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与维新
〖拼音〗xián yu第三声 wéi xīn
〖解释〗指一切除旧更新。
〖出处〗:
《书·胤征》:“天吏逸德,烈於猛火,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惟新。”孔传:“言其余人,久染污俗,本无恶心,皆与更新。”后因以“咸与维新”谓对一切受恶习影响或犯罪的人都准予改过自新或革故图新。
“咸与维新”的“与”读“yù”吗?
——对2008江西高考语文试题第1题的不同意见
作者:liuqingzhu
拍砖砖家
列位看官请看200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题第1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付梓(zǐ) 炮(pào)烙 栉(zhì)沐 锱(zī)铢必较
B.颔(hàn)首 亘(ɡèn)古 不恤(xù) 否(fǒu)极泰来
C.歆(xīn)羡 下乘(chéng) 隽(juàn)永 咸与(yǔ)维新
D.执拗(niù) 邂(xiè)逅 忐(tǎn)忑 便(biàn)宜行事
老实说,这高考的“天下第一题”着实让我犯难了好一阵子,因为我看来看去,直看到两眼发花,却看出了C和D两个答案,在C和D中实在看不出哪一个的读音有问题。可这江西省的高考卷都是全省语文界的精英出的呀,容不得半点怀疑;能怀疑的只有我辈非精英人物了,难不成C和D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字在我教书的二十一年中都念错了?这样一想,可真急得我满头冒汗,甚而至于羞愧难当了!
焦点在“咸与维新”上。
好在有词典字典帮忙(实际上我不认为这样的题目有查词典的必要)。查《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咸”下均无此词条。再查《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xián yǔ wéi xīn 咸:皆,都;与:介词;维:语助词;新:革新。《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唐'孔颖达《尚书正义'胤征》:“旧染污俗,咸与维新。”原意是沾染旧俗的百姓,都给重新做人,概不追究。后来就用“咸与维新”表示一起参加更新旧制。可见“与”是介词“给”的意思,既是这样,“与”读yǔ无疑。《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中说得很明白,诸位翻翻就是。
眼睁睁看着白纸黑字……我不知道出题的专家会给出一个什么石破天惊的“标准”答案。反正让我去参加高考,这一题我是无从下笔的。
第三天(6月9号),网上答案出来了:D !更有专家以下的小专家进行了点评,他们认为“咸与维新”中的“与”应该读yù,不是读yǔ,所以C不对,应该选D。——焦点还是“咸与维新”!
也许是我的词典版本太老,也许是我的词典不够权威,又也许是我的词典有误。既然专家给出了“标准”答案,专家以下的小专家又加了点评(实际上就是说专家怎么怎么正确而又怎么怎么权威了),我仍只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了,如若贸然怀疑,岂不是要被专家们笑话我辈孤陋寡闻、白混饭吃?
专家及专家以下的小专家既然认为读yù,就是认为“与”在这里是“参与”的意思,而不是介词“给”的意思。《汉语成语词典》对“咸与维新”的来历、意思演变说得很清楚:本义是“都给(沾染旧俗的百姓)重新做人”,后来表示“一起参加更新旧制”。这里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与”在“咸与维新”中到底是介词“给”的意思,还是动词“参与”的意思;或者说一个字的读音,是根据原来的还是后来的意思来定(这里与古今字、通假字无关)。这个问题只好交给那些专门坐在家里研究的家们来研究,我等就无力尝试了。
《汉典》《问典》《成语大全》《中华在线词典》均标为xián yǔ wéi xīn。“百度知道”也有回答:
“与”字有三种读音:yú yǔ yù。
念yú时:同助词“欤”,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
念yǔ时:表示(1)给、赠;(2)介词:跟;(3)连词:和;(4)交往、赞许;(5)等待。
念yù时:只有一种意思:参与。
“咸与维新”中的“与”显然是“跟“、“和”之意,而绝非“参与”之意,故不能读第四声。
在网上找了一下,居然有许多高考模拟题涉及到了这个字的读音,都不约而同、言之凿凿地教导学生读yù!
我能找到的工具书解说得很清楚,不知道江西出这一题是依据哪位名家或哪本权威工具书的。我等忝列师位二十余年,都对此题费了好一番周折,结果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知专家出这样的题目意义何在。还盼专家为我释疑解惑。
这里斗胆给专家们一个建议,中国人(包括著名的、非著名的播音员)对母语中常用字的读音都忙不过来呢,专家们能否在读对常用字上给学生一个有益的引导,多考考常用字的读音呢?如果专家有空,可以去百度里搜索一下《100个容易读错的汉字和100个容易写错的汉字》及《续'100个容易读错的汉字和100个容易写错的汉字'》。
顺带提一下,2008江西高考语文卷第5题选项B不知在最新版的《宪法》中改过来没有。如果没有,那又是在为难我们的学生了;如果改了,那也是在为难我们的学生。有哪位高中学生成天去研究《宪法》的几次修改呢?要考就先去考考我们的法律专家和语言专家,通过这一考,好让他们知道自己错了。这不是将专家与高中学生错位了吗?
我们的学生太小了,太累了,请专家手下留情,不要把他们当成大学生,不要把高考当成标新立异的实验室!
决定学生一生命运的高考可不能“咸与维新”过了头啊!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