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②

  黄鹂
  Oriolus;orioles
  鸟纲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鸟类的通称。羽色鲜黄。共有28种。中国有6种。黑枕黄鹂为典型代表 。黑枕黄鹂又称黄莺,体长22~26厘米,通体鲜黄色 ,自脸侧至后头有1条宽黑纹,翅、尾羽大部为黑色。嘴较粗壮,上嘴先端微下弯并具缺刻,嘴色粉红。翅尖而长,尾为凸形。腿短弱,适于树栖,不善步行。腿、脚铅蓝色。雌鸟羽色染绿,不如雄鸟羽色鲜丽;幼鸟羽色似雌鸟,下体具黑褐色纵纹。主要生活在阔叶林中。取食昆虫,也吃浆果。雄鸟在繁殖期鸣声清脆悦耳。雌雄共同以树皮、麻类纤维、草茎等在水平枝杈间编成吊篮状悬巢。每窝产卵4枚。卵粉红色,杂以稀疏的紫色和玫瑰色斑点,卵壳有光泽。雌鸟孵卵。孵化期13~16天,育雏期约16天。广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黄鹂属鸟类为著名食虫益鸟,羽色艳丽,鸣声悦耳动听。
  
  旧大陆的黄鹂科(Oriolidae)黄鹂属(Oriolus)24种鸟类或新大陆的拟黄鹂科(Icteridae)拟黄鹂属(Icterus)30种鸟类的统称。两科均为雀形目(Passeriformes)栖木鸟类。雄鸟均黑黄相间或黑橙相间,杂有白色。雌鸟羽色往往不及雄鸟鲜豔。黄鹂胆小,不易见于树顶,但能听到其响亮刺耳的鸣声而判知其所在。主要见于温暖地区,于林地、花园觅食昆虫,某些种亦食果实。
  欧洲唯一的种为金黄鹂(O. oriolus),黄色,眼周及翅黑色,体长24公分(9.5吋),向东分布至中亚及印度。非洲金黄鹂(O. auratus)与之相似。栗色黄鹂(O. traillii)产于亚洲,分布于喜马拉雅至印度支那,体色深红,有光泽。黄黄鹂(O. flavicinctus)产于北澳大利亚,仅以果实为食。
  拟黄鹂科拟黄鹂属最早由早期的美洲移民称为黄鹂;因为其黑黄相间的体色甚似欧洲的真黄鹂。包括的种类如下︰著名的巴尔的摩黄鹂(I. galbula, 即橙腹拟黄鹂)在北美落矶山脉东部繁殖,黑、白和金黄橙色相间。北美西部有其近缘种布洛克氏黄鹂(I. bullockii, 即布洛克氏拟黄鹂)。圃黄鹂(I. spurius, 即圃拟黄鹂)为黑和栗色相间,遍布于美国东部和墨西哥。肩章拟黄鹂(I. cayanensis, 即卡晏拟黄鹂)以及拟黄鹂(I. icterus,中南美产)是热带种。
  黄鹂(1935.1—)女,土家族,湖南吉首人。擅长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美术。195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先后在山东省文化局、省文联、省二轻局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创作和研究工作。上海中华旅游纪念品总公司工艺美术师。作品有《新春大吉》、《飞雪迎春》、《一孩最好》等。
  《黄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载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号)
  赏析
  这首诗首句写出了黄鹂的色彩,写出了动感,第三句只写黄鹂翘着尾尖,以其瞬间之形显其瞬间之静,一动一静,生动地写出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然立于树上的神态。四五两句渐渐由实入虚,倾诉着由眼前黄鹂所激荡起的欢欣、愉悦和期冀。
  第二节前四句写欢乐随着黄鹂的飞逝而瞬间逝去的惆怅,由前面的充实感转为失落感,令人不禁嘘叹。因此全诗表现的感情正像诗人在《猛虎集》序中所说:“痛苦与欢乐是浑成的一片”。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那种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去度自由轻快生涯的渴求。全诗构思精巧,结构谨严,意象奇特,意境优美,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鹂》这首诗写作时间不详,初载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号,属名徐志摩。
  《黄鹂》这首诗最初刊载于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诗很简单: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稍,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象是春天,火焰,象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诗人?自由的信徒?泛神论者?),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于是带走了春天,带走了火焰,也带走了热情。
  这首诗意不尽于言终。如果我们鉴品的触角仅仅满足于诗的表象,那我们将一无所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这首诗的深层结构,或如黑格尔所言,寻找它的“暗寓意”(《美学》第二卷,13页)。在这个意义上说,《黄鹂》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篇类寓言;或曰,一首象征的诗。
  指出徐志摩诗中象征手法的存在,对于我们理解他的诗艺不无裨益。因为诗人对于各种“主义”腹诽甚多。早在1922年的《艺术与人生》一文中,他就批评中国新诗表面上是现实主义,骨子里却是根本的非现实性;此外还有毫不自然的自然主义,以及成功地发明了没有意义的象征的象征主义。其结果是虽然达到了什么主义,却没有人再敢称它为诗了。在后来写就的《“新月”的态度》(1928)中,他又对当时文坛上的13个派别大举讨伐之师。然而腹诽归腹诽,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他还是兼收并蓄,广征博引,真正“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做”(《诗刊弁言》)。所以他的诗并非千人一面,一律采取单调的直线抒情法,而是尽可能地运用各种风格和手法,以达到最完美的艺术效果。《黄鹂》中象征的运用,便是一个明证。
  指出《黄鹂》是一首象征的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漫漶不清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甚至在诗中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首先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这首诗的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不过“我们”作为群体性的存在,至少明确了一件事,即:“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其次,诗中两次出现的“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的,等等。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来分析。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炼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实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
  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消极而颓废。他感染上哈代的悲观主义情绪,“托着一肩思想的重负,/早晚都不得放手”(《哈代》)正是他彼时心情的写照。人们总以为徐志摩活得潇洒,死得超脱,蔡元培的挽联上就写着: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迳都
  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东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
  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可又有谁知道诗人心中的滋味呢?由是观,我认为“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而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有人认为“黄鹂”的形象是雪莱的“云雀”形象的再现。若果此说成立,那么我想也是反其意而用之。《云雀》中那种张扬挺拔的热情在《黄鹂》中已经欲觅无痕了。
  3,四川大学教授
  黄鹂, 经济学博士, 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和旅游市场营销管理研究。近年来致力于旅游体验, 旅游消费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主研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产品市场进入安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70572013)2005年;高校博士点基金“企业营销安全的理论与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20040610093)2004年;主持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高校知识产权经营研究 ” 2003年;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旅游景区开发的投融资研究 ”(LY04-10)2004年等项目,还参与了“龙泉湖营销策划总案”、“石象湖风景区营销策划”、“石象湖休闲旅游项目开发及营销方案”、“回龙旅游规划及营销策划”及“好迪市场研究”和“四川移动成都公司饱和度调查”等项目十余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七篇, 其中CSSCI收录四篇, 获成都市2001年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主编和参编营销专著5本。
  出版的专著:
  1.《企业法人市场营销全书》,(营销策划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2.《推销谋略与技巧》;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3.《社交谋略与技巧》,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4.《CS案例》,独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
  5.《推销与口才》,独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发表的论文:
  1、高校知识产权的经营研究 ,发展与研究管理 Vol. 15 No. 5, 2003; p98-102
  2、知识产权经营中的营销渠道研究,发展与研究管理 Vol. 16 No. 2 ,2004; p89-92
  3、旅游投资项目的产品化及其策略,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No5,2004; p130-135
  4、游旅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Vol.32,No.6,2004;p104-108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05年第2期第19-23页转载 中国旅游研究·2005,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P60-67(2005年度旅游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收录)
  5、对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权益明晰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Vol.24 No12, 2003; p137-138
  6、区域封闭市场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及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Vol. 25 No. 3, 2004; p142-143
  7、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进—技术转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Vol. 24 No. 12, 2003; p137-138

安徽大学副研究员

  女,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生态、环境与社会。主要学术论文有《关于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调查分析》(《心理学报》, 1992 年第 1 期);《家庭因素对儿童个性影响的调查分析》(《人口学报》, 1992 年第 2 期);《调查安徽产业结构 加快安徽经济发展》(《安徽大学学报》, 1993 年第 3 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安徽大学学报》, 1994 年第 3 期);《人类行为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中国人口报》, 1997 年 7 月 28 日);《人口、资源、环境与安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安徽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4 期);《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进》(《南方人口》, 2000 年第 4 期);《论环境意识与环境道德》(《合肥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1 期)。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有《试论人口素质的生态效益》、《中国儿童发展状况研究》和《安徽省国民素质与科教兴皖研究》等; 2001 年 12 月,所著论文《人口、资源、环境与安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获安徽省新世纪人口理论研讨会二等奖、首届华东地区社会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