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原文
采桑女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
诗歌鉴赏
据《》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时间是在夏季。因为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了:官家在二月征收新丝。这是多么蛮横无理!阴历二月,春风料峭,寒气袭人。采桑女凌晨即起采桑,可见多么勤劳。可她却无法使“桑芽”变成桑叶,更无法使蚂蚁般大小的蚕子马上长大吐丝结茧。而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早就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诗人不着一字议论,而以一位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先“画龙”后“点睛”,是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诗人先写蚕子细小,继写无桑叶可采,接着通过采桑女的泪眼愁思,写出今年蚕事不如去年。这些描写,抓住了“有包孕”的片刻,含意丰富,暗示性很强,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蚕细”可能会因“春寒”而冻死;无桑叶,蚕子可能会饿死;即使蚕子成活下来,但距离吐丝、结茧的日子还很远。据《》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这期间,不知采桑女还要花费多少艰难辛苦的劳动。可是,就在这蚕细如蚁,初眠尚未进行,丝茧收成难卜的时候,里胥就上门催逼。这一点睛之笔,力重千钧,点出了采桑女下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诗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采桑女心中的忧虑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此诗语言质朴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酷肖而生动。“青鸦嘴”比喻“桑芽”。“努”,用力冒出的意思。用“才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努”的动态。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
(作者:邓光礼)
同名美文
【题目】采桑女【作者】
【内容】
苗条的身材
是让乡情缠细的
绣花的肚兜
是让民俗传真的
一张樱桃小嘴
宛如清瘦的舴艋舟
满载甜甜的笑声
滑入桑林
不见秀美的脸蛋
只见村姑的婀娜
丰满了江南的原野
不见灵巧的手指
只见肥大的竹筐
溢出了水乡的晨景
一朵花头巾
如翩然的蝶
翻飞着大块大块的苍翠
年年来这里采
年年来这里唱
用一首不老的蚕歌
唤回江南
柔和江南
是让民俗传真的
一张樱桃小嘴
宛如清瘦的舴艋舟
满载甜甜的笑声
滑入桑林
不见秀美的脸蛋
只见村姑的婀娜
丰满了江南的原野
不见灵巧的手指
只见肥大的竹筐
溢出了水乡的晨景
一朵花头巾
如翩然的蝶
翻飞着大块大块的苍翠
年年来这里采
年年来这里唱
用一首不老的蚕歌
唤回江南
柔和江南
篆刻作品
【拍卖时间】2005-11-26【拍卖机构】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2005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估价】RMB200,000-300,000
【简介】
成交价:RMB242,000 HKD228,302 USD29,263
钤印:浅予
款识:一九九一年浅予写楚乐采桑女旧稿。
鉴藏印:椿华琴斋主人珍藏《采桑女》赏析文学史上最早最著名的采桑女形象应该是汉代乐府《陌上桑》里的了,其诗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此幅《采桑女》所写,也许只有这首诗方能状其大概。《采桑女》作于1991年,时叶浅予以85岁高龄带领叶浅予艺术行路团作山东之行。
同名歌曲
【歌名】采桑女【作词】应忆航
【作曲】南来西往
【编曲】南来西往
【演唱】
【后期混缩】李雪
【歌词】
长长石板路,
清清河之岸,
笑声拂过杨柳天。
蓝花衣,吴侬语,
桑椹涂红小唇间。
山坡上青青采桑叶,
河阶下春雨洗蚕匾。
一亮歌喉惊飞雀,
扑愣愣飞进水草边。
采一朵桃花插在秀发间,
你呀你走来,
好野好美好看。
夕阳坠天边,
霞光落船舷,
梦中水乡最流连。
萤火闪,窗花儿红,
身影朦胧心缠绵。
小蚕儿上山结成茧,
一寸寸吐着银线线。
一弯明月挂天上,
静悄悄风把情话儿传。
许一个心愿在爱的家园,
你呀你的梦,
好真好纯好甜。
皮影戏介绍
《大明宫词》剧本及《采桑女》皮影戏采桑女--李太平饰;将军--饰
介绍
改自汉乐府的名篇《陌上桑》。是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
皮影戏《采桑女》的对白
版本一:
采桑女:
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绿草凄凄抖动,无尽的缠绵依恋;初率的柳枝坠入悠悠碧水,搅乱了芳心柔情荡漾。为什么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远行的丈夫却年年不见音信……
将军:
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都市里充满了神奇的历险,满足一个男儿宏伟的心愿。现在终于锦衣还乡,又遇上这故里的春天:看这一江春水,看这满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什么都没有改变;也不知新婚一个月就离别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远远看见采桑女走来)来的是谁家女子,生的是满面春光,美丽非凡!这位姑娘,请你停下美丽的脚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了什么样的错误?(将军的马踢翻了采桑女的篮子)
采桑女:
这位将军,明明是你的马蹄踢翻了我的竹篮,你看这宽阔的大道直上蓝天,你却非让这可恶的畜生溅起我满身污点,怎么反倒怪罪起是我的错误呢?
将军:
您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蓬松的乌发涨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
版本二:
贺兰氏:(悠扬、凄婉地)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绿草凑凑抖动,如无尽的缠绵依恋;初绿的柳枝轻拂悠悠碧水,搅乱了苦心柔情荡漾。为什么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运行的丈夫却年年不见音讯…
李治: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为了都市里充满了神奇的历险,为了满足~个男儿宏伟的心愿。现在终于锦衣还乡,又遇上这故人般熟识的春天,看这一江春水,看这清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都没有丝毫改变,也不知我新婚一夜就别离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对面来的是谁家女子,生得满面春光,美丽非凡!
李治:(望着贺兰氏,动情地)这位姑娘,请你停下美丽的脚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什么样的错误?
贺兰氏:(声音千娇百媚)这位官人,明明是你的马蹄踢翻了我的竹篮,你看这宽阔的道路直通蓝天,你却非让这可恶的畜生溅起我满身泥点,怎么反倒怪罪是我的错误?
李治:(声音轻柔,充满真情)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你啊娜的身姿让我的手不听使唤,你蓬松的身发涨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你明艳的面颊让我胯下的这头畜生倾倒,竟忘记了他的主人是多么威严。
贺兰氏:(异常娇媚,更加诱人)快快走远点吧,你这轻浮的汉子,你可知调戏的是怎样多情的一个女子?她为了只见过一面的丈夫,已经应掷三年,把锦绣青春都抛入无尽的苦等,把少女柔情都交付了夜夜空梦。快快走远点吧,你这邪恶的使臣,当空虚与幽怨已经把她击倒,你就想为堕落再加一把力,把她的贞洁彻底摧毁。你这样做不怕遭到上天的报应…
李治:(画外音)上天只报应痴愚的蠢人,我已连遭三年的报应。为了有名无实的妻子,为了虚枉的利禄功名。看这满目春光,看这比春光还要柔媚千倍的姑娘……
李治:(画外音)……想起长安三年的凄风苦雨,恰如在地狱深渊里爬行。看野花缠绕,看野蝶双双追逐,只为了凌虚中那点点转瞬依恋,春光一过,它似就陷入那命定中永远的黑暗。人生怎能逃出同样的宿命。
贺兰氏:(眼盯着李治)快快住嘴吧,你这大胆的罪人,你虽貌似天神,心却比铁石还要坚硬,双目比天地还要幽深。看鲜花缠绵,我比它们还要柔弱;看野蝶迎风飞舞,我比它们还要纷忙迷乱。看在上天的分上,别再开启你那饱满生动的双唇,哪怕再有一丝你那呼吸间的微风,我也要跌入你的深渊,快快走远吧,别再把我这个可怜的女子纠缠……
李治:看野花缠绵,我比它们还要渴望缠绵;看野蝶迎风飞舞,我的心也同样为你纷忙迷乱。任什么衣锦还乡,任什么荣耀故里,任什么结发夫妻,任什么神明责罚。它们加起来也抵不上你的娇躯轻轻一颤。随我远行吧,离开这满目伤心的地方,它让你我双双经受磨难… 随我走吧……
【相关评论】
采桑女的故事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中学通篇背诵的《》(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等等),讲的是采桑女被过路使官调戏,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把自己的夫君夸上天(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一直以来,都觉得《陌上桑》让人啼笑皆非:也许这个秦罗敷只是个小老婆吧,在她夫君的那个“专城”里掌不了权,于是每天穿得光鲜靓丽,招摇过市靠采桑打发时日。
另一个采桑女的故事就是李太平和李隆基一起玩皮影的这个,来自“秋胡戏妻”。实际上,这是个悲剧故事:那位秋胡官人在大放淫词之后,采桑女仍然不为所动,于是无趣离开;回到家里,发现采桑美女居然是自己的妻子。而采桑女无法忍受自己苦等多年的丈夫是如此人物,于是投河自尽了。相比之下,这个故事更让人信服其真实性。然而,罗敷之美还可以让世人共赏,秋胡的老婆就只能被歌颂其道德情操高尚了。想想,现在的社会中,恐怕秋胡路上早就被别的采桑美女勾引了。不管古时还是现时,女人一直都是卑微的。
对剧中几个人的看法:
太平:
太平的美不可方物。故事中的采桑女仿佛是太平的化身。
《采桑女》的对白说,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
这不仅仅指外貌,也体现在品格上。
要说她最大的缺点也正是我钟爱她的理由:她太重感情。也正因为重感情导致她在感情面前往往是冲动和缺乏理智的。
太平的美使她这一生都伴随着万千宠爱,但是这些爱带给她及那些她爱的和爱她的人更多的却是痛苦。
母亲武则天爱她,却利用权利给了她一段一开始就是欺骗的婚姻:
薛绍无法控制的爱上太平,但他却没有勇气爱她,只好选择死亡:
武悠嗣也爱太平,但他受不了太平对他的冷淡,于是和下人鬼混,可事后他带着对太平的愧疚和自己的软弱也离她而去;
以后的张易之与其说他爱太平,不如说他更爱太平的美貌和地位,他无法忠实太平,因为他有很强的野心,所以最后死在太平剑下;
叶儿爱她,爱她的方式是让她得到权利,所以赐死了旦,但他没有想过太平不需要这些;
李隆基爱她,方式是让姑妈远离权利,颐养天年;
结果叶儿死在李隆基剑下,太平也因此注定要亏欠薛邵一生了。
太平的完美注定要收获许多的爱,但可惜她离权利太近,所以尽管她爱别人,别人也爱着她,
但这种爱必定要遭受权利的诅咒,走向毁灭。
最后的太平已了无牵挂,自己的死亡还能成全心爱的侄子登基,
于是她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以及对那个世界的美好向往选择在细雨中悄然离去。
也许她一生的错误真的是美若天仙,如果她的品貌没有那么美丽,就没有那么多因爱而生的痛苦。
就象采桑女得到了那个男子的爱慕,却被马蹄踢翻竹篮,换来了满身污点。尽管那是在爱的名义下的无心伤害。
薛绍:
他正直。可是他懦弱。
他是痴情的。但是....几近残忍。
他固执地认为人一生只能对得住一人的承诺。所以他不敢爱太平。
他,要么就不爱太平,以实际行动来成全他的爱情誓言。
要么就爱太平,并勇敢的和她在一起,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爱情。
但他都不是,想要坚守承诺,却无法抗拒爱情。
最后他选择了以死来撼卫那一份早就由慧娘那转移到太平身上的感情.....
仅为了那个可笑的理由:“一个人一生能遇到很多次幸福,但只能对其中一桩幸福村出承诺。”
明明是为了不想伤害任何人,却也因此伤害到了.....所有人。
薛绍自尽的那一刻,太平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死在自己的剑下,歇斯底里,绝望悲痛。
那一声“不”撕裂了所有人的心。
自此后他终于可以兑现与惠娘长相守的诺言了吗?
其实所谓一生的承诺早已在他无法挽回地爱上太平那一刻就已丧失了它原有的意义。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可以说薛绍是个道德完美的人,但确是个爱情的失败者。
张易之:
他长着一副和薛绍一样的明亮面容。同样都在太平的生命里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但他是魔鬼的化身。
可在我看来,薛绍正直却流于迂腐,张易之诡秘却不乏魏晋名士随性而为的可爱。
结局都死在剑下,前者之惨烈令人不忍卒睹,后者之死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一片炫目的红。
更喜欢张易之与太平的初遇,其实这一次似乎更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阴谋。
同样是长安的闹市街头。张易之苍白而冷漠的脸庞。旁若无人的弹奏《长相守》,琴技卓绝。
而后,抱琴,欲离去。在太平叫住他的一瞬,回首。
在那张脸上,眉梢上扬,眼神迷离,还是冷漠。
如果不是嘴角一丝笑意,任谁都不会怀疑这张脸后竟包藏的种种诡秘与心机。
张易之与太平的悲剧在于,张易之想以男宠的身份填满他欲望的沟壑,而太平却想从一个男宠身上寻找失落已久的爱情,
或者说追寻一个已逝的影子。结果也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张易之心中的沟壑埋葬了他自己,太平却永远也追不回那个已经不属于他的影子。
他的死同样经典,似乎是穿着一件血红的大氅,太平的剑直插入胸,鲜血喷涌。
几缕发丝垂到面前,依然苍白的脸,脸上仍然保持着激动乃至癫狂的神色。
直到死,他只是个男宠。
他对权力的欲望,并非来自于对统治国家的强烈愿望,甚至可以说他对江山毫无兴趣。
他要的只是征服权利和征服权力掌握者的快感。
相较于薛绍对待感情的摇摆和懦弱,我倒更喜欢张易之敢爱敢恨的率性而为。
叶儿:
他临死的时候,当李隆基问他“我们是挚友,你为什么要杀我?”
他回答“因为我只能爱一个人。”
我觉得他这种感情特别像薛绍。
是啊,因为只能爱一个人。
采桑女由来
第一种由来:词牌名唐代教坊曲有《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采桑子》是《采桑》当中的一部分,子是曲子的简称。双调,上、下片各4句3平韵,44字。又名《》、《罗敷媚》、《罗敷艳歌》。
宋时有《采桑子》词: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渡无人舟自横。
近代以来的代表人物,则是满清皇族后裔,他著有《采桑子》,先生称其“眼界大而感慨深”,为“时代哀音”:
非关癖爱轻模样, 冷处偏佳。别有根芽, 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 漂泊天涯。寒月悲笳, 万里西风瀚海沙。
第二种由来:采桑诗
古时生于贫家的女子,因为要做许多的农事,受不得那许多礼仪的束缚,村前院后,河畔溪边的忙碌自顾不得许多,其中采桑采莲、浣纱濯锦更是女子的本份。晨曦微露的春日,好风融融的午间,且歌且行,劳动的欢愉和丰美是踏着自然的节拍,从春到夏,一年中最好的时光。青青的岁月中有着最初的希望和欢乐,何况还有谁家少年在一边厢不经意地相和,他们多多少少还是自由的。相比富家女和官宦人家的小姐只能借着到庙里上香的机会走出家门,劳作中的男女未尝不是幸福的。他们更是美丽的,就像浣纱的她和采桑的她,她们的美是盛开在田野的花,不开则已,季节一到就是漫山遍野,自己浑然不觉,周围山光水色却都因她们而改变。
《》中有:“蚕月条桑,取彼斧爿,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豳风·七月),“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魏风·十亩之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魏风·氓)等。
汉代乐府诗中有一首名诗《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倚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在普通人眼里,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个很富有诗意的行业。千百年来,阡陌之恋歌中,数量最多,色彩最丰富,内涵最浪漫的应该是桑园阡陌之间的“采桑诗”。
年代较早,名声响亮的桑歌该数南北朝的乐府诗《采桑度》。
[南北朝]乐府民歌: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采桑不装钩,牵坏紫罗裙。语欢稍养蚕,一头养百抠。奈当黑瘦尽,桑叶常不周。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采桑盛阳月,绿叶何翩翩。攀条上树表,牵坏紫罗裙。伪蚕化作茧,烂漫不成丝。徒劳无所获,养蚕特底为。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秦曲”,轻松抒情的描写,在你面前展现了一幅阳春三月,少女采桑的优美画卷,读来欢欣愉悦,正是典型的采桑场景。“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描写采桑少女提醒结伴而来的心上人,不要只管说说笑笑而耽误了采桑。桑叶少了,养的蚕就少。那时我怎能穿上漂亮的绣花罗衣呢?全诗写得妩媚动人,活力四射,却不乏带动生活的自然和质朴。
第三种由来:感叹生活艰辛
唐代唐彦谦《采桑女》是诉说蚕农悲惨生活的:“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清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白居易在《重赋》一诗中,揭露“缯布如山积,丝絮似云屯”的奢侈生活,而劳动人民处于“幼老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悲惨境地,在《》一诗中为农民发出了“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为何?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的强烈呼声。
陌上桑[南朝梁]吴均:
袅袅陌上桑,荫陌复垂塘。长条映白日,细叶隐鹂黄。蚕饥妾复思,拭泪且提筐。故人宁知此,离恨煎人肠。
采桑 [南朝梁]吴均:
贱妾思不堪,采桑谓城南。带减连枝绣,发乱凤凰簪。花舞衣长薄,蛾飞爱绿潭。无由报君信,流涕向春蚕。
春归思[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采桑娘子歌》二首 [近代]:
蚕山洞流水白洋洋,两边才是采桑娘,从早采到满天星呀,十指尖尖鲜血淌。小麦青青大麦黄,姑娘双双去采桑,桑篮挂在桑枝上,一把眼泪一把桑。
偶作[五代]贯休:
尝闻养蚕妇,未晓上桑树。下树畏蚕饥,儿啼也不顾。一春膏血尽,岂止应王赋。如何纳吏酷,尽为搜将去。
蚕妇吟[宋]谢枋得:
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采桑曲[宋]郑震:
晴采桑,雨采桑。回头陌上家家忙。去年养蚕十分熟,蚕姑只着麻衣裳。
蚕妇吟[明]潘纬:
采桑复采桑,无嗟为蚕饥。食君筐中叶,还君机上丝。还君丝,织成绮。贫女养蚕不得著。惜尔抽丝为人死。
采桑女二首
【年代】唐【作者】
【作品】采桑女二首(渡水采桑归)
【诗文】渡水采桑归,蚕老催上机。扎扎得盈尺,轻素何人衣。采桑知蚕饥,投梭惜夜迟。谁夸罗绮丛,新画学月眉。
【出处】全唐诗:卷765-10
色粉画作品
艺术家作品名 采桑女
大小 53X38cm
年代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