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戒②

词语解释

  拼音 quànjiè
  解释 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勉励告诫,劝戒友人使勿犯严重错误。
  出处 亦作“ 劝诫 ”。 1.勉励告戒。《汉书·古今人表序》:“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 晋 范宁 《<春秋谷梁传>序》:“举得失以彰黜陟,明成败以著劝诫。”《旧唐书·皇甫鎛传》:“犹赖臣等每加劝诫,或为奏论,庶事之中,抑令通济。”2.谓劝导,教育。 王西彦 《隔膜》:“他劝戒孩子要勤劳和气,不可妄使性子。”

近义词及其解释

  劝阻 quànzǔ
  (1) [encourage and inhibit]∶鼓励和禁止
  善恶无所劝阻
  (2) [dissuade sb.from;advise sb not to]∶劝人不要做某事或进行某种活动
  你最好劝阻他别那样干
  亦作“ 劝沮 ”。 1.鼓励和禁止。《墨子·非命中》:“发宪布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劝沮。”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坚堤防以杜决溢,明褒贬以彰劝沮。”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苏文忠公墓志铭》:“公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阻。”
  2.以理相劝并阻止其做某事或进行某种活动。《明史·阉党传·焦芳》:“ 瑾 ( 刘瑾 )怒翰林官傲己,欲尽出之外,为 张彩 劝沮。”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你入过狱了,见过了死亡,即使你不能帮助我,可也不会劝阻我了!”
  讽一劝百
  发音 fěng yī quàn bǎi
  释义 讽:用委婉含蓄的言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戒。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 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后遂以“讽一劝百”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谓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示例 然~,势不自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
  劝善黜恶
  【解释】:惩罚坏人,奖励好人。同“劝善惩恶”。
  劝奖
  劝勉鼓励。《北齐书·崔暹传》:“ 暹 谢曰:‘此自陛下风化所加,大将军臣 澄 劝奖之力。’”《南史·循吏传·郭祖深》:“而郡县苛暴,不加劝奖,今年丰岁稔,犹人有饥色。” 宋 苏轼 《表忠观碑》:“甚非所以劝奖忠臣,慰答民心之义也。”
  劝进表
  魏晋六朝时篡位之君每假'禅让'﹑'受禅'之名夺取政权。当让国'诏书'下达后又故作逊让使朝臣再三上表劝其登基然后即位。此种章表多谀颂功德而归之天命。如曹丕代汉侍中刘廙等即率群臣奉表劝进。亦有外族入侵﹑皇统中断大臣上表宗室劝其即位以继承皇统者。晋愍帝为刘曜所杀刘琨等即联名上表琅邪王司马睿劝进。凡此劝登帝位的章表通称'劝进表'。
  感劝
  犹鼓动。《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七年》:“ 邹平 民 王薄 拥众据 长白山 ,剽掠 齐 济 之郊,自称知世郎,言事可知矣;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劝架
  quànjià
  [try to reconcile parties to a quarrel;try to stop people from fighting each other] 劝人停止争吵或打架
  劝人停止争吵或打架。 老舍 《骆驼祥子》二一:“ 祥子 始终没过来劝解,他的嘴不会劝架,更不会劝解两个妇人的架。” 赵树理 《三里湾》三:“人家这会真打起架来了,她还是跟 玉梅 跑去给人家劝架去。”
  劝谏
  规劝谏诤。 唐 元稹 《连昌宫词》:“ 姚崇 宋璟 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同乡有个举人 朱大径 善口劝谏了几遭,只是不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秦生》:“取琖将尝,妻苦劝谏。生笑曰:‘快饮而死,胜於馋渴而死多矣。’”
  劝学
  quànxué
  [encourage learning;urge sb. to attend school] 勉励人学习;鼓励人努力学习
  1.鼓励人努力学习。《左传·闵公二年》:“敬教劝学,授方任能。” 孔颖达 疏:“劝民学问。”《史记·儒林列传序》:“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
  2.古代官职名。犹后世之侍讲、侍读。《汉书·叙传上》:“ 伯 少受《诗》于 师丹 。大将军 王凤 荐 伯 宜劝学,召见 晏昵殿 。” 王先谦 补注引 周寿昌 曰:“此盖如后世侍讲、侍读之类。《后书·马严传》:除子 鱄 为郎,劝学省中。《杨秉传》:以明《尚书》徵入劝讲。皆是。《三国志》 蜀 尹默 、 谯周 为劝学从事,见本传。 晋 孟嘉 为劝学从事,见 嘉 传。 梁元帝 在 荆州 置劝学从事,见《玉海》。盖州郡则加从事之称。”
  劝慰
  quànwèi
  [conciliate;console;soothe] 劝说安慰
  劝解安慰。《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那 瑞虹 只是啼哭,不容亲近。 胡 悦 再三劝慰不止,倒没了主意。”《红楼梦》第四九回:“﹝ 黛玉 ﹞不免又去垂泪。 寳玉 深知其情,十分劝慰了一番方罢。” 老舍 《四世同堂》三五:“大家好说歹说的,连 天佑太太 也过来劝慰,他才勉强的吃了一碗饭。”
  劝课
  鼓励与督责。《后汉书·卓茂传》:“是时 王莽 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 宋 范仲淹 《答手诏五事》:“更严著勉农之令,使天下官吏专於劝课,百姓勤於稼穑。”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文帝 时,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对努力发展生产的地主给予奖励。”参见“ 劝农 ”。
  规劝
  guīquàn
  [admonish;give advice to] 郑重地劝说,劝告
  规诫劝勉。 唐 权德舆 《祗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笑言思暇日,规劝多远度。”《红楼梦》第一一七回:“倒是 彩云 时常规劝,反被 贾环 辱骂。”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她的黑晶晶水汪汪的眼睛里,似乎是满含着责备我规劝我的意思。”

“劝”字本意解释

  quàn
  〈动〉
  ㄑㄩㄢˋ
  ◎ 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说。~解(jiě)。~导。~教(jiào)。~谏。~慰。~戒。~进(封建社会劝说实际上已经掌握政权而有意做皇帝的人做皇帝)。
  ◎ 勉励:~勉。~学。~业。~善。
  (1) (形声。从力,雚( guàn)声。简化字中“又”仅是一个符号。本义:勉励)
  (2) 同本义 [encourage]
  劝,勉也。——《说文》
  劝防之事。——《周礼·丧祝》。司农注:“劝防引柩也。”
  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战国策·秦策》。注:“进也”。
  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左传·宣公四年》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左传·成公二年》
  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庄子·天地》
  各劝其业。——《史记·货殖列传》
  太公劝其女功。
  所以劝之。——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劝进(劝勉,策进);劝蚕(勉励种桑养蚕);劝戒(劝勉警戒);劝相(劝助,劝勉);劝掖(劝勉扶持);劝督(劝勉督促);劝奖(劝勉鼓励);劝劳(劝慰;慰劳);劝农(奖励农事);劝慕(因受奖勉而有所企慕、向往,多指倾心向善);劝惩(奖惩)
  (4) 劝说 [advise;urge;try to persuade]
  劝君更尽一杯酒。——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劝东游。——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劝君东游。
  (5) 又如:劝沮(劝阻);劝酬(劝酒);劝杯(劝人饮酒用的小酒杯);劝盘(放劝杯用的盘子);劝讽(婉言劝告);劝导(规劝开导);劝谏(劝说谏诤)
  (6) 勤勉;努力 [try hard]
  荆王大说,许救甚劝。——《战国策·宋策》
  (7) 又如:劝赞(努力引见);劝心(努力进取之心);劝功(谓努力建功立业);劝务(勤勉努力);劝耕(努力耕种);劝业(努力从事其事业)
  (8) 通“观”。细看,看 [look at;view;watch]
  称德度功,劝其所能。——《管子·君臣下》
  (9) 通“欢”。喜乐 [please;joy]
  以劝其心使犯其主。——《韩非子·八奸》

劝戒哲言谚语

  宰相肚里能撑船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高价买诚实,永远也值得。
  人之真诚或虚伪,不能隐蔽。
  欺诈可能有用,诚实却是上策。
  说真话的人,才算忠诚。
  语言是真的好,狐皮是红的好。
  只有心里的话,才能打动别人的心。
  一句实话能把迷路的人送出深山。
  诚实人的话等于契约。
  心里没有鬼的人敢讲实话。
  心和嘴不应该分家。
  真心实话连傻瓜也会竖起耳来听。
  直言不讳不算过错。
  命运不会屈辱说真话的人。
  说好的不要锦上添花,说坏的不要节外生枝。
  宁要实话粗一点,不要谎言象得很。
  宁愿听痛苦的实话,也不要靠说假话求开脱。
  牛马羊群肥壮的好,品质性格诚实的好。
  一个阴险的人有四十个心眼,四十个诚实的人只有一个心眼。
  布用线缝,木用胶粘,心用诚连。
  买马要试步伐,看人要看心眼。
  说话要诚实,办事要公道。
  诚实人常在,刁钻人不到头。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蚀本。
  刁巧伶俐奸,不如忠厚老实戆。
  巧诈不如诚拙。 老不哄,少不瞒。
  心口如一终究好,口是心非难为人。
  贪是诸恶源,诚为万善本。
  奸险是万恶之端,老实是万善之源.
  诚实为上策
  诚实是最好的策略
  诚实的人从不为自己的诚实而感到后悔
  诚实的人眼睛就是天平
  诚实是格言的第一章
  诚实重于珠宝
  诚实的人决不会因为太诚实而使别人生厌
  诚实人的诺言实际上就是他的保证书
  诚实的荣誉属于真正的好人

基督教中的警戒(劝戒Admonition)仪式

  警戒的原文为nouthesia,意译为「放在脑海里」、「注入头脑中」。圣经中有几处提到有关警戒的含意,如:「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戒。」,「当用各样的智能,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
  施行警戒的对象,为那些违背真理、思想歪曲、不合真道、行为不检的人。教会及众信徒认为,这些人不但无助于信徒灵性上的长进,反而使软弱的基督徒更冷淡。但教会对这些人第一次的处理,就是以警戒来纠正他们的错误。
  警戒就是将警告与劝戒,注入对方的头脑里,这也是上帝所愿意的,因为警戒的动机与作用,是要被警戒的人得以在灵性上得到康复,重返正道,恢复与主、与教会之间的正常关系。耶稣说,「……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
  有关警戒的程序,是先引导、带领、劝告、改正、祷告与劝勉。如不归正,就要以提事方式代祷(指事而不指人),先以个别劝戒而后公开。如再不受劝而改过,就得在教会之众信徒前提事并提名。如还不改过归正,就要拒其守圣餐,以后就得召开信徒大会、又区会、再总会,最后就在众教会代表前,开除其会籍,当作为外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