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②

  使用频率 常用
  读 音 zhèn lóng fā kuì
  释 义 发:兴起。聩:天生耳聋。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激昂的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 处 清·《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近义词
  英 文 rouse the deaf and awaken the unhearing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 句 烈士家属感人肺腑的谈话,对服刑人员不啻(chì)是振聋发聩,有些人感动得流下泪来。
  纠 错 不能写成“振耳发聩”
  “振聋发聩”是一个常用成语,但其中的“聩”,却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在误书的字,包括我们现在的一切出版物在内。由于这种以讹传讹的写法,就出现了“振聋”表示“使耳聋者能听到”,而“发聩”则也被认定为相同意思的情况。这样一来,本来含有两层意思的成语,在今天的工具书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被注释为“发出很大的声音,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见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339页)。
  姑且不论这种注释是否确切,单是“聩”字引起的误解,就值得很好地研究一下。
  “聩”的常用义项是“聋”。但是在这个成语中,前边已经有了一个“振聋”,后边的“发聩”,就不应该再表示同样的意义了,正如“装疯卖傻”,“装聋作哑”这样的成语一样。所以,我以为这个“发聩”,应当表示“使眼睛不明者能看见”,但“聩”确实当作“聋”讲。那么,这个字就应当是另外一个同音形近字:“瞆”。其左边是“目”,而不是“耳”。
  笔者保存着一份清光绪三十二年出版的《正宗爱国报》创刊号的原件,该号第5版在述及“本报的章程”时,就有一句关于欢迎“振启国民聋瞆的谠论”的话,其中“瞆”,就是“目”字旁,表示“盲”的意思。
  据查,“瞆”,音Kuì。宋王洙、胡宿二人所编,而由司马光呈上的《类篇》一书中注云:“目无精也”。清代文人叶燮的《原诗》里曾有所谓“其余非戾则腐,如聋如瞆不少”的描述,其中的“聋”、“瞆”同时出现,就分别表示两种状况,即“耳不聪”与“眼不明”。此外,《正字通》、《广韵》、《篇海类编》、《字汇》等工具书里对“瞆”的注释,分别是“目昏”、“目疾”、“目病”、“目风疾”等。总之,无一例注作“聋”。
  应当说明的是,“瞆”也有过与“聩”,即“聋”相同意义的用法,但那是作通假字使用的,比如《新唐书·元稹传》中的“不疾废目毛瞆”和宋代赵湘《本文》中的“不若盲瞆之大”的话。其中的“瞆”,由于前边已有表示“目无精”的“目毛”、“盲”这样的字出现,所以就被通假为当作“聋”讲的“聩”字用了。但是,通假并非“瞆”的本义,他处则不足为训。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提议,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应当由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机构予以规范,将这个被误书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语,恢复本来面貌:“振聋发瞆”。而其含义也应注释准确,即:“使耳聋人能够听到,使失明者可以看见。比喻某种言论或行动具有使人警醒的力量”等。

为您推荐

功亏一篑②

  【词目】:功亏一篑   【解释】:亏:亏欠。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出处】:《·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拼音】:gōng kuī yī..

崇山峻岭②

  崇山峻岭 (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   解 释 崇:高;峻:山高而陡。岭:山。高大险峻的山岭。   出 处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高大而陡峭的山   示..

欲速则不达②

  【发音】yù sù zé bù dá   【解释】:欲:想要;速:快速;达:达到(目的)。过于急性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论语·子路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反义词】:一蹴而就   【..

锋芒毕露②

深恶痛疾②

  深恶痛疾发 音  shēn wù tòng jí解 释  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痛疾 : 1.病痛;痛苦。 2.深切地憎恨。出 处  《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朱熹集注:“过门不..

东窗事发②

  东窗事发 ( dōng chuāng shì fā )   解 释 比喻败露,自食恶果。 形容阴谋或秘密勾当被别人揭露。   出 处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用 法 主谓式,作;含贬义..

水性杨花②

  【发音】 shuǐ xìng yáng huā   【解 释】 像流水那样易变,像杨花那样轻飘。比喻妇女作风轻浮,感情不专。   【出 处】 明·《》:“你休得假惺惺,杨花水性无凭准。” 。《说唐》第五八回:“ 张尹二妃终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