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②

  “大车”是旧时城乡最普遍的交通运输工具。按照通常习惯,畜力车分为三种:一是“大车”,又称马车,用和牵引;二是“牛车”,用牛有时还加上牵引;三是“驴车”,体重比前两种小,用驴牵引,其中大车拉得多、跑得快,长短路途都适合,“档次”是最高的。
  大车车体由国辕、车身、车尾三部分组成。拉煤或沙石等容易散落的货物,还要装上四块车厢板。这些都是用木材打制的。一些需要加固、连接和安装绳套等的部位加装铁箍和铁环等配件,农村的铁匠炉就可以打造。车轮和车轴早期也都以木头为主制作。比较常见的是“花轱辘车”,一般是十五六根辐条,由于毂呈放射状地连接到车辋,辋外加装铁瓦,车轮朝外的面可以看到许多用以加固的“蘑菇钉”。还有一种称为“铁轱辘车”的,辐条是两横两竖相交的“井”字形,车轴也相对粗一些,适合拉载重物。车轴一般是用桦木(以“黑桦”为好)等坚硬木材制作,与车轮相交的部位安装铁制“葫芦头儿”,以增加抗磨性。现在仍能见到的轴承胶轮大车(俗称“胶皮车”),则是40年代以后才逐渐普及的。此外,大车还要用许多(打不出)具,清末民初在东北很流行的识字课本《买卖杂字》中“马鞍类”列举有:“马鞍马(打不出)京妆好,辔头攀玉买上妆。麸屉棕屉共肚带,套箍笼嘴缰绳长。赶车鞭子藤鞭穗,辕鞍大肚皮条长。搭腰后秋熟的好,出套辕套生皮强。煞绳绞绳要粗大,偏缰撇绳要细长。”这些东西,大部分都要从专门的(打不出)具店铺配置购买。
  过去,能拴起大车的,都是小康以上人家。因为牲口和工料所需的钱,几乎和盖三间房不相上下。大车的主要用途,除了春天往地里送粪和秋天往家里拉粮食、秸秆外,主要是外出“拉脚”跑运输赚钱。过去运货汽车的数量十分有限,主要运输工具就是马车。当然,养大车的人家逢外出赶集和走亲戚串门、接闺女回娘家等场合,家人和亲友也就可以免受步行之苦了。
  赶大车的驭手,俗称“车老板子”、“车把式”或“车伙子”,在农村是被人们认为有“能耐”(本事“和见多识广的人物。因为一挂车少则一匹马、多则连驾辕带拉套三四头牲口,从套车到装车、赶车、修车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加之他们经常走南闯北,比长年坐守家园的人了解的信息和经历的事情自然要多,所以很受人们信任。这些车老板儿年纪一般在30——50岁之间,从“跟车”(装卸货物)学起,到能够独立掌鞭,起码也要学上一两年,锻炼成能应付各种道路、气候情况的成手,还要一段时间,绝非一日之功。他们有的是赶自家的车,但也有不少是受雇于养车之家,近似于“长工”的身份。挣钱不多还要长年在外、起早贪晚、顶风冒雪,也是一个很辛苦的行当。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作品】:大车
  【内容】: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1]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2][3]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4]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5]
  【注释】:
  出自【诗经·国风·王风】。
  槛槛:车轮的响声。毳:音粹。毳衣:一种绣衣
  [1]菼:炎加草头,音坦,初生的荻苇,形容嫩绿色
  [2]啍:音敦,重滞徐缓的样子
  [3]璊:音门,红色美玉,喻红色
  [4]谷:生,活着
  [5]皦:音缴,白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2.大车:指火车正司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