革命的根基,为革命出生入死,对革命一片忠心。矿工杜鲍夫、冈恰连柯、莱奋生的助手巴克拉诺夫、牧人麦杰里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矿工排排长杜鲍夫体现了的本色——自觉的性、精神和阶级自豪感。他所率领的矿工排成为莱奋生游击队的核心。在战斗中,哪里的任务最艰巨,他们排就出现在哪里。这个排的成员、爆破手冈恰连柯机智勇敢,有高度的觉悟,曾用地雷炸毁敌人的军用列车,并帮助莫罗兹卡走上正确的道路。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表现得极为充分。菜奋生的助手巴克拉诺夫是革命青年的代表,他天真、勇敢,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到小说结尾时已经成熟起来。莱奋生就是受到他的启发才率领队伍冲出敌人包围的。牧人麦杰里察是一个有着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形象。他在
  游击队队长莱奋生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在游击运动及人的改造过程中的领导作用。作者没有把他写成理想的英雄,而写成平凡的人。论外表,他没有魁梧的身躯,他也没有完成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是优秀的指挥员和教育者。为了战胜敌人,他在战斗环境中对队员们进行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觉悟。他通过对莫罗兹卡偷瓜事件的处理,培养了游击队员的纪律性,同时,也密切了军民关系。
  莱奋生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自从他接到战略转移的命令之后,就坚决执行上级指示,及时做出转移的决定,进行有准备、有秩序的转移。在游击队陷入沼泽地的紧急关头,他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出色的组织才能,手持火把出现在人群中,队员们被他组织起来,在沼泽地上般地铺出了一条路,终于把队伍从毁灭中救了出来。小说末尾,队伍只剩下19人,莱奋生觉得他们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他虽因失去助手巴克拉诺夫和其他同志而伤心落泪,但看到远处打麦场上的人们,就想到要很快使他们成为自己人,吸引他们参加革命。
  在小说中,菜奋生是一位威严、冷静的队长,又是一个内心充满阶级友爱的人。书中动人地描绘了莱奋生夜间查岗的场面。他“悄悄地在篝火中间穿过”,发现值班人在出神,“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在沉思,脸上露出善良的、孩子般的笑意”。,他把“脚步放得更轻”、“走起来更小心”,为的“是怕把值班人脸上的微笑掠走”。苏联作家在20年代刻画先进人物时,谁也没有像法捷耶夫那样把严峻与温柔巧妙地结合在一个人物身上,谁也不曾像他那样细腻地表现共产党员丰富的精神世界。
  莱奋生是早期苏联文学中最成功的共产党员形象之一。法捷耶夫克服了20年代许多作家对群众自发性的歌颂以及他们在描写党员形象时表现的公式化、概念化等。他描写了莱奋生作为领导者、教育者的作用,同时也充分揭示了莱奋生的精神面貌和世界,使这一形象显得生动而丰满。
  莫罗兹卡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为新人的过程。他最初是具有浓厚农民意识的矿工,在他身上存在着不守纪律、偷东西、、等许多缺点。他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小说最后,他担任前哨侦察,遇到了敌人的。在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头,他丝毫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只想到应该向同志们报警。为了使同志们得救,他毫不犹豫地献出了生命。
  与莱奋生和莫罗兹卡的形象相对立的,是最终叛变革命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密契克的形象。这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怀着浪漫主义的幻想参加了。他虽然置身于火热的革命中,内心向往的却是安逸、舒适的生活,后来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惜断送曾搭救过他的莫罗兹卡和其他游击队员。之后,他还打算扮演一个受难者的英雄角色,想自杀。不过,密契克最爱的毕竟“还是他自己”,于是他“赶快把手枪藏进衣袋”。在这里,作者彻底撕下了这个叛徒的假面具。
  末尾,作者描绘了一幅寓意性的画面。莱奋生的部队在又一次摆脱敌人的追击后走出森林,在他们眼前“呈现出大片高高的青天和阳光照耀着、四面都是的、收割过的、鲜明的棕黄色的田野”。远处打麦场上,劳动的人群在快乐、热闹地忙碌着。这个画面象征着革命的光明远景。打麦场上的人们将是革命的生力军。因此,小说没有给人留下凄惨的形象,却使人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
  《毁灭》是早期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同的《》、的《》一起被称为20年代文学中3部“式”的作品。

朱自清《毁灭》

  六月间在杭州。因湖上三夜的畅游,教我觉得飘飘然如轻烟,如浮云,丝毫立不定脚跟。当时颇以诱惑的纠缠为苦,而亟亟求毁灭。情思既涌,心想留些痕迹。但人事忙忙,总难下笔。暑假回家,却写了一节;但时日迁移,兴致已不及从前好了。九月间到此,续写成初稿;相隔更久,意态又差。直到今日,才算写定,自然是没劲儿的!所幸心境还不会大变,当日情怀,还能竭力追摹,不至很有出入;姑存此稿,以备自己的印证。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九日晚记
  踯躅在半路里,
  垂头丧气的,
  是我,是我!
  五光吧,
  十色吧,
  罗列在咫尺之间:
  这好看的呀!
  那好听的呀!
  闻着的是浓浓的香,
  尝着的是腻腻的味;
  况手所触的,
  身所依的,
  都是滑泽的,
  都是松软的!
  靡靡然!
  怎奈何这靡靡然?——
  被推着,
  被挽着,
  长只在俯俯仰仰间,
  何曾做得一分半分儿主?
  在了梦里,
  在了病里;
  只差清醒白醒的时候!
  白云中有我,
  天风的飘飘,
  深渊里有我,
  伏流的滔滔;
  只在青青的,青青的土泥上,
  不曾印着浅浅的,隐隐约约的,我的足迹!
  我流离转徙,
  我流离转徙;
  脚尖儿踏呀,
  却踏不上自己的国土!
  在风尘里老了,
  在风尘里衰了,
  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
  几堆黑簇簇的影子!
  幻灭的开场,
  我尽思尽想:
  “亲亲的,虽渺渺的,
  我的故乡——我的故乡!
  回去!回去!”
  虽有茫茫的淡月,
  笼着静悄悄的湖面,
  雾露蒙蒙的,
  雾露蒙蒙的;
  仿佛的群山,
  正安排着睡了。
  萤火虫在雾里找不着路,
  只一闪一闪地乱飞。
  谁却放荷花灯哩?
  “哈哈哈哈~~~” “吓吓吓~~~”
  夹着一缕低低的箫声,
  近处的也便响了。
  是被摇荡着,
  是被牵惹着,
  说已睡在“月姊姊的臂膊”里了;
  真的,谁能不飘飘然而去呢?
  但月儿其实是寂寂的,
  萤火虫也不曾和我亲近,
  欢笑更显然是他们的了。
  只有箫声,
  曾引起几番的惆怅;
  但也是全不相干的,
  箫声只是箫声罢了。
  摇荡是你的,
  牵惹是你的,
  他们各走各的道儿,
  谁理睬你来?
  横竖做不成,
  缠绵有些什么!
  孤另另的,
  冷清清的,
  没味儿,没味儿!
  还是掉转头,
  走你自家的路。
  回去!回去!
  虽有雪样的衣裙,
  现已翩翩地散了,
  仿佛清明日子烧剩的白的纸钱灰。
  那活活像小河般流着的双眼,
  含蓄过多少意思,蕴藏多过少话句的,
  也干涸了,
  干到像烈日下的沙漠。
  漆黑的发,
  成了蓬蓬的秋草;
  吹弹得破的面孔,
  也只剩一张褐色的蜡型。
  况花一般的笑是不见一痕儿,
  珠子一般的歌喉是不透一丝儿!
  眼前是光光的了,
  总只有光光的了。
  撇开吧。
  还撇些什么!
  回去!回去!
  虽有如云的朋友,
  互相夸耀着,
  互相安慰着,
  高谈大笑里
  送了多少的时日;
  而饮啖的豪迈,
  游踪的密切,
  岂不像繁茂的花枝,
  赤热的火焰哩!
  这样被说在许多口里,
  被知在许多心里的,
  谁还能相忘呢?
  但一丢开手,
  事情便不同了:
  翻来是云,
  覆去是雨,
  别过脸,
  掉转身,
  认不得当年的你!——
  原只是一时遣着兴罢了,
  谁当真将你放在心头呢?
  于是剩了些淡淡的名字——
  莽莽苍苍里,
  便留下你独个,
  四周都是空气罢了,
  四周都是空气罢了!
  还是摸索着回去吧;
  那里倒许有自己的弟兄姊妹
  切切地盼望着你。
  回去!回去!
  虽有巧妙的玄言,
  像天花的纷坠;
  在我双眼的前头,
  渺渺如轻纱的憧憬——
  引着我飘呀,飘呀,
  直到三十三天之上。
  我拥在五色云里,
  灰色的世间在我的脚下——
  小了,更小了,
  远了,几乎想也想不到了。
  但是下界的罡风
  总归呼呼地倒旋着,
  吹人我丝丝的肌里!
  摇摇荡荡的我
  倘是跌下去呵,
  将像泄着气的轻气球,
  被人践踏着顽儿,
  只馀嗤嗤的声响!
  况倒卷的罡风,
  也将像三尖两刃刀,
  劈分我的肌里呢?——
  我将被肢解在五色云里;
  甚至化一阵烟,
  袅袅地散了。
  我着,
  “念天地之悠悠”……
  回去!回去!
  虽有饿着的肚子,
  拘挛着的手,
  乱蓬蓬秋草般长着的头发,
  凹进的双眼,
  和软软的脚,
  尤其灵弱的心,
  都引着我下去,
  直向底里去,
  教我抽烟,
  教我喝酒,
  教我看女人。
  但我在迷迷恋恋里,
  虽然混过了多少时刻,
  只不让步的是我的现在,
  他不容你不理他!
  况我也终于不能支持那迷恋人的,
  只觉肢体的衰颓,
  心神飘忽,
  便在迷恋的中间,
  也潜滋暗长着哩!
  真不成人样的我
  就这般轻轻地速朽了么?
  不!不!
  趁你未成残废的时候,
  还可用你仅有的!
  回去!回去!
  虽有死仿佛像白衣的小姑娘,
  提着灯笼在前面等我,
  又仿佛像黑衣的力士,
  擎着铁锤在后面逼我——
  在我烦忧着就将降临的败家的凶惨,
  和一年来骨肉间的仇视,
  (互以血眼相看着)的时候,
  在我为两肩上的人生的担子,
  压到不能喘气,
  又眼见我的收获
  渺渺如远处的云烟的时候;
  在我对着黑绒绒又白漠漠的将来,
  不知取怎样的道路,
  却尽徘徊于迷悟之纠纷的时候:
  那时候她和他便隐隐显现了,
  像有些什么,
  又像没有——
  凭这样的不可捉摸的神气,
  真尽够教我向往了。
  去,去,
  去到她的,他的怀里吧。
  好了,她望我招手了,
  他也望我点头了。……
  但是,但是,
  她和他正都是生客,
  教我有些放心不下;
  他们的手飘浮在空气里,
  也太渺茫了,
  太难把握了,
  教我怎好和他们相接呢?
  况死之国又是异乡,
  知道它什么土宜哟!
  只有在生之原上,
  我是熟悉的;
  我的故乡在记忆里的,
  虽然有些模糊了,
  但它的轮廓我还是透熟的,——
  哎呀!故乡它不正张着两臂迎我吗?
  瓜果是熟的有味;
  地方和朋友也是熟的有味;
  小姑娘呀,
  黑衣的力士呀,
  我宁愿回我的故乡,
  我宁原回我的故乡;
  回去!回去!
  归来的我挣扎挣扎,
  拔烟尘而见自己的国土!
  什么影像都泯没了,
  什么都了;
  摆脱掉,
  还原了一个平平常常的我!
  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
  我再低头看白水,
  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
  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
  打上深深的!
  虽然这些印迹是极微细的,
  且必将磨灭的,
  虽然这迟迟的行步
  不称那迢迢无尽的程途,
  但现在平常而渺小的我,
  只看到一个个分明的脚步,
  便有十分的欣悦——
  那些远远远远的
  是再不能,也不想理会了。
  别耽搁吧,
  走!走!走!
  长诗《毁灭》写于1922年末,初载1923年3月10日《小说月报》第14卷第3号,收入诗文集《踪迹》。这首著名的长诗,历来被文学史家们公认为“五四以来无论在意境上和技巧上都超过当时水平的力作”(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徘徊悲哀的情绪,挣扎向前的精神,构成了长诗的基调。这是“五四”落潮时期,朱自清和一批与他相似的知识分子心态的写照。幻想的破灭,现实的黑暗,在他们心中形成“理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的郁结,“待顺流而下罢,空辜负了天生的我,待逆流而上啊,又惭愧无力”。
  正是在这种心态之下,1922年6月朱自清和俞平伯等在杭州西湖作“湖上三夜的畅游”。迷茫的湖光山色,飘忽的精神心态,“教我觉得飘飘然如轻烟,如浮云,丝毫立不定脚跟。当时颇以诱惑的纠缠为苦,而亟亟求毁灭”。一场充满徘徊,痛苦与挣扎的自我毁灭和自我新生,在诗人的心灵深处震荡。“我不堪这个空虚,便觉得飘飘然终是不成,只有转向,才可比较安心”“转”向何处呢?“丢去玄言,专崇实际,这便是我所企图的生活”。(《信三通》)“丢去玄言,专崇实际”,既是诗人心灵的写真,也是长诗《毁灭》的主旨。
  因此,《毁灭》并非自我作践的“毁灭”,它“是呻吟,也是口令,是怯者的,也是勇者的叫声”(俞平伯《读〈毁灭〉》),是毁灭旧我,催生新我;它既是毁灭也是追求,是毁灭的告白,追求的誓言。
  然而,要把这样错综复杂的心灵历程,形诸笔端,构成诗篇,倘无整体缜密的构思,就很难铺垫成篇。朱自清认为“长诗底意境或情调必是复杂而错综,结构必是曼衍,描写必是委曲周至”。(《短诗与长诗》)这不仅是他的理论主张,也是创作实践。长诗《毁灭》把诗人心灵的一段纷繁而缠绵的情思,通过严谨而曼衍的结构,生动而形象的描绘,勾画出一幅具有世纪意义的心灵“毁灭”的图像。
  长诗用“回去!回去!”的诗行,将全诗分成8各段落。它既是长诗整体结构的连锁,也是不同层次感情递进。
  在第一段落里,作品突出描写一个在人生长途上挣扎的“我”。这是一个“踯躅在半路里,/垂头丧气的”、“流离开转徙”在“风尘”里,渴望踏上“自己的国土”,寻找“我的故乡”的“我”。他在时代浪潮面前彷徨、徘徊、颇带几分颓唐情调,但内心深处却迫切期望结束“飘忽”的生活,立定脚跟“专崇实际”。在这里,“我”的形象既有诗人的身影,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映照。
  在接下去的6个段落里,是纠缠诗人灵魂的错综复杂思绪的形象化表现。作品抒写西湖的湖光山色和诗人“孤另另的,/冷清清的”心情;用暗淡枯衰的双眸、秀发、歌喉等系列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颓唐。“虽有死仿佛像白衣的小姑娘”一段,是诗人心目中的也是全诗的一个“结子”;“黑衣的力士”,“白衣的小姑娘”,都是人生和社会各种纠缠和诱惑的意象表现。一年来,“我”看到“骨肉间仇视”的“凶惨”,被肩负着的“人生的担子”,“压到不能喘气”,当“我”“不知取怎样的道路”而“徘徊”在歧途时,“白衣”和“黑衣”的“她和他”,却在向“我”招手,诗人终于醒悟到“我宁愿回我的故乡”,为自己长久飘忽的心情找到一个落脚点。
  最后一段,是长诗的归结。经历了长久的心灵徘徊和挣扎,“我”终于“摆脱掉纠缠,/还原了一个平平常常的我!”虽然明知在“那迢迢无尽的程途”中,自己“迟迟的行步”,显得“平常而渺小”,但“欣悦”自己终于找到了落脚点和前进道路,“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正是一条,“丢去玄言,专崇实际”的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的态度,但他并没有真正找到“前进的道路。”
  长诗把“我”的错综复杂,细致委宛,却又回肠荡气的心灵历程,通过大量具体的意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毁灭》从头至尾的感情铺展,明确地告诉人们,诗人并非追求否定一切的“毁灭”,而是要“毁灭”那些的“飘忽”、“孤独”的感情“纠缠”,“徘徊”的心态和“寻求”的烦恼,并以此作为“转机”,走向“专崇实际”。
  长诗在艺术上一个特色,就是复沓手法的运用。朱自清认为“复沓是诗的节奏的重要成分”,诗歌“要得到强烈的表现,复沓的形式是有力的帮手”。(《诗的形式》)《毁灭》重在抒发心灵历程,并非讲述故事,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手法,来强化表现心灵历程的种种意象,就很难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而复沓正是这样一种贴切的艺术手法。长诗每一层次反复咏唱的“回去!回去!”强化了全诗所要表达的,“摆脱“纠缠”,寻找“归路”的主旨,而为了强化这个主旨,长诗大量地运用复沓的诗句,像“是我!是我!”“我流离转徙,我流离转徙”“我宁愿回我的故乡,我宁愿回我的故乡”等复沓诗行,无疑是起到了增强表现力的作用,即使那些“俯俯仰仰”,“摇摇荡荡”,“挣扎挣扎”,“远远远远”等复沓诗句,也在节奏和音节上起到了强化表现的功能。复沓手法的大量运用,使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显得波澜叠起,曲折委婉,有力地深化了长诗的。
  除了复沓手法的,长诗也注意具体形象的塑造,例如,为了表达在人生长途上的挣扎,象征社会恶势力的诱惑和纠缠,诗人塑造了“提着灯笼在前面等我”的“白衣小姑娘”和“擎着铁锤在后面逼我”的“黑衣力士”;为了表现社会对理想和生命的摧残,诗人塑造了“干涸”得“像烈日下的沙漠”的“双眼”,“蓬蓬的秋草”般“褐色蜡型”的“面孔”,失去了“珠子一般”声音的“歌喉”等有立体感的意象。其他像对比和排比手法的运用等,使长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而这些又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曲折复杂的心灵历程相互衬映,使《毁灭》在艺术上获得了久远的生命力。
  长诗在语言上也颇具特色,首先是口语化,它没有“五四”时期文学中常见的半文半白语言,而是真正的口语,像“翻来是云,/覆去是雨,/别过脸,/掉转身,/认不得当年的你!”“白云中有我,/天风的飘飘,/深渊里有我,/伏流的滔滔”等,都是在口语基础上的提炼,富有节奏感和内在韵律,且朗朗上口。形象化的语言,更是随处可见,例如“渺渺如轻纱的憧憬”,“黑绒绒又白漠漠的将来”,“乱蓬蓬秋草般长着的头发”等等。
  在“五四”时期的新诗坛上,并非最早的开拓者,但他的白话诗创作却“远远超过《》里的任何最好的一首”(郑振铎《五四以来文学上的争论》)。“《毁灭》在新诗坛上,亦占有很高的位置。我们可以说,这诗底风格、意境、音调是能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诗词曲以外,另标一帜的”(《读〈毁灭〉》)。因此,历来的文学史家公认,《毁灭》在意境上和技巧上都超过当时的新诗创作水平;它是充分地汲取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精华和民间歌谣的优秀传统,借鉴了外国诗歌的表现形式,,独立创新之作;它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首意境沉郁深厚,风格宛转缠绵,音调柔美凄怆的杰出长诗。
  摧毁消灭:~罪恶势力 ㄧ遭到~性打击。
  魔兽中指十圣石像车变成的一种强大的魔法单位
  暗黑破坏神中暗金护身符之一毁灭(Annihilus),属于小型护身符(Small Charm),杀死地狱超级Diablo掉落,玩家只能携带一个。
  小护身符 要求级别: 62
   1 所有技能
   10-20 点所有属性 (可变)
  四防 10-20 (可变)
   5-10% 获得经验值(可变)
  ( 此属性为 1.10 属性)

歌曲:毁灭爱情

  林冠吟
  毁灭爱情
  才能真的清醒
  隐藏住感情
  任何决定
  都随便你
  不能喜欢你
  骑不快的单车
  载满你的友谊
  实在想问一句
  停下等我行不行
  我知道你专情
  她的确是唯一
  所以玩笑一句
  你见色忘友很彻底
  我骑不快单车
  你只是加油打气
  不了解我很累
  没有力气跟着你
  汗水滑过眼睛
  只是汗水别担心
  我永远支持你
  基于坚定的友情
  毁灭爱情
  才能真的清醒
  隐藏住感情
  任何决定都随便你
  不能喜欢你
  你的微笑过于公平
  对我太好
  我很难放弃
  我毁灭爱情
  就算再不甘心
  只能欺骗自己
  最后还是省省力气
  不能带着爱拥抱你
  我们之间
  朋友而已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