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孟浩然②

标题:赠孟浩然
  作者:
  体裁:诗
  格律:五言律诗
  原文:
  吾爱孟夫子,风流2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3,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4,迷花不事君5。
  高山安可仰6,徒此揖清芬7。
  注释:
  1.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孟浩然离开长安回到襄阳隐居之后。
  2.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3.红颜句: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兴趣。
  4.醉月句:月下醉饮。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古人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中:读去声,动词,?quot;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典事详见《三国志·魏志·徐邈传》。
  5.迷花: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6.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诗以·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7.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他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见之意。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这两种说法,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并且,都有资料和历史考证,让人相信哪种,真是左右为难。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写作背景:
  《新唐书·文艺传》载:孟浩然“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李白此诗对孟的称誉与以上记载相符。李白性爱自由,毕生对隐逸之士特怀敬重和神往之情,孟年长李白十二岁,且既有清誉,又有诗名,这正为李白所心仪。此诗前六句以叙述语写出传说中的孟浩然飘逸脱俗的风采神韵,李白此时尚未见其人,故此想像之辞中,洋溢着一种不无神秘色彩的称誉之意和敬仰之情。七八句于仰慕之外,又含未能谋面的遗憾。访者和被访者,都透出一股淡泊超旷、潇洒风流的隐逸之气。《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quot;矫然不变,三四(句)十字尽一生。'
  译文: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鉴赏: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
  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
  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
  之情。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本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如由“红颜”写至“白首”,象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为您推荐

秋窗风雨夕②

【诗词原版】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 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

十五夜望月②

作者  王建   唐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

比拟②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就是比拟。   写作时善用比拟,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和。   比拟离不开和想象.   比拟是根据本体事物和拟作事..

南宫煌②

巴山夜雨②

【成语】  词 目: 巴山夜雨   发 音: bā shān yè yǔ   释 义: 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出 处: 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示例:布袜..

韵脚②

  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字的韵母,也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   枯藤老书昏鸦ya   小桥流水人家jia   古道西风瘦马ma   夕阳西下xia   断肠人在天涯ya   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韵母,..

古从军行②

古从军行  作者简介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足以表现他的诗歌成就的大致有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